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9月月考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然.如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周王常行至畿内大贵族的宫庙,对隶属于大族的小宗子等中下级贵族加以册命赏赐;周王还常巡至畿外,裁决涉及地方族邦的诉讼,召集邦君、诸侯举行宴饮、大射等活动,借此拓展王权的影响及考察诸侯是否忠顺等。这一现象说明,西周王朝 ()
A.延续了内外服制度
B.“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国家统治制度比较完善
2.汉武帝时设置刺史,以六条问事,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官,主要监察郡守和强宗豪右。但到东汉后期,刺史的秩位提高,有权干预地方行政,又拥有领兵之权,事实上演变为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这在当时 ()
A.反映吏治腐败日益严重
B.有利于消除地方的威胁
C.不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力度
3.北魏孝文帝时,面对“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的现象,大臣李安世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随后该建议被采纳。这有利于()
A.打击鲜卑贵族利益
B.确立土地私有制
C.加速北方统一进程
D.提高土地利用率
4.下面为西汉至北宋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的变动表,这一变动主要源于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A.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
B.政治中心东移的结果
C.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D.南方地区的长期稳定
5.明末清初一些进步思想家认为,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要“严君子小人之辨”,还提出以“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的主张。据此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
A.传播了推翻君主制度的思想
B.尚未摆脱传统思想范畴
C.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D.反映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6.1865年清政府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最初计划以造船为主,因镇压人民需要,改造枪炮,造船成果极为有限。甲午战后因经费紧张,无力造船,船坞长期荒废,1905年将造船部单独划出,招商经营。由此可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
A.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解体
B.体现民族工业发展缺乏资金
C.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定位
D.折射出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
7.下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部分思想潮流及其核心主张。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思想潮流 核心主张
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实业救国 保护民族工业、实业救国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②社会主义成为一股新思潮③救国是中国社会的时代需求
④传统封建礼教被完全取代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8.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多种形式的合作社蓬勃发展起来,如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结合,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年2月,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这些做法 ()
A.有利于粉碎国民党的封锁
B.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加强了苏区社会主义性质
D.建立起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9.下图为《申报》刊登的新闻简讯(节选)。
据此可知,当时 ()
A.共产党正式提出“逼蒋抗日”的方针
B.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C.新闻界为开辟正面战场制造舆论
D.国共两党已达成党内合作协议
10.“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将大量重点项目放在西北、西南等内陆地区。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工业城市则通过派遣专业人才、支援设备资金、动员企业搬迁等方式予以支持。这 ()
A.体现了新政权的制度优势
B.完善了新中国的工业体系
C.保障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化解了源于美国的国防压力
11.下图为1978-2017年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A.体现出湖南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
B.折射出生产关系调整的显著成效
C.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导作用
D.展现了湖南经济的相对领先地位
12.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5世纪印度种植棉花的情况;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约公元前2400年的棉织渔网;在埃及,考古学家发现了4000年前盛有棉籽的器皿。这表明()
A.物种的交流呈现出全球性
B.地理环境影响棉花种植
C.古代文明呈现多元化发展
D.考古发现决定历史认知
13.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即位后,政府开始调整书刊审查政策,出现了报刊大众化现象。自1860年开始,俄国定期出版物行业每年都维持着3%~5%之间的平稳增长率。政府将部分官方刊物交由私人管理,政府官员、知识分子,还有小市民、农民等纷纷加入到这一行业中来。这一系列措施 ()
A.摧毁了沙皇守旧势力的统治根基
B.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有助于推动俄国社会的近代化
D.摆脱了对外来资本和政权的依赖
14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转换的意义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与此前的“古典社会”中人的不同生存状态,提出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现代”是指()
A.新旧阶级的不断转型
B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C.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
D.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15.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迅速下降到0.6%,小商品经济占比扩大到51%,几乎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比恢复到8.9%,国家资本主义从无到占比0.1%,社会主义经济占比为38.5%。由此可知,此时苏联 ()
A.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之路
B.对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
C.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效显著
D.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6.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越来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始启动一体化进程。东欧国家则发生了一系列反对苏联控制和干涉的斗争,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分化,最终瓦解。与此同时,第三世界崛起,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这反映了 ()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C.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D.西欧国家开始主导国际形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传统的史籍不会刻意留存某些个体生命的生活痕迹,作为地下文物的墓志则寄托了生人对逝者的哀思。墓志常以固定的格式记述墓主人的出身背景、生平经历、仕宦生涯、家庭生活等内容,末尾以铭文对墓主人的一生进行概括,故又称“墓志铭”。唐朝开放包容,各族人士寓居中土,甚至终老华夏,他们的墓志书写透露出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真实细节。
基主人 民族 墓志主要内容
何文哲 票特人 先祖于高宗永徽年间入华,其后历代皆供职于唐朝
康君 累特人 金鞍宝马,去来三市之傍;经颊高谈,出入五侯之第。陆大夫之宴喜,思得分庭;孙丞相之招资,方齐置驿
