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普陀区初中社会学科前置性学习(导学单)课堂模式初探——《海拔最高的牧区》实践及反思普陀二中 张晓燕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而“导学单”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导学单”是教师为学生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的方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下面我以教学实践为课例,与大家分享。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下第六单元第四课P66-68《海拔最高的牧区》教材分析:本课教材选取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一的青藏地区,标题中体现了这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及生产状况,通过一系列的图文资料,展现了青藏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具有典型的区域特色。教学目标:能根据图文资料,描述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能够描述青藏地区牧民生产生活的特色及其自然环境、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提高读图、用图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学会合作。教学重点: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牧区特点。教学难点:从地图和相关的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设计思路:教师提前制作导学单,引导学生通过导学单学习新知识,尝试依单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流程:教师制单,学生先学熟悉导学单(课前)——设置情境,教师导入新课——教师指导,学生依单熟悉教材——教师导学,学生探究——教师激学,学生拓展提升。课前发给学生导学单,要求学生在预学、探究、巩固三阶段从“通读材料梳理知识”、“会提问”、“会释疑”、“会合作”四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课后上交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教学过程:一、教师制单,学生先学熟悉导学单(课前)二、设置情境,教师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的视频,让学生欣赏,导出课题。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歌曲,领略了那里的美丽风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高原,感受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牧区——青藏牧区。【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播放,让学生直观感受,设疑激趣,能快速吸引学生眼球,揭示主题,腾出时间为后续学习所用。三、教师指导,学生依单熟悉教材师:我们先通读课本知识,通过完成导学单中第一部分的四个小题,来大致了解一下青藏地区。生:……师:第一、二题出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青藏地区的行政区划图;第三问出示我国四大牧区图。【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制单学生先学做单基础上,教师巡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通读教材后,能找到手中资料中相应的地图,并通过读图完成相应的基础练习。四、教师导学,学生探究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青藏地区的支柱产业是畜牧业,那为什么青藏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呢?生一:牧草丰富生二:草场广布生三:牛羊成群……师:当地的支柱产业是畜牧业,这跟青藏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关,自然条件决定当地人们的生产活动。出示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活动。师:所以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青藏地区,了解当地的生产状况。青藏地区发展畜牧业,是由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决定的。我们主要探讨的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是地形、气候以及资源。师:先来了解青藏地区的地形地势。生:根据我国的地形图、三级阶梯示意图。师:出示以上地图。生:地形是高原为主,位于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地势位于我国的第一阶梯,所以海拔很高。师:出示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师:青藏地区的气候呢?生:根据我国的气候类型图。师:出示。生:青藏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气候随海拔的升高发生变化。师:那青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呢?气候的两个因素。生:根据书本p66的图6—84、资料1。师:出示。生:拉萨冬季和夏季的气温都比成都低。师:出示冬寒夏凉,气温低。生:青藏地区的降水情况,需要书本p66的资料2。师:出示拉萨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图和资料2。生:有旱季和雨季,降水很少。师:出示分旱雨季,降水少,气候较干旱。那么资源呢?生:根据书本p66的资料3,草场面积广大。师:出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和资料3,青藏地区的草场资源丰富。师:那么青藏地区地形、气候与牧草生长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生:……师:出示关系图。通过分析青藏地区的自然条件,我们了解了青藏地区为什么适合发展畜牧业。所以在辽阔的草原上,我们可以看到牛羊成群,主要的畜种有哪些?生: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师:出示图片,为什么是这些畜种呢?生:它们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的高原环境。【设计意图】青藏地区为什么适合发展畜牧业是本课的重点,从地图和相关的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是本课的难点,所以设置两个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现成的资料——书本,既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又解决了本课重点。师:由于受到高原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受到牧业生产的影响,青藏地区牧民的生活习惯也别具特色。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青藏地区,感受牧民们独特的生活方式。生: 小组合作:结合书本p67——p68,说说青藏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并从自然环境和牧业生产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出示示例:例:牧民用牛粪做燃料,高原上用作柴薪的数目很少,牛粪燃点低;牛羊成群,就地取材,容易捡拾。独特的生活方式为什么(结合自然环境和牧业生产)衣食住行师:首先来说说青藏地区牧民们的服装。生:牧民们穿的服装叫藏袍。师:藏袍有什么特点?生:读书本p68图6—87下的文字部分。师:为什么呢?生:因为高原昼夜温差大,适于在马背上活动。师:牧民们的饮食呢?生:以牛羊肉为主,奶制的酥油、酸奶和奶酪。师:是的,在青藏高原上主要种植耐旱的青稞,牧民们还喜欢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和糌粑。生:因为这些食物营养价值高,热量多,可以抵御高寒、缺氧的环境,当地放牧牛羊,原料就地取材。师:牧民们“靠天养畜”,食物自给自足。生:牧民们主要住在帐篷里。