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2025山东德州高二期中)春秋时期,晋国的嬴姓贵族赵夙、燕国姬姓后裔毕万率军协助晋献公灭掉耿、霍、魏等国,晋献公“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这反映出当时(  )
A.军功成为授予官职的重要依据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晋国率先打破了官位世袭制度
D.尚贤思想的普及
2.(2025河北邯郸高二期中)东汉时期,有人尖锐评论:“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私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这表明当时的察举选官(  )
A.约束了豪族的势力  
B.过于重视品行的考察
C.以年龄为主要标准  
D.带有很强的主观私意
3.(2025江苏南京六校期中)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为此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官员选拔有了客观标准
C.有利于澄清吏治
D.有利于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4.(2025海南海口高二期中)秦汉时期,每年年终,地方官员需将本地的户口、垦田、赋税、治安等统计数字上报给上级官府,并接受考核。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发展依赖地方  
B.地方自治权力扩大
C.官员选拔注重品德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5.(2024广东清远名校期中)下表是东汉部分刺史治所与所在郡国的治所情况。这样的安排(  )
刺史 豫州刺史 扬州刺史 凉州刺史
所在郡国 沛国 九江郡 汉阳郡
郡国治所 相 阴陵 冀
刺史治所 谯 历阳 陇
A.意在保障有效监察
B.造成了社会政治的混乱
C.强化了郡国的实力
D.说明更重视对郡的防范
题组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6.(2025重庆市字水中学高二期中)唐朝科举初期,明经科考儒家经典,进士科考涉及国家现实问题的“时务策”五条。唐高宗时进士科形成杂文(文学)、帖经(儒家经典)、策问三场考试制。唐玄宗时明经科加试时务策。这说明唐朝的科举(  )
A.逐步走向日益僵化的局面
B.适应君主专制的需求
C.将明经科视为得人才关键
D.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
7.(2024山东烟台期中)宋人云:“自唐以来,进士皆为知举门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宋太祖)开宝六年,下第人徐士廉挝登闻鼓,言久困场屋。乃诏入策进士、终场经学,并试殿廷。……御试进士不许称门生于私门,一洗故习。大哉宏模!可谓知所先务矣。”这说明宋代科举(  )
A.促进了阶层流动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有利于加强皇权  D.考试科目多元化
8.(2025山西运城高二期中)唐宋时期,科举报考者的范围不断扩大,各种考试规则以及出卷、阅卷、录取程序和防范与惩治作弊等在内的制度也日趋严密。这(  )
A.反映了选官制度趋向成熟
B.维护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特权
C.保证了科举考试公平公正
D.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9.(2024河北张家口高二期末)唐代官员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相应的考课。基本上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评定官员的等第,而大考通过年年的累积而进行奖罚。这表明唐代官员(  )
A.文化素质较高  B.管理制度严格
C.执政廉洁高效  D.升迁需要资历
10.(2025浙江高二期中)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谏官蔡襄弹奏宰相吕夷简,“谋身忘公,养成天下今日之患”,为宰相二十余年“屡贬言者”,吕夷简因此被迫请求罢去有关军国大事的部分权力。这表明,当时官员管理实行(  )
A.上计制度  B.台谏合一
C.考察考满  D.科道合一
题组三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1.(2024河北定州期中)1314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一定人数的制度。这一措施(  )
A.体现人才选拔地域公平
B.加速元政权封建化进程
C.终结蒙古贵族特权政治
D.促进元朝文化学术繁荣
12.(2024黑龙江鹤岗高二月考)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四级考试,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参试者需逐级参考,考过低级别才有资格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固定为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形式主要为八股文。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官员考核制度严格
B.科举制度具有随意性
C.政权统治基础扩大
D.选官机制的活力衰退
13.(2024辽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期中)明弘治时,科道官上疏:“我朝朝觐考察……盖委之巡抚、巡按,俾报其贤否;又参之布、按二司及直隶州、郡之长,俾究其实;吏部、都察院又迹其岁报殿最,以为朝觐去留之据。如有不当者……科道得以劾之。”这说明,明代(  )
A.政府机构设置重叠  
B.考核机制相互制约
C.监察制度更趋完善  
D.官员考核程序严密
14.(2025山东百师联考高二期中)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
A.适应了专制集权加强的趋势
B.导致了监察体系的固化
C.保障了监察机构的高效运作
D.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2025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高二期中)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建议汉武帝“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董仲舒这一建议的实施 (  )
A.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提升
B.意在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C.有助于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2025浙江杭州高二期中)有史料记载: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倘或道义亏缺,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  )
A.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兼具官员的选拔与考核
C.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D.扩大了政府的用人范围
3.(2025河北保定高二期中,P167定点1)《旧唐书·职官志》记载:“辨天下之四人,使各专其业。凡习学文武者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巧作器用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由此可推知,唐代取士制度(  )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突出了官员的专业化
C.完善了选官制度
D.仍有具体范围的限制
4.(2024湖南长郡中学期中)宋仁宗时期13榜状元中有12人出身平民家庭。李迪、张知白、杜衍、王曾四人,入仕前都很贫穷,尤其是杜衍,早年丧父,又不为继父所容,只好奔波在外,为书商帮工以糊口;范仲淹的事迹与杜衍颇相似。据此可知,宋朝(  )
A.官员执政能力的提高
B.政府注重伦理道德教化
C.选官制度的良性发展
D.拓宽了平民参政的途径
题组二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与监察