米继芬 票特人 “其先西域米国人也,代为君长······公承袭质子,身处禁军”“信行为远迩所称,德义实间里成荷”
安思湿 票特人 保释二门,将加精意。菜袁得回鸾之妙,庄周白天性之奇
-据蒋爱花《四海同风:墓志所见唐代的民族交流融合》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上唐代墓志出现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唐代墓志具有的史料价值。(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
材料二
中国古代政区与地方政府的层级变化表(部分)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秦 - ① 县、道
汉 - 郡、王国 县、道、邑、侯国
魏晋南北朝 州 郡、王国 县、侯国
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 府、州 县
宋 路 府、州、军、监 县、军、监
元 ② 路 府 州 县
明 布政使司(省) 府、直隶州 州 县
清 省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基层组织的纵向结构,并分析这一组织结构确立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①②所对应的政区名,并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在拉美,最早而且可能是最关键的对现代化的抵制来自乡村。在19世纪前半叶,政治混乱和不便的交通运输使土地价格维持在低水平。19世纪中期以后,自由主义者力图打造一个小农阶级,他们相信,这个小农阶级将能仿效英格兰和美国榜样形成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两者的基础。但他们打碎天主教教会地产和土著村社公有土地的努力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这些财产的很大一部分不可避免地最终为政客和大地主所获得。一些国家特别是阿根廷和墨西哥,将公有土地赠送给有密切政治关系的人,这进一步提高了土地集中程度。并非人人都接受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是好事的观念,除了对侵扰地方特有权力的中央政权极端不信任外,还存在一系列其他抵制现代化的原因。在许多场合,乡村居民用暴力反抗现代化。
-摘编自[美]马丁·瓦塞尔曼《拉丁美洲史》
材料二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农村社会转型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矛盾冲突。众所周知,历史地看待中国农村社会,虽然朝代不断更替、贫富状况和生活方式各异、习俗也有所变化,但农村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观长期以来却没有多少根本变化,广大农村的自给自足与自得其乐状态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然而,随着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冲击与文化浸透,也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结构的根本变化,乡村社会的超稳定性被打破,阶层利益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难度与治道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独立后的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拉丁美洲现代化道路的相似性。(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门罗主义”的演变
1822-1823年,美国宣扬“美洲事务是美洲人的事务”,美国总统门罗称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欧洲同样不得干预美洲事务,即“门罗主义”。
1890年,哈里森总统组织召开第一届泛美会议,此后又接续召开几届泛美会议,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泛美联盟,打着美洲联合的旗号,频频干预拉美地区事务。
1898年,美国借口“缅因号”爆炸事件发动了与西班牙的战争,获得了西班牙在拉美地区的殖民地,美国从此走向了对外扩张之路。
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大棒政策”,就是以实力为核心、以武力干预为手段、以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体系为目标。
1903年,美国策动哥伦比亚巴拿马省独立,与之签订美国在巴拿马开凿运河的条约;1906-1920年间,美国四次武装干涉古巴。
1909年,塔夫脱总统鼓吹“金元外交”,其实质是“以美元代替枪弹”,对拉美进行资本渗透,进一步排挤欧洲国家在拉美的经济势力。以尼加拉瓜为例,美国政府与民间资本大量涌入,控制了当地许多自然资源与铁路。1911年,美国政府干涉尼加拉瓜财政部改组,彻底控制了该国铁路。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在世界政治的领域里,我将使本国遵循睦邻的政策”“决心尊重自己,从而也尊重邻国的权利”。
1934年,美国策动谋杀尼加拉瓜民族英雄桑地诺将军;1935年,美国参与镇压巴西民族解放运动;1937年,美国在巴西制造法西斯政变;1954年,美国策动武装叛乱,推翻了危地马拉阿本斯民主政权,从而使“睦邻政策”彻底破产。
-据李永龙《“门罗主义”发展演变探析》等整理
“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睦邻政策”,体现了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演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这一演变中的“变”与“不变”。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5-2026年高三年级9月月考
历史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阅卷老师应严格按照此答案进行阅卷,必要时可增加答案要点,但应该提前与阅卷组组长沟通并通知阅卷组。
3.请各位考生按照答案中评分标准认真核对。
4.阅卷结束后,阅卷老师请与阅卷公司核对阅卷结果是否已经上传,无误之后即可结束阅卷。
1-5BCDCB6-10DDABA11-16BCCDBA
17.
(1)时代背景: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稳定;统治者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商品经济活跃;儒家思想影响;文化认同增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共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史料价值:属于第一手史料,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具有文献史料价值,对研究唐朝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唐朝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等具有重要价值;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需对其史料价值进行甄别,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6分)
18.
(1)纵向结构:县一乡一什一伍。(2分)
历史意义:促进了基层组织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发展(或瓦解了原有的氏族组织);加强了秦国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了政府赋役和兵役的征发;为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基层政区,一直沿用至今。(4分)
(2)名称:①郡②行省(或省)(2分)
特点:层级总体增多,由二级制到三级制为主;上层区划变动较大,县是最稳定的行政区;随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国家管理的需要不断调整;一级政区多由非行政区,即监察区或军区演变而来。(4分)
19.
(1)原因:独立后大多拉美国家政治混乱,交通不便,且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失去土地的小农对政府缺乏信任,抵制现代化;政治上的“考迪罗主义”和殖民地时期的“大地产制”阻碍现代化发展;英美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主权受到威胁,经济无法自主。(8分)
(2)相似性:艰难性,充满矛盾;来自乡村的抵制;都受到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影响。(6分)
20.
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拉美政策“变”的是具体的政策策略,“不变”的是控制拉美、称霸西半球的战略目标。(2分)
美国对拉美政策策略的变化是基于美国国力和国际形势变化的调整。美国独立之初,提出“门罗主义”,意在排挤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势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力大大提升,主宰拉美的野心膨胀,通过扩张、掠夺领土,“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并用,干涉他国内政,进行资本输出和经济控制。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和国际局势紧张,美国宣扬“睦邻政策”,但仍然加紧对拉美武装干涉。美国对拉美的各项政策,尽管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服务于其称霸世界的目标,都损害了拉美国家的主权和发展。(8分)
美国对拉美的政策表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危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各国应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