师:帐篷是用牦牛毛制成的。生:用牦牛毛制成,能抵御高原上的风和寒冷;满足游牧生活的需要,方便迁徙。师:那里的交通工具呢?生:主要是马、牦牛,体矮身健,能爬山负重;主要是畜牧业,放牧生活需要马等作为交通工具。师:青藏地区“靠天养畜”传统的游牧生活也使那里的经济一直落后。【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依然注重培养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利用表格可以将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整个环节由学生自己阅读,小组讨论,自主完成,教师在旁适当引导,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在青藏地区”,牧民们的生活习惯受到高原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受到牧业生产的影响。师:青藏地区有着丰美的水草、成群的牛羊,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往交通条件闭塞,经济也比较落后。但随着一条铁路的建成通车,青藏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条铁路就是——青藏铁路。生:阅读教师出示的简单介绍,大致了解青藏铁路的概括。师:这条铁路的建成通车给青藏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有哪些影响呢?生:根据提示,思考讨论,回答。师:课件展示小结。【设计意图】继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通过讨论,能感受到青藏地区的变化,对青藏地区的未来充满希望,从情感上得到共鸣与升华。五、教师激学,学生拓展提升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海拔最高的牧区——青藏地区,了解了那里的自然环境,感受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再次体会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人类的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我们也一起祝愿青藏地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师:为了巩固大家今天所学的知识,我们接下来进入【反馈与巩固】环节。生:继续导学单的学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生生互评。师:教师巡查,当堂解疑答惑,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生:……结束本课【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导学单中的“导做”作用才真正发挥,习题都是教师精挑细选的,具有针对性,可以通过巡视学生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否,可以查漏补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后反思:一、导学单问题的编制比较有层次性,由易到难,重难点突出,设问中要求学生出示答案的依据,即书中的材料或图片,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读懂地图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依单熟悉教材,完成导学单第一部分内容,但这一环节在时间上的把握不够紧凑,影响到后面的环节,使学生的能力拓展提升部分不能充分展示。二、合作学习的效果比较突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导学单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积极探讨,教师旁边进行导学,课堂气氛活跃,整个课堂沉浸在比较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但教师的讲授还是有点偏多,总是生怕学生没有掌握,把重要的内容再重复一次,应该要充分信任孩子们,还给他们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三、导学单的使用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知识掌握的巩固和反馈尤为重要。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在这个环节比较匆忙,在课堂上没有足够宽裕的时间进行检测,教师应该在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并进行指导性的评价,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出导学单的作用来。总之,经过的实践与摸索,深切感受到实施导学单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轻松了,相反其幕后的准备是更加繁复了。要想使导学单在打造高效课堂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做太多的事情。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导学单的使用过程中,还需不断的尝试、探索,不断的创新,希望能取得的更好的效果。课件18张PPT。海拔最高的牧区——青藏地区了解青藏地区※我国分成哪四大地理区域?你从哪幅图获取这些信息的? ※从我国行政区划上看,青藏地区主要包括哪几个省区?还包括哪几个省区的一部分?你从那幅图获取这些信息的?※青藏地区的支柱产业是什么?※我国有哪四大牧区?畜牧业走进青藏地区——生产篇青藏地区为什么适合发展畜牧业?自然条件(环境)生产 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探讨学习:根据已学知识和本课相关内容,说说 青藏地区地形、气候、资源特征? 并说明你是根据哪些资料(图、文)得出的结论。气候(气温和降水)资源小组交流:分析青藏地区地形、气候与牧草生长之间的关系。地形: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势: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 地形(地势) 气候类型资料1:青藏地区冬季气温一般比同纬度的东部平原低18~20℃,夏季气温一般在8~18℃,是我国盛夏气温最低的地区。气温你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了什么信息?冬寒夏凉,气温低降水资料2:青藏地区每年的4~9月为雨季,10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降水量非常少,不及全年降水量的1%。拉萨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分旱雨季,降水少,气候较干旱资料3:青藏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0.5%,而牧草地却占全区面积的62%。资源草场资源丰富小组交流:分析青藏地区地形、气候与牧草生长之间的关系。海拔高太阳光强烈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温差大寒冷、干旱有利于牧草中蛋白质的合成茎干少,叶量大优质牧草走进青藏地区——生产篇青藏地区的主要畜种有哪些?牦牛---“高原之舟”藏绵羊藏山羊它们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的高原环境。走进青藏地区——生活篇自然条件(环境)生产生活走进青藏地区——生活篇小组合作:结合书本p67——p68,说说青藏地区人们的 衣、食、住、行。 并从自然环境和牧业生产两个方面分析原因。例:牧民用牛粪做燃料,高原上用作柴薪的数目很少,牛粪燃点低;牛羊成群,就地取材,容易捡拾。藏袍牛羊肉为主、奶制品、青稞酒、糌粑帐 篷高原昼夜温差大;适于放牧活动营养价值高,热量多,可以抵御高寒、缺氧的环境;自给自足用牦牛皮毛制成,能抵御高原上的风和寒冷;满足游牧生活的需要,方便迁徙马、牦牛体矮身健,能爬山负重;自给自足,靠天养畜填一填展望青藏地区青藏铁路的概况: ? 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市,南至西藏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被誉为“天路”。 中国四大牧区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青藏地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jiaoxuesheji.doc 海拔最高的牧区.ppt 青藏高原.f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