5.(2025山东德州高二期中)西汉郡国的上计簿要接受中央的考核。西汉初年,“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汉武帝时期,皇帝多次行幸郡国,就地上计。西汉末年,上计考稽的权力转归尚书。这一变化说明西汉(  )
A.地方吏治趋于廉洁清明
B.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C.政府内部权力发生调整
D.官吏考核日益严格
6.(2025河南洛阳高二月考)唐朝官员考核系统分为“善”与“最”两个部分。“善”属于德行范畴,被归纳为德、慎、公、勤四个方面,是对九品以上官员的品德要求;“最”则根据各职能衙门责任的性质,被归纳为二十七类。由此可知,唐朝(  )
A.忽视低级官员的管理
B.强化了以德治国理念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
D.完善了地方考核系统
7.(2024河北示范性高中期中,P167定点2)唐以前的谏官均为宰相的属员,而宋代台谏官由宰相任免变为皇帝“亲擢”。宋代法律明文规定“选谏官、御史,凡执政之臣尝所荐者,皆不与选”。此规定旨在(  )
A.推动台谏合一制度的确立
B.进一步澄清朝廷吏治
C.促进监察程序的完善
D.加强皇帝对朝政的控制
8.(新情境·风闻言事制度)(2025湖北恩施高一期中)明代,风闻言事制度盛行一时。如洪武时,御史辛彦德出巡,路过彭泽,风闻“民间岁歉,官吏不以时存恤,至有鬻其儿女者,还奏之”。朱元璋命御史核实后,“令发粟赈其民”,并杖责彭泽知县。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御史周宗建利用风闻言事之权,多次上疏弹劾,对魏忠贤集团形成一定震慑。这说明风闻言事制度(  )
A.是中枢机制异化的产物
B.助长不讲实际的不良风气
C.扩大信息来源,澄清吏治
D.易诱发不负责任的诬告
9.(2025浙江宁波高二期中联考)明朝规定,凡父兄伯叔任两京堂上官,子侄有任科道官者,皆对品改调。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以卑避尊,改调其他衙门。其目的是(  )
A.避免官员徇私舞弊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裁减政府冗余官员  D.瓦解传统宗法体系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0.(2024重庆沙坪坝高三月考)宋代政府拣选的吏职要具备四点资格,一是产业条件,二是要“练于事”或“谙吏道”,三是要有三人以上的推荐和担保,四是要经过对书算能力的测试。这一做法(  )
A.根源于崇文抑武的祖宗之法
B.意在提高吏职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
D.说明官员的管理制度严格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1.(2024湖南娄底高二期末,12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材料
阶段 选拔方式或内容
第一阶段 王权与族权统一,依血缘的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即“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第二阶段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斩首为功”“计首授爵”
第三阶段 四科取士:一科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科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科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科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第四阶段 中央选派“贤有识鉴”的官员任原籍地的考评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等级,然后向吏部举荐
第五阶段 政府按照不同的科目设立考试,士人可以自由报考,政府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请选取表格中任意一个阶段,对所涉及的选官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D 3.A 4.D 5.A 6.D 7.C
8.A 9.B 10.B 11.B 12.D 13.D 14.A
1.A 晋献公因为赵夙和毕万在军事上的功绩,将耿地和魏地分别赐予他们,并任命他们为大夫。这反映了在春秋时期,军功是晋国授予官职与封地的重要依据,A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君主权力的强化,且春秋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率先打破”,排除C项;仅据材料不能得出尚贤思想“普及”,排除D项。
2.D 举孝廉多推举可以报私恩的年轻人,而有文化的年老之人多被废弃,这说明举荐者根据自己的私心、私利推举人,带有很强的主观意志,D项正确。
3.A 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这说明选官权由地方转移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
4.D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官员升降赏罚的依据,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是对地方的掌控,而不是经济发展对地方的依赖,排除A项;地方官员接受中央考核,说明地方需服从中央管理,体现不出地方自治权力扩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官员选拔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
5.A 
监察制度的有效施行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排除B项;刺史的职能是监察地方,并不会强化郡国的实力,排除C项;材料中的安排意在保障有效监察,并不是更重视对郡的防范,排除D项。
6.D 据材料可知,唐朝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进士科(考“时务策”)→进士科(形成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考试制)→明经科(加试时务策),这反映出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不仅考儒学经典知识,还考文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D项正确。
7.C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进士大多数都是知举门生,而发展到宋代不允许进士出自私门,打破了知举门生的传统,减弱了门阀士族对科举考试的影响力,有利于加强皇权,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宋代科举考试科目多元化,排除D项。
8.A 唐宋时期,科举报考者的范围不断扩大,这给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入仕的机会,各种考试规则的日益严密,为科举制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可知唐宋时期选官制度趋向成熟,A项正确。科举考试的规范化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特权,排除B项;“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得出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
9.B 唐代官员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相应的考课,政府将考绩作为评定官员等第、奖罚官员的依据,表明唐代官员管理制度严格,B项正确。
10.B 根据所学可知,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以往只负责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因此才会出现谏官蔡襄弹奏宰相吕夷简的现象,B项正确。
11.B 《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经典,元朝决定实行科举制,把该书作为重要考试内容,加速了元政权的封建化进程,B项正确。
12.D 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固化,不利于培养和选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说明科举制度的活力衰退,D项正确。
