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2025江苏连云港赣榆高二期中)战国后期,秦国建立了以“告奸”为目的的“户籍相伍”制度。秦始皇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初令男子书年”,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实田”。这样,农民的户籍中增加了年纪和土地占有状况。秦朝户籍制度的变化( )A.说明当时人口流动现象严重B.激化了阶级矛盾C.表明百姓徭役负担逐渐加重D.保障了赋役征发2.(2025河南高二月考)汉代政府对于户籍登记和户籍管理都有着具体而细致的规定和监管,以确保户籍制度的严密性,如政府不仅规定了户籍登记的程序和标准,还设有专门的户籍管理人员,进行户籍管理的日常工作。由此可见,汉代( )A.赋役征发程序规范 B.禁止人口自由流动C.户籍管理比较严格 D.基层治理有条不紊3.(2025山东青岛高二期中)隋初,尚书左仆射高颎提议推行“输籍定样”,规定各户应交租调的定额、可合法减免的条件等。同时官方也采取强制性的大规模的户口检括措施,即“大索貌阅”。这些措施( )A.导致了百姓赋税负担沉重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完善了中央对基层的管理D.旨在解决官吏腐败问题4.(2024山西长治高二期末)唐代的户籍制度将民众分为“编户”和“非编户”,“编户”是良民、自由民,“非编户”则是贱民,如工匠、杂役、奴婢等,贱民没有资格立户。宋代百姓不再有良贱之分,取而代之的是“坊郭户”与“乡村户”。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商业者地位提高 B.宋代门第观念淡薄C.阶级矛盾逐渐消解 D.商品经济快速发展5.(2024粤港澳大湾区高二期末)明初,户籍制度沿袭了元朝的“诸色户计”,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进行分工,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各色户籍人口世袭职业,并制定了任何离乡百里者“即验文引”等政策。明初的户籍制度 ( )A.符合多民族共存的现实B.旨在稳定当时社会秩序C.与市场的活跃密切相联D.加快了新经济因素形成题组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6.(2024湖北宜荆荆随恩高二联考)战国时期,秦国在基层社会统治中,借助民间自治秩序,任用聚落中自然产生的领袖人物为里吏(基层社会的管理者)。但随着吞并六国的战争趋于白热化,秦在统一前夕调整里吏选任原则,选用无爵或低爵平民担任,将基层社会中原有领袖人物排除在外。这是为了( )A.缓和地方矛盾 B.调整基层政策C.加强中央集权 D.维护平民利益7.(2024河北定州高二期末)唐朝规定县以下的地方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保,设一保长,五保为里,设一里正,五里为乡,设一耆老。邻保是当时监督和辅助政令执行的基层单位,负责统筹户籍管理、征收赋税、摊派徭役、治安管理等事项。这表明唐朝( )A.地方自治能力不断增强B.充分发挥了世家大族的力量C.重视地方基层组织建设D.依托血缘纽带加强中央统治8.(2025河北高二期中)宋代出现保甲制,各行政单位、各种身份的人都被编入其中,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举报,形成一个遍布各地、各行业,将各种职业者联系并束缚在一起的社会网络。由此可见,宋代的户籍管理( )A.改变了地方行政体制B.与赋役制度相互配合C.被赋予社会治安功能D.壮大了地方宗族势力9.(新情境·明朝老人制)(2025山西太原高二期中)明朝在县以下实行里甲制,明太祖又在里甲之内设立了老人制。规定每里推选三名、五名或十名五十岁以上,有德行、有见识、为大众所敬服的老人,负责解决地方上的纠纷,督导人民勤务农桑,劝告人民遵守儒家伦理。这反映出明朝(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高龄老人享有特权C.社保体系较为完善 D.政府重视基层治理题组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0.(2025河南郑州十校高二联考)1959年,在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出土了“王杖十简”,主要记载了“年七十受王杖”的诏书和殴击王杖主当弃市的诏令。1981年又相继出土“王杖诏书令”木简26枚,主要记载了尊敬老者和抚恤鳏寡孤独废疾者等内容。汉朝的这些诏令( )A.浸润了儒家传统文化价值观B.表明关注老幼成为社会共识C.体现社会优抚政策系统完备D.源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繁荣11.(2024河南焦作高二期中)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规定,凡耕种土地者每亩纳粮食2升作为义仓粮,存贮州县,以备荒年赈灾之需。唐代宗广德年间,义仓已普遍设立于全国各地。据此可知,唐代( )A.完善了民间社会救济制度B.拉开了国家广设义仓序幕C.吸取了隋朝迅速灭亡教训D.政府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12.(2025辽宁抚顺六校协作体高二期中)下表所示为北宋颁行的慈善救济办法(部分)。由此可见,北宋( )时间 办法熙宁十年 (1077年) 朝廷颁布“惠养乞丐法”,收容无业流浪人员元丰二年 (1079年) 朝廷颁布“漏泽园之法”,安葬贫困无依或无主死者元符元年 (1098年) 朝廷颁行“居养法”,收容城乡鳏寡孤独贫乏不能自存者A.社会慈善救济体系完善B.慈善救济均由政府主导C.政府重视扶助弱势群体D.民间慈善活动较为规范13.