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2025江苏海安高二期中)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亩农田的大小不同,有160步、200步、240步等标准。秦统一后,向全国各地推行秦国240步为一亩的标准,同时明确田亩规划、封埒设置,禁止私自移动地界标志。秦朝的这一举措( )A.利于降低田赋和口赋的税率B.剥夺了旧贵族的土地所有权C.为赋役征收提供了基本保障D.促进了郡县制在全国的推行2.(2024浙江浙南名校联盟高二期中)下表为汉昭帝时期的更赋表。据此可知,当时的以钱代役 ( )更赋类别 服役内容 代役价“更卒” 23岁至56岁的男丁到本郡服兵役一个月 可纳钱三百,由政府雇人代役“正卒” 23岁至56岁的男丁在郡县或京师服徭役一年 可纳钱二千,由政府雇人代役“戍卒” 23岁至56岁的男丁一生必须去边境屯戍一年 每人每年纳钱三百A.使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抑制了官员的腐败和土地兼并3.(2025东北三省名校联盟高二联考)汉武帝时期,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叫算缗钱;又推行告缗制度,以激励对于隐匿财产的举报。但是告缗制度的惩罚过于严苛,造成商人承担的税负过于沉重,最终导致“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这一制度( )A.规范了商人群体经营行为B.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C.体现了国家对商业的控制D.彰显了社会公平正义4.(2024浙江金华十校高二期末)《新唐书》记载:“唐之始时,授人以口分、世业田,而取之以租、庸、调之法,其用之也有节。”材料说明当时( )A.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征税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C.赋税不能保证财政收入D.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5.(2024河南郑州高二期末)唐中后期,赋税混乱不一,“率税少多皆在牧守裁制,邦赋既无定限”。宰相杨炎提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制入”。这一主张旨在 ( )A.扩大敛财空间 B.应对内部危机C.抑制土地兼并 D.减轻人身控制6.(2024四川眉山高二期末)汉朝编户制度的内容之一是更赋,即徭役和兵役的代役税。隋唐时期,实行租庸调制,其中“庸”是代役税。北宋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历代代役税的实施(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增加了农民赋税负担C.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D.冲击了封建等级秩序7.(2025山东临沂高二期中监测)据记载,自万历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后,“服舍违式,婚宴无节……用度日益华靡,物力日益耗蠹”,俨然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一条鞭法”( )A.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B.推动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C.促进了产业资本扩张D.加速了社会财富总量的积累8.(2025江苏徐州高二期中)唐太宗主张“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司马光主张农乃“天下之首务”;清康雍时期废除“人头税”,施行“摊丁入亩”。这些主张和举措体现了( )A.和谐共生的自然观 B.天人合一的世界观C.重农抑商的经济观 D.以民为本的治理观题组二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9.(2025江苏南通市区高二期中)晚清时期,中国海关根据货物的启运地来区别洋、土货,因此,所有自香港起运的货物都被海关视为洋货。1886年浙江巡抚卫荣光称:“近来闽广货物绕越香港,照例作为洋货进口,完半税而免常税者不一而足。”此类现象反映出( )A.洋货在内地广受欢迎B.清政府取消国内关税C.中国关税自主被破坏D.民族工业竞争力增强10.(2025河南高二月考)清政府与英国协定关税时,根据所谓“增大宗、减冷货”的原则,基于“茶叶出口量大,是大宗”的情况,与英国达成高达12.87%的出口税率。此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出口税额经常比进口税额高40%甚至一倍以上。这表明当时( )A.关税保护中国经济的功能弱化B.列强不断加强对华资本输出C.外贸入超的问题逐步得到缓解D.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日趋枯竭11.(2024河北邢台高二月考)1921年,中国政府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关税自主的要求。经反复商讨,列强勉强同意将中国关税由实征3.7%增至5%,另外允许增加2.5%的附加税,增加部分由九国代表组成的特别委员会控制。这反映了( )A.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中国海关B.中国海关制度逐渐走向近代化C.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艰难D.一战后列强对华侵略卷土重来12.(2025河南焦作高二期中)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大幅提高各种普通进口商品的税率,如烟酒的税率提高到50%,丝绸的税率提高到45%,火柴和陶瓷制品则为40%,毛织品和高附加值食品则为35%。南京国民政府的做法( )A.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B.意在保护民族工业发展C.旨在应对日本全面侵华D.体现出关税的完全自主13.(2025江苏南通市区高二调研)1950年,刘少奇在庆祝五一劳动节大会上指出:“我们已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从今以后,中国工业就不致受到帝国主义的廉价商品的竞争,中国的原料将首先供给自己工业的需要。这就扫除了一百年来使中国工业不能发展的一个最大的障碍。”这说明此时的中国 ( )A.真正收回了关税自主权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C.实现了国境关税的统一D.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14.(2025四川德阳高二期中)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现行专项附加扣除包含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等项目。这一规定旨在( )A.减轻纳税人的生活负担B.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C.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D.建立完整的保障制度能力提升练题组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2025湖南名校高二期中)下表反映出汉代( )A.中央集权程度不断提升B.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C.