13.D 材料中“朝觐考察”是考核外地官员,“巡抚、巡按”“布、按二司及直隶州、郡之长”“吏部、都察院”甚至“科道”等都参与对地方官员的考核,说明官员考核程序严密,D项正确。材料强调不同层级机构对官员的考核,并不能体现政府机构设置重叠,也未涉及考核机制中的制约问题,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官员的考核,并非监察,排除C项。
14.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材料中的监察体系的演变正是受这一趋势的影响而形成的,说明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适应了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A项正确。监察体系逐渐向单一发展,不能等同于监察体系的固化,排除B项;“保障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现象与官员内部矛盾无关,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C 2.B 3.D 4.C 5.C
6.C 7.D 8.C 9.A 10.C
1.C 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让地方推举人才,供朝廷使用,这有利于为政府提供更多的人才,有助于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C项正确。科举制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西汉察举制以才能、品德作为选官的标准,以举荐为主要选官方式,未能达到此效果,排除A项;察举制的举荐权力在地方手中,也就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D两项。
2.B 材料“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道义亏缺,则降下之”说明九品中正制不仅用于选拔官员,而且还包含了对官员的考核与评价功能,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与材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九品中正制的功能,没有涉及用人范围扩大,排除D项。
3.D 
材料描述的是四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并非强调官员的专业化,排除B项;材料所述限制了工商之家参与官员选拔,不能说唐代选官制度得到完善,排除C项。
4.C 
材料反映了宋代部分官员的出身情况,并未涉及官员的执政能力,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伦理道德教化与选官制度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平民通过科考参政,无法得出参政途径拓宽的信息,排除D项。
5.C 
6.C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对官员的考核不仅体现在政绩方面,而且还提出了品德要求,这说明唐朝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C项正确。唐代考核针对所有官员,包括低级官员,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以德治国理念的强化,排除B项;唐代考核针对所有官员,不仅仅是地方官员,排除D项。
7.D 
材料信息 获取信息 获得结论
宋代台谏官由宰相任免变为皇帝“亲擢” 皇帝掌握台谏官员的任命权,剥夺了宰相对台谏官员的任免权 通过剥夺宰相对台谏官员的任免权、推荐权,加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D项正确
凡执政之臣尝所荐者,皆不与选 剥夺了宰相对台谏官员的推荐权
8.C 据材料可知,明代通过风闻言事制度惩治了一些贪官污吏,说明风闻言事制度扩大了信息来源,有助于澄清吏治,C项正确。“风闻言事”指监察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不是中枢机制异化的产物,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风闻言事制度的积极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诱发不负责任的诬告”,排除D项。
知识拓展
风闻言事
风闻言事又称“风闻奏事”,即以御史为主导的言官可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自东晋时成为正式制度,沿用至清。风闻,在设计之初是为了鼓励言官积极谏言,以免顾虑重重。该制度对皇帝了解国情民情,纠举官吏不法和惩治贪污受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风闻言事过于泛滥,也会加重皇帝的政务负担,成为官员党同伐异的工具。
9.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官员任职的回避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官员之间由于存在裙带关系而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A项正确。回避制度不仅适用于地方官府,也适用于中央政府,排除B项。实行回避制度没有裁减政府冗余官员,排除C项。回避制度的实施是为了避免宗法关系的弊端,但并不否定传统宗法体系,排除D项。
10.C 综合思维要求把相关事物的整体作为认识的前提,对事物的整体进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整体的把握。本题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宋代政府拣选吏职的四点资格。具体思路如下:
具体要求 目的 结论
产业条件 降低官吏腐败的动机 这些要求有助于减少官吏腐败、保证官吏的能力素质,从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C项正确
“练于事”或“谙吏道” 保证官吏的工作能力
有三人以上的推荐和担保 保证官吏能力素质的真实性
书算能力 保证官吏的工作能力
对吏职的要求是出于国家治理的需要,与崇文抑武政策无关,排除A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属于影响,不是目的,排除B项;材料内容是官员的选拔,并非官员的管理制度,排除D项。
11.答案 示例
选取第五阶段
看法: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但后来逐渐僵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2分)
阐述: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朝继续完善这一制度,之后历代封建政府都沿袭了这一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6分)
但科举制考试内容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是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2分)
综上,科举制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发展到后期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分)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归纳总结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说明。具体思路如下:
选取阶段 可以选择任何一个阶段,比如选取第五阶段
提出看法 结合所学可知,该阶段是科举制,根据科举制的历史作用,确定看法:科举制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但后来逐渐僵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展开论述 阐述科举制在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如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等。然后指出,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由于内容和形式的僵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最后总结 科举制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发展到后期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