教材 史料改编(2024广西玉林高二期末)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清律也有灾荒救济、老人赡养、流浪贫民收养等规定。这反映了明清( )A.重视社会救济维护政局稳定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落实仁政思想实行灾荒救济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力提升练题组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2025浙江衢州五校联盟高二期中,P202定点1)齐国管仲认为:“欲理其国者必先知其人,欲知其人者必先知其地。”《商君书》记载:“强国知十三数:竟(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这段材料旨在说明先秦户籍( )A.维护了中央集权制度B.迟滞了基层治理效能C.顺应了社会变革趋势D.阻碍了封建经济发展2.(2025江苏扬州高二期中)宋代的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据下图可知,这一趋势 ( )A.促进人口迅速增长B.适应了赋役征发的需要C.导致流民问题突出D.扩大了区域的经济差别3.(2025山东聊城高二期中)明朝统治者重视黄册的编制,规定十年一大造,黄册内容必须详列本户十年内人口、财产的变化等情况。清初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清代(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赋税制度的变革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财政支出的减少题组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4.(2025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月考)秦及汉初,各县以下普遍设置士吏,与发弩(弩兵之长)、髳长(持矛类步兵之长)协助县尉开展兵卒管理、军事治安等活动。汉武帝以后,县中基本不见士吏、髳长、发弩的身影,仅在边郡军事组织有部分保留。县下属吏的变动反映出西汉( )A.边疆形势日益紧张B.地方事权被朝廷分化C.基层组织逐渐完备D.大一统秩序日趋稳定5.(2025江苏宿迁高二期中)清嘉庆年间,时人指出:自清摊丁入亩后,国家降低了对人丁户口的关心程度,结果“流民纷于镇集”,在此“流民祸乱”之时,需“重谱牒之学,立大宗之法以管摄天下之人心”。此观点( )A.揭示了清朝中期社会动乱的根源B.肯定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C.体现了乡约具有教化百姓的功能D.主张由宗族编制和管理基层户籍题组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P202定点26.(2025河北邯郸高二期中)宋代官方和民间的慈善机构众多:贡士庄、义田为寒门学子赴考提供基本生活所需和旅资;广惠仓为“老幼贫疾不能自给之人”提供救济;安济坊收容贫病无依无靠者;居养院收容城乡鳏寡孤独贫乏不能自存者;漏泽园安葬贫困无依或无主死者;等等。这表明,宋代( )A.社会救助加剧了政府负担B.社会救助体系较为完善C.社会救助以民间力量为主D.以民为本防止贫富分化7.(2024北京西城高二期末)明清时期,除原有的宗族义庄赈济族人外,还出现了许多超越血缘关系的善会、善堂等慈善机构。地方上的乡绅、商人、富户、儒生等成为主要资助者及管理者,政府也鼓励其发展。这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特色是( )A.以宗族慈善事业为主体B.救助对象从不以血缘关系为界C.社会救济和优抚体系完备D.民间组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8.(2025广东部分名校高二期中)下表所示政策的推行( )朝代 政策汉代 设置常平仓,当市场粮价低贱时,政府就提价向农民收购粮食,用以储备;当市场粮价上涨时,政府就减价出售自己储备的粮食以平抑粮价;发生灾害时,也可用储备的粮食救灾南北朝 实行和籴、和市制度,并吸收常平仓法,以平抑物价,救灾渡荒隋唐 时期 运用常平制、和籴平粜制,操纵市场和调节供求关系A.凸显了行政干预的本质属性B.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经济基础C.加速了救济资源的合理流通D.提供了市场管理的基本准则题组四 思维训练9.(2024湖南岳阳高二期末)《唐律疏议》规定,所辖境内有旱涝霜雹虫害为灾严重的地方,主管官司应当申报减免租庸调,不申报或者作虚假申报的,杖七十。申报流程为“里正须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经各部门“细勘”“检覆”后由皇帝颁旨减免或“以正、义仓赈贷”。由此可知,唐代初期( )A.救灾体系规范严谨 B.法律体系走向成熟C.地方官员腐败严重 D.治理机制效率不高题组五 综合题组10.(2025辽宁抚顺六校协作体高二期中,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基础过关练1.D 2.C 3.B 4.D 5.B 6.C 7.C8.C 9.D 10.A 11.A 12.C 13.A1.D 秦朝户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得国家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基层社会的结构和人口状况,从而更加有组织地进行赋役征发,D项正确。2.C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政府对户籍登记和管理进行了具体细致的规定和监管,反映了当时户籍管理制度比较严格,C项正确。