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加重D.官府视人头税为重要财源2.(2025广东名校联盟高二期中)唐代后期,柳宗元在与人讨论“免贫病者而不益富者税”的主张时说:“(贫者)卒输其二三与半(两三倍的高利贷或收获的一半)焉”“富者虽益赋,而其实输当其十一(10%的收入)”。这些讨论折射出当时( )A.税率降低诱发腐败 B.新税制的弊端浮现C.土地兼并得到抑制 D.社会救济覆盖面广3.(2023黑龙江双鸭山期中)宋代前期,一些民户采取私自雇人代应州县役之法,朝廷对此屡禁不止。至南宋时期,朝廷亦无法禁绝民户私下雇人代应保甲乡役,私雇代役开始合法化。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B.中央集权呈弱化的趋势C.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收入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4.教材 史料改编(2025河南郑州高二期中,P199定点)述及中国古代重要的赋役制度,唐初,“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唐中后期,“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明朝后期推行一条鞭法,“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于是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1712年康熙帝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上述材料表明( )A.农民赋役负担逐渐减轻B.政府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5.(2024北京丰台高二期末)史料记载,清代曾经出现了“富民、市民者,拥赀(资)千万,食指千人,不服田亩,即公家一丝一粟之赋无与焉”以及“实与贫民有益,但有力之家,皆非所乐”,以致地主官绅因为税负加重而聚集冲击巡抚衙门的现象。以上材料反映了清代( )A.加强对官民的人身控制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变化C.废除了赋税征银的政策D.摊丁入亩推动了经济社会进步题组二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6.(2025辽宁名校联盟高二联考)晚清外籍税务司控制下的海关称为“洋关”,主要征收中外商人的进出口贸易税、船钞、洋药税等,原有清政府监督领导下的海关只保留了对民船贸易征税,被称为“常关”。这种海关双重制度( )A.使海关工作效率得以提升B.体现了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C.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色彩D.推动了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7.(2025山西太原高二期中)1928年,通过与列强的积极谈判,国民政府以放弃内陆过境税和自孙中山时期的广州政府以来就一直课征的特别附加税为条件,换回了关税自主权。结果关税的岁入剧增,从每年的一亿二千万元升至1931年的三亿八千五百万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A.国际地位大为提高 B.贸易逆差得以扭转C.经济权益能够自主 D.财经状况有所好转8.(2024山东淄博高二期末)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规定,对电子工业的晶体切片、模拟式混合式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程控电话设备、机动船舶、精密科学仪器等进行大幅度降低税率。这一规定意在( )A.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接轨B.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C.建立完善的关税制度体系D.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9.(2025山东潍坊高二期中)下图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以来进行的部分调整。这反映了我国( )A.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B.个税在税收中地位下降C.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题组三 思维训练10.教材 史料改编(2025河北邯郸高二期中)唐朝德宗年间宰相陆贽评论两税法:“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评价两税法:“取暂时法外之法,收入于法之中。”此二人都认为两税法( )A.简化了收税种类B.规范了国家税收管理C.加重了民众负担D.便利了农民缴纳赋税题组四 综合题组11.(2024山西吕梁高二月考,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不征关税。《汉书》载:“(汉武帝)太初四年冬,徙弘农都尉治武关,税出入者,以给关吏卒食。”武帝以后,内地关税的征收范围不断扩大,且税率不断升高。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路贸易经河西走廊,直通中亚和西亚。海路贸易也兴起了,番禺是当时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在边境的进出口要道,汉代都设关管理对外贸易征税。——摘编自祝凤梧《中国古代关税漫谈》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其手段有:一是设立通商口岸;二是降低关税。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进口关税降无可降。清政府也需要稳固的财政收入,关税是维护清政府运转和及时足额赔款的保障,因而,在经过前期关税和船钞的大幅下降之后,晚清后期,关税制度特别是关税税率、船钞等变化不大。而《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为提高清政府对巨额外债的偿付能力,西方列强主动提出将关税税率提高到“值百抽五”的水平。——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关税征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迁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关税变迁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8分)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基础过关练1.C 2.C 3.C 4.D 5.B 6.A 7.B8.D 9.C 10.A 11.C 12.B 13.A 14.A1.C 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亩农田的大小不同,秦统一后规定240步为一亩,明确田亩规划、封埒设置,禁止私移界标。这一举措有助于明确土地的面积和界限,为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和保障,C项正确。秦朝田赋和口赋税率极高,且材料没有体现税率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一亩的划分标准统一的问题,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一亩的划分标准,与郡县制推行无关,排除D项。