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2024辽宁沈阳联合体高二期末)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闽越和南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  )
A.主要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改进
B.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C.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2.(2025北京丰台高二期中)下图是某朝形势图,该朝在①地区所采取措施的作用是(  )
A.有效管理了西域地区
B.迫使北匈奴西迁远方
C.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
D.防范了蒙古对中原的袭扰
3.(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三开学考试)先秦时期中原王朝将周边少数民族统称为“夷狄”。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提出了“华夷共祖”观念,建构了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始祖、囊括夷夏的中华谱系。司马迁的做法(  )
A.具有民族平等的观念
B.完善了中华民族谱系
C.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
D.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题组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4.(2024江苏南京调研)隋朝开皇十年,番禺少数民族首领王仲宣起兵抗隋。冼夫人得知广州被困,立刻派孙子冯暄带兵援救。之后,冼夫人不顾花甲高龄,又亲自披甲胄护卫朝廷使者裴矩巡抚当地诸州,各路豪强震服,接受隋朝官爵。这表明隋朝(  )
A.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B.设置了羁縻府州缓和民族关系
C.建立了完备的武装巡视制度
D.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认同
5.(2025山西太原高二期中)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州县及都护府,其长官仍由各民族首领充任,并为世袭。这种羁縻州府与内地的地方政府不同,实际上是自治单位,唐朝中央政府只是赋予首领勋位、官位的名义。唐朝的这一政策(  )
A.确保了地方安定  B.扩展了王朝疆域
C.体现了因俗而治  D.加强了地方自治
6.(2024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二联考)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墓前有石雕文臣武将、石虎、石羊等,黑龙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了中原的丝织品和瓷器,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甘肃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这些现象表明(  )
A.西夏有自己的墓葬习俗
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响
C.金人葬俗受辽人影响
D.各民族文化交流广泛
题组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7.(2025江苏连云港高二期中)《元史·地理志》云:元朝的版图“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土,元朝中央政府依据地域的不同,施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对边疆实行了前所未有的有效管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特有的贡献。下列关于元代的边疆治理,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东北地区设卫所,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B.在西藏地方设羁縻机构,由理藩院专门负责
C.在西域地区设都护府作为管理的军政机构
D.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以经略台湾
8.(2025陕西榆林高二期中)下图为明朝九边重镇示意图。据此可知,九边重镇(  )
A.凸显明朝民族政策的灵活性
B.使得蒙古对明边境不再构成威胁
C.与唐代的藩镇性质极为相似
D.在王朝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9.(2025河北沧州高二联考)1906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制定《巴塘改土归流章程》,该章程规定,所有土地“皆为大皇上地土,凡种地者,无论汉蛮僧俗,皆应纳正粮”,“试思汉民与蛮民,此时尚视为平等,蛮民与蛮民,岂有不平等之理,以后……凡有小娃子(家内奴隶)者,与雇工同”。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改土归流 (  )
A.有助于推动西南地区生产关系的调整
B.保障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C.促进了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税收
题组四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0.(2023浙江金衢六校联盟期末)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金印一枚,下图为1784年出土于日本的“汉委(倭)奴国王”金印的印文。该金印可用来说明(  )
A.中日交往历史悠久  B.中日经济联系密切
C.日本全面学习中国  D.朝贡体制遭到破坏
11.(2025天津重点校高二联考)《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海外诸藩朝贺进贡使有下从,留其半于境(边境);繇(由)海路朝者,广州择首领一人、左右二人入朝。”这表明唐朝(  )
A.严格管理外事活动  
B.朝贡贸易内涵丰富
C.海上丝路贸易繁荣  
D.推行开明外贸政策
12.(2024山东济南高二期末)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外交政策和外交情况,评述正确的是(  )
汉代 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
唐代 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
明初 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
清初 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
A.形成和延续了朝贡体制
B.外交机构精简行政职能
C.不利于维护我国的主权
D.输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2025浙江钱塘联盟高二期中)秦朝在地方上设“道”,作为县级特殊政区,由中央派遣官吏和部落君长联合治理。“道”除有以族属命名的方式外,也有以山川类地理实体命名的。“道”的行政归属在区划和民政上属于郡,在少数族群事务管理方面则属于“属邦”,“道”以下乡里机构与部落组织并存。秦朝“道”的设置(  )