3.B 政府规定租调定额,并强制进行户口清查,这有利于防止人口隐匿,防止逃税,从而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项正确。4.D 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商业活动频繁,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社会阶层界限,使得人们的身份和地位更加灵活多变,这为户籍制度的转变提供了可能。从“有良贱之分”到“坊郭户”与“乡村户”,正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5.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末明初,由于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明朝政府沿袭前朝户籍制度,并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控制,这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B项正确。6.C 根据材料可知,秦在统一前夕,调整了里吏的选任原则,重点任用无爵或低爵平民,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豪强威胁中央集权,C项正确。7.C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实行邻保制度,彼此之间互相监督,表明唐朝建立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机制,重视地方基层组织建设,C项正确。唐朝的这一政策加强了中央对基层人民的管理和控制,而不是增强地方的自治能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以地缘为标准来建设地方的基层组织,排除D项。8.C 材料描述了宋代保甲制度相互监视、相互举报的功能,这说明该制度不仅是户籍管理的一部分,还被赋予了社会治安的功能,在保甲制度下,地方居民被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网络,便于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C项正确。9.D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在县以下实行里甲制,在里甲之内建立老人制,由“老人”管理地方上的事务纠纷,劝导民众,说明明朝政府重视基层治理,D项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老人制是依照规定选用有德行、有见识、为大众所敬服的老人发挥基层治理的作用,并非高龄老人享有特权,排除B项;材料内容属于明朝的基层治理,不属于社会保障体系,排除C项。10.A 根据材料“主要记载了尊敬老者和抚恤鳏寡孤独废疾者等内容”可知,这些诏令与儒家倡导的仁爱、尊老等价值观相契合,可以说是浸润了儒家传统文化价值观,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汉代颁布尊老、抚恤弱者的诏令,并未体现社会对此的认可程度,排除B项;出土的这些木简记载只是反映了汉朝在尊老、抚恤弱势群体方面的一些政策,不能代表整个社会优抚政策体系的完备和全面,排除C项;这些诏令主要是出于政治和道德伦理方面的考量,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关联较小,排除D项。1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政府鼓励民间广设义仓,而且成效显著,表明唐代在制度上对民间社会救济进行了完善,A项正确。隋朝已经开始设置义仓,排除B项;唐代设置义仓是对隋朝制度的继承,而非吸取了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排除C项;义仓是民间自置的公共粮仓,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在社会救济中的地位,排除D项。12.C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朝廷颁行了一系列慈善救济办法,收容无业流浪人员、安葬贫困无依或无主死者、收容城乡鳏寡孤独贫乏不能自存者,这体现了北宋政府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扶助,C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北宋社会慈善救济体系完善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涉及政府颁行的慈善救济办法,但无法据此得出北宋慈善救济均由政府主导,排除B项;材料中颁行这些慈善救济办法属于政府行为,不涉及民间慈善活动,排除D项。13.A 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法律规定均涉及对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照顾与救济,体现明清重视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有利于维护政局稳定,A项正确。社会救济无法防止贫富分化,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灾荒救济,还包括对于年迈无依的老人及社会流民等群体的救济,C项概括不全面,排除;材料仅涉及对年老及生活困苦人群的救助,没有涉及对其余人群社会保障的具体措施,无法得出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排除D项。