2.C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排除A项;汉代更赋是以人丁为主要依据的赋税制度,排除B项;以钱代役不能抑制官员腐败和土地兼并,排除D项。3.C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推行算缗、告缗制度,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严厉惩罚“隐匿财产”行为。这反映了国家对商业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人的经营行为,排除A项;算缗和告缗制度针对的是“商人和高利贷者”,而非“地方豪强”,排除B项;算缗和告缗制度造成了“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无法体现“公平正义”,排除D项。4.D 材料中“授人以口分、世业田”是指政府按照人口数量分配土地,这是均田制的表现。而“取之以租、庸、调之法”是指政府在“口分田”与“世业田”的基础上,通过征收租调、征派力役来获取财政收入,是租庸调制的表现。因此,可以说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D项正确。5.B 材料“率税少多皆在牧守裁制,邦赋既无定限”是指征税多少皆由地方官员决定,赋税没有固定额度。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长官随意征税,对国家财政造成严重冲击。两税法强调“量出制入”,从制度和法律上,限制地方藩镇非法征税,有利于中央获得稳定的税源,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应对内部危机,B项正确。6.A 根据材料“代役税”“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史实可知,这些做法使农民可不在农忙时服役,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A项正确。代役税改变的是农民服役方式,不能说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B项。代役税的实施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代役税的实施与封建等级秩序关联较小,排除D项。7.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条鞭法规定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征收,赋税由以实物为主变为以货币为主,这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推动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B项正确。一条鞭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地主和官吏的盘剥,使赋税相对公平,有利于促进明后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排除A项;一条鞭法是明政府为解决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而进行的赋役改革,对促进产业资本扩张没有直接效用,排除C项;一条鞭法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这并不意味着加速了社会财富总量的积累,排除D项。8.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强调国家治理的根本在于人民,司马光主张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是百姓生存的基础,“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三者均体现国家治理中统治阶层对人民的重视,体现以民为本的治理观,D项正确。9.C 根据材料“完半税而免常税者不一而足”可知,对洋货实行税收优惠的情况比较常见,这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的协定关税有关,中国关税自主权被破坏,C项正确。材料未具体反映洋货是否在内地广受欢迎,排除A项;据材料“完半税而免常税”可知税收政策针对的是洋货减免部分种类关税,并非取消关税,且中国直到1931年才开始取消国内关税,排除B项;清政府对洋货减免关税有利于洋货进口,但会冲击民族工业,排除D项。10.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而且出口税率较高阻碍了中国商品的出口,进口税额较低表明外国商品在中国倾销,这说明当时关税保护中国经济的功能弱化,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而非资本输出,排除B项;材料中进口税额低,并不表明进口贸易额低,而且外国商品在中国倾销,入超问题没有得到缓解,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政府财政收入的变化,排除D项。11.C 中国政府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关税自主的要求,经反复商讨,列强才勉强同意略微提高关税税率,增加部分还不能由中国自主控制,这表明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非常艰难,C项正确。12.B 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大幅提高部分进口商品的税率,增加了外来商品的成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国相关产业商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近代中国是欧美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必然成为列强转嫁危机的对象,A项“避免了”说法错误,排除;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于1937年,排除C项;中国关税完全自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项。13.A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中国大门的钥匙”是指海关主权,材料“中国工业就不致受到帝国主义的廉价商品的竞争”强调中国政府可以利用海关限制部分外国产品进入中国,这说明此时刘少奇认为中国真正收回了关税自主权,A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收回关税自主权,不是实现国境关税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国家财政收入的情况,排除D项。14.A 根据材料可知,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在计算个人综合所得应缴纳税额时,除起征额外,专项附加扣除的项目都是与人民生计密切相关的,这表明部分纳税人实际纳税数额减少,有利于减轻纳税人的生活负担,A项正确。专项附加扣除客观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B项“实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快速发展”说法过于夸大,排除;专项附加扣除属于税收范畴,不属于社会保障范畴,排除D项。