A.实现了国家基层自治  B.改变了地方行政层级
C.强化了皇权专制独裁  D.革新了民族管理方式
2.(2025江苏扬州江都高二期中)在定襄郡古城(今内蒙古)遗址发现了西汉时期的冶炼厂,出土了大量铁制品,包括农具、兵器等。其中有当时比较先进和尖端的武器,多数铁器上铸有“安”字的官营标志。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汉朝(  )
A.铁制农具在全国广泛使用
B.盐铁官营提高生产效率
C.重视对边疆的管理和开发
D.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加强
3.(2024湖南常德高二期中)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时改为安北都护府;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这说明了(  )
A.唐朝民族政策独具特色
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
C.国力强弱影响边疆治理
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
4.(新情境·巡幸制度)(2025天津重点校高二联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5次出巡,“周览远方”“宣省习俗”;隋炀帝北巡张掖,西域众多少数民族首领作陪;唐太宗巡幸灵州,铁勒、回纥等11部遣使朝贡。之后统治者多有效仿。据此可知,巡幸制度(  )
A.宣示了王权威赫  B.加强了边疆治理
C.增进了国家认同  D.弘扬了中原文化
5.(2024广东茂名高二期末)宋朝虽不如盛唐能够通过武力传播儒家文化于四方,但在政治上践行儒家文化的力度则远胜唐朝,与周边交往交流中,儒家文化对周边民族政权产生了深刻影响。10—13世纪,宋代周边各民族政权“竟称中国”。这体现出当时(  )
A.民族对峙逐渐趋于缓和
B.对外交往规范有序
C.思想认同推动民族交融
D.国家统一得以实现
6.(2024安徽淮北高二期末)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般对边疆地区采取怀柔笼络的政策,主要表现为通婚、册封、委以要职等。同时各朝代在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地区都有驻军,如汉朝在西域的驻军、明朝在西藏的驻军、清朝在新疆的驻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积极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
C.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自治政策
D.民族政策具有“恩威并施”的特点
题组二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7.(2024河北石家庄高二期末,P185定点)右图为唐代的《蛮夷执贡图》,画中高鼻深目的朝贡者着异域装束,其贡品据考证极有可能为北非的剑羚。该画(  )
A.有助于研究唐代的税制
B.可印证唐代外交的范围
C.兼具审美和教化的功能
D.见证了盛唐的民族交融
8.(2024山东滨州高二期末,P185定点)中国古代王朝与朝贡国交往时,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中国既安,远人自服”为上策,反对“穷兵黩武,敝中国以事四夷”。据此可知,古代中国致力于(  )
A.建构稳定的天下秩序
B.传播先进的中华文明
C.追求丰厚的经济利益
D.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题组三 思维训练
9.(2025辽宁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二期中)汉武帝在统一南夷之后,一方面,在其地设置郡县,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吏进行管理,且下令“初郡十七……毋赋税”;另一方面,给各部族的首领按其势力的大小封以王、侯、邑君等称号。这些举措(  )
A.推动了边疆地区发展
B.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C.实现了西南地区封建化
D.消除了边疆割据隐患
10.(2024江苏无锡高二月考,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西汉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袭扰等弊端。经过汉初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特别是“文景之治”后,西汉的国力逐渐强盛,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实现边防安全,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论汉武帝的治边方略》
  材料二 唐朝治边思想是对汉末以降几百年间民族冲突与交融进程中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唐皇室在治边思想上有较少的夷夏意识。唐高祖提出要“追革前弊”,并制定了“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治边指导方针。唐太宗曾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摘编自刘俊珂、王振刚《汉唐西南
边疆经略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王朝治边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治边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策略。(8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2.C 3.D 4.A 5.C 6.D
7.D 8.D 9.A 10.A 11.A 12.A
1.D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北逐匈奴,南抚夷、越,设桂林、南海等郡,建立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管理,并通过移民传播先进生产方式,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
2.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以长安为都城、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的朝代为西汉,其在①地区即河西走廊一带设立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C项正确。①为河西走廊,并非西域地区,排除A项;迫使北匈奴西迁远方的是东汉政府的军事行动,排除B项;河西四郡的作用是防范匈奴对中原的袭扰,而非蒙古,排除D项。
3.D 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将众多民族纳于汉王朝的统治之下,因此需要在思想理论上构建“华夷一体”观念。司马迁改变了先秦时期将周边少数民族统称为“夷狄”的做法,把黄帝当作“华夷”的共同始祖,这一做法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故选D项。
4.A 隋中央政府在冼夫人帮助下镇压了番禺少数民族的叛乱,促使各路豪强接受隋朝管理,说明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故选A项。