能力提升练1.C 2.B 3.B 4.D 5.B 6.B 7.D 8.C 9.D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齐国、秦国等重视户籍制度建设,强化对人口、土地的管理,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C项正确。先秦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重视户籍制度建设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推动了封建经济发展,排除B、D两项。2.B 3.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将人头税并入田赋,按土地征税而不再按人口征税,这使得对人口的详细登记不再必要,因此,户籍管理逐渐松弛,最终导致户籍永停编审,B项正确。清前期中央集权并未被削弱,排除A项;明朝到清朝户籍制度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造成清朝户籍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赋税制度的变化,不是财政支出的变化,排除D项。4.D 5.B 由材料可知,针对“流民祸乱”,时人指出清王朝需要“重谱牒之学,立大宗之法以管摄天下之人心”,这一观点主张发挥宗族的作用以稳定社会秩序,肯定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B项正确。材料强调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并没有揭示清朝中期社会动乱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乡约的功能,排除C项;材料观点肯定了宗族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未主张由宗族编制和管理基层户籍,排除D项。6.B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慈善机构众多,涉及各类被救助群体,说明当时的社会救助体系较为完善,B项正确。宋代慈善机构由政府和民间共同承办,材料并未体现社会救助加剧了政府负担,排除A项;材料强调官方和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救助,无法得出“以民间力量为主”,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宋代政府践行民本思想,但其目的不是防止贫富分化,排除D项。7.D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除了宗族义庄外,还出现了善会、善堂等慈善机构。地方上的乡绅、商人、富户、儒生是主要资助及管理者,说明民间组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除宗族群体之外,其他社会阶层也参与慈善事业,无法体现“以宗族慈善事业为主体”,排除A项;宗族义庄赈济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排除B项;受当时社会生产力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救济和优抚体系并不完备,排除C项。8.C 据材料可知,古代政府借助市场,通过政府的收购和出售行为,有效调节市场上的粮食供应和价格,从而使救济资源(如粮食)得到及时、合理的分配和流通,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通过市场干预粮食供应和价格,不是行政干预,A项错误;南北朝时期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排除B项;材料中的政策是特定时段的应急措施,不是市场管理的基本准则,D项错误。9.D 10.答案 示例论题: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2分)阐述: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和机制。秦汉时期,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时期,王安石实施保甲法,十户为一保,设保长,农户之间相互监督,如有犯罪行为,同保的人需承担连带责任。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十家一牌,互相监督、互为担保,一家犯法,其他九家一同受罪。(8分)总之,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调动了民众的力量,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维护了基层社会治安与社会稳定。(2分)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什伍组织”“邻保制度”“保甲制”“里甲制”“十家牌法”得出论题: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其次,结合材料及所学秦汉、唐朝、北宋、明朝、清朝时期的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的措施,展开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即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