能力提升练1.D 2.B 3.A 4.B 5.D6.C 7.D 8.D 9.A 10.C1.D 中央集权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不能仅凭税收政策的调整来断定,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供关于财政收入具体数额或增长比例的信息,不能得出“大幅增加”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表明税收加重民众的经济负担,但这并不等同于人身依附关系的加重,排除C项。2.B 根据材料可知,贫者仍要缴纳收获的一半,而富者即使增加赋税,也只是缴纳收入的10%。这反映出这种税制设计在实际执行中没有达到预期的公平效果,反而让贫者负担较重,富者负担相对较轻,体现了新税制的弊端,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贫者和富者的纳税比例,没有涉及税率降低诱发腐败,排除A项;材料没有关于土地占有情况变化或者土地兼并是否被抑制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社会救济,排除D项。3.A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私雇代役现象广泛存在,政府不能禁绝,最终合法化。私雇代役现象广泛存在是由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一方面一些地主、商人和手工业者不愿服役或因为经营产业无法服役,另一方面一些没有土地和固定职业的人靠出卖劳动力、受雇于他人为生,于是一些富户雇人代服劳役,A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述宋代私雇代役现象,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呈弱化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商业税收收入”,排除C项;农业领域的雇佣关系主要指大地主雇佣无地、少地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4.B 从唐中后期的“以贫富为差”到明清时期的赋税合并与固定税额,这些改革都体现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更多地依据财产而非身份来征税,B项正确。虽然赋税制度有所改革,但无法直接断定农民的赋役负担逐渐减轻,因为这取决于具体的税率、税收种类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仅从赋役制度不能得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排除C、D两项。5.D 根据材料,清代“富民、市民……不服田亩,即公家一丝一粟之赋无与焉”“地主官绅……税负加重”“实与贫民有益”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时期推行“摊丁入亩”,即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按田地多少征税,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的税负加重,无地、少地的贫民和工商业者的税负减轻,赋役负担比较均衡合理,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了经济社会进步,D项正确。“摊丁入亩”使得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排除A项;清代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变化,排除B项;清代继续实行赋税征银的政策,排除C项。6.C 根据材料可知,“洋关”是由外籍税务司控制的,便利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而“常关”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封建税收制度的延伸,因此这种海关双重制度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色彩,C项正确。海关工作效率是否提高由材料无法得知,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这种海关双重制度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无法体现资本输出,排除D项。7.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民政府换回了关税自主权,关税的岁入剧增。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中国财经状况有所好转,D项正确。中国此时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并未大为提高,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供进出口贸易额,无法得出贸易逆差得以扭转,排除B项;国民政府以放弃内陆过境税和自孙中山时期的广州政府以来就一直课征的特别附加税为条件,说明经济权益仍然受列强干扰,排除C项。8.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85年我国海关大幅度降低部分商品的税率,是为了适应我国已经全面展开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即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D项正确。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A项;B、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A 图中显示的是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逐步提高,这反映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随着经济发展,国家提高了个税免征额,以减轻居民的税收负担,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个税的免征额上升,没有涉及总体税收的情况,不能得出个税在税收中地位下降,排除B项;个税调整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仅由材料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10.C 11.答案 (1)变化:从不征关税到征收关税;内地关税征收范围扩大、税率加重;从内地关税拓展到开征国境关税。(4分,任答2点即可)原因: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维持统治;支付设关的开支;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的发展;治国理念从休养生息到积极开拓。(4分,任答2点即可)(2)表现:失去关税自主权;关税税率先降后升。(4分)影响:加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便利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及掠夺中国的财富;一定程度上维系清政府的统治。(4分,任答2点即可)解析 (1)“变化”主要根据材料一得出答案。“原因”需要将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作答。(2)“变迁的表现”主要根据材料二得出答案。“影响”需要将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作答。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