5.C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州县及都护府,其长官由各民族首领担任,这是考虑到当地的文化和习俗,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策略,C项正确。
6.D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地区墓葬形制、墓群中出土的物品都具有一定的多元性,体现了其他民族的特色,这反映出当时各民族间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D项正确。
7.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D项正确。元朝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明朝时在东北设置卫、所,排除A项;元朝对于西藏地方,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清朝则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排除B项;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排除C项。
8.D 九边重镇是明朝为防御蒙古骑兵南下而于长城沿线设置的九个军镇,对于加强北方防务具有重要作用,在明朝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D项正确。九边重镇主要体现明朝的防卫政策,看不出政策灵活性,排除A项;九边重镇的设置加强了边防,但“使得蒙古对明边境不再构成威胁”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唐代的藩镇是唐朝中期以后设立的军镇,拥有较大的权力,易形成割据局面,与明朝为加强边防而设立的九边重镇性质不同,排除C项。
9.A 赵尔丰制定的《巴塘改土归流章程》规定,土地为皇帝所有,种地需要纳税,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家内奴隶等同于雇工,这些措施将流行于汉族地区的生产关系移植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助于推动西南地区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A项。“保障了”说法夸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把汉族的生产关系移植到少数民族地区,排除C项;增加政府财政税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10.A 据材料信息可知,早在东汉时期,中日就有交往,“汉委(倭)奴国王”金印说明中日交往可追溯到东汉,历史悠久,故选A项。
11.A 依据材料可知,唐朝对于外国朝贡使团,入朝人数有严格限制,管理十分严格,A项正确。
12.A 材料反映了从汉代到清初,中国对外册封赏赐,藩属国向中央王朝称臣纳贡的朝贡制度,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精简外交机构行政职能,排除B项;朝贡体制突出了中国的宗主地位,排除C项;新式国际关系理论在鸦片战争后输入中国,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D 2.C 3.C 4.C 5.C
6.D 7.B 8.A 9.A
1.D 
2.C 材料中提到在定襄郡古城(今内蒙古)遗址发现了西汉时期的冶炼厂,并出土了大量铁制品,包括农具、兵器等,且多数铁器上铸有官营标志,这表明当时汉朝在边疆地区设立官营冶炼厂,生产铁制品供给当地使用,显示出这一时期的汉朝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C项正确。
3.C 
时间 材料 联系所学知识 结论
唐太宗 设置了燕然都护府 唐朝国力不断增强 国力强弱影响边疆治理,故选C项
唐高宗 改为安北都护府
唐玄宗 以后 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走向衰弱
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巡幸制度是统治者安抚少数民族的一种措施,有利于增进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C项正确。巡幸制度虽有宣示王权威赫的目的,但主要是为了安抚少数民族,排除A项;巡幸制度只能说明统治者对边疆少数民族的重视,并不属于治理边疆的措施,排除B项;巡幸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弘扬了中原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儒家文化对周边民族政权产生了深刻影响,周边各民族政权“竟称中国”,这种思想认同推动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对峙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儒家思想对周边民族政权的影响,而非对外交往,排除B项;宋朝时期,政权并立,未实现统一,排除D项。
6.D 据材料可知,我国古代民族政策有怀柔笼络和军事震慑两种,体现了“恩威并施”的特点,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
7.B 唐代的《蛮夷执贡图》,画中一个着异域装束的高鼻深目者向大唐献贡,贡品极有可能是北非的剑羚,说明朝贡者所属国家离中国较远,距北非较近或就是北非国家,所以该画可印证唐代外交的范围广阔,故选B项。
8.A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王朝与朝贡国交往时强调用文德的手段,主张与朝贡国和谐相处,反映了古代中国致力于建构稳定的天下秩序,A项正确。材料表明古代中国致力于建构稳定的天下秩序,“传播先进的中华文明”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朝贡外交注重政治意义,而非追求丰厚的经济利益,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国古代与朝贡国之间的交往,并非国内民族之间的交往,排除D项。
9.A 
10.答案 (1)变化:由汉初的妥协隐忍策略转变为汉武帝时的开疆拓土策略。(2分)
原因:汉初休养生息奠定物质基础;汉武帝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了政权;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充足的物质条件。(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策略:采取怀柔政策治理边疆。(2分)
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消极方面,该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国力强大的基础上的,唐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分裂割据的隐患显现。(6分,其中积极方面4分,消极方面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汉武帝……大规模开疆拓土”可知由汉初的妥协隐忍策略转变为汉武帝时的开疆拓土策略。第二小问原因,主要考查系统思维,要把该问题与相关历史背景(如经济、政治、财政等)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得出答案。
(2)第一小问策略,据材料“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可知采取怀柔政策治理边疆。第二小问评价,主要考查辩证思维,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