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永吉实验高中高一(9月份)历史学科试卷试卷说明:本试卷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为100分。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6页,第II卷7至8页。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若想获得研究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2、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北辛文化虽然各有起源,各有特征,但在经济类型、日用陶器的制法、某些器别甚至器形等多方面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该现象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 )A.分布广泛B.走向统一C.百花齐放D.多元一体3、大汶口发掘的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十四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这表明当时 ( )A.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B.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C.原始农业刚开始产生D.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已经诞生4、据《史记·周本纪》所载,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由此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C.内外服制 D.皇帝制5、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国人暴动”这一年,折成世纪计算,处于 ( )A.公元前8世纪前半期B.公元前8世纪后半期C.公元前9世纪前半期D.公元前9世纪后半期6、春秋战国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出现在人名中,如“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 )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井田制C.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D.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饲养牛7、鼎,是周朝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春秋时期,出现了楚庄王问鼎事件。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全国的统治B.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公开的挑战C.分封制等级森严,统治集团内部稳定D.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 )A.诸侯B.卿C.商人D.士10、《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表明孔子( )A.主张克己复礼B.提倡仁者爱人C.反对奢靡享乐D.推崇为政以德11、某思想家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此可知,该思想家属于( )A.道家学派B.儒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12、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A.秦统一的背景 B.秦统一的过程C.秦统一的方式 D.秦统一的意义13、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认为“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始皇得此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 )A.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创立了皇帝制度和郡县制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实施分割相权的制度14、《阿房宫赋》中说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消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说明秦朝的灭亡是因为 ( )A.秦政暴虐无道B.六国余党叛乱C.秦的分封制度D.秦的郡县制度15、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对阵双方是( )A.商纣和周武王 B.项羽和刘邦C.秦二世和陈胜 D.夏桀和商汤16、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只能乘牛车出行。曲逆城原有3万多户,战后只剩下5000户。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与民休息,轻徭薄赋B.郡国并行,强化统治C.大兴土木,增加就业D.废井田,开阡陌17、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D.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18、他和卫青在漠北打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收,这短短的八个字,永远刻在了之后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这里的“他”是指( )A.蒙恬 B.卫绾C.霍去病 D.张骞19、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察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五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 )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B.解决诸侯王问题C.消除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D.加强对地方的治理20、《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尊崇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2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A.武王伐纣B.秦始皇统一度量衡C.陈胜吴广起义D.刘秀建汉22、“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 ( )A.佛教传入,对外交往趋于活跃B.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C.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D.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23、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 )A.庶族B.士族C.党人D.博士24、十六国中最早建立政权的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其建立的政权以“汉”为国号。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等五个政权。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为谁是正统而激烈争执,一些臣僚以东晋为“华夏正朔所在”为由劝谏君主慎重考虑南征行动。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华夏认同氛围浓厚B.民族之间斗争激烈征战频繁C.国家统一趋势初显D.少数民族政权完成了封建化25、“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在“淝水之战”中,被击败的一方是( )A.东晋 B.北魏C.成汉 D.前秦26、查阅我国各地元氏族谱,会发现元氏渊源头绪众多,故有“元姓源出有五,得姓始祖元铣或拓跋氏”的说法。下列历史事件与元姓的形成相关联的是 ( )A.武王伐纣 B.孝文帝改革C.三省六部制确立 D.藩镇割据27、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该诗解读正确的是 ( )A.否定了隋炀帝的历史功绩B.指出了隋朝灭亡的根源C.蕴含了历史的鉴诫价值D.说明了大运河开通的原因28、《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时期,体现上述思想的措施是 ( )A.整顿吏治,裁减冗员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C.勤于政事,虚心纳谏D.轻徭薄赋,劝课农桑29、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A.派卫青反击匈奴B.开凿大运河C.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D.发动玄武门之变30、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A.“文景之治”B.“开元盛世”C.“贞观之治”D.“光武中兴”31、北宋学者欧阳修在他编撰的《新唐书·兵志》中写道“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大盗”指的是“安史之乱”B.节度使的大量设立削弱了中央集权C.是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D.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32、北朝裴侠在世时,曾将自己的清廉归功于“祖宗功业”。这种攀附祖先、将自己的“优秀基因”归功于“家族遗传”的逻辑,是和当时盛行的士族血统论一脉相承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血统论”的盛行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九品中正制B.科举制C.郡国并行制D.察举制33、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其工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34、公元624年,唐朝颁布了《赋役令》,规定:每丁每年服役二十天,若不服役,可纳绢代役,每天折绢三尺,即为庸。这一规定 ( )A.有效缓解了尖锐的人地矛盾B.废除了人头税C.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D.消除了阶级压迫35、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D.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2小题,其中36题为8分,37题为12分,38题为10分,共30分。请在规定区域内答题。)36、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过程。(4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和措施。(4分)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唐开国后,太宗继位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高宗承贞观遗风开“永徽之治”,玄宗即位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年间,全国耕地达到850万顷,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9600万石,天宝末全国人口达8000万左右。唐朝手工业发达,南方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大幅进步。对外开放是唐代商品经济中的一大亮点,与世界联系空前紧密。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唐高宗龙朔年间疆域达到最大值,约1237万平方公里。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到明清时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社会多元、开放、包容,世界各地的人都会云集在中国长安,各国文化在此交流和学习。--摘编自《大唐盛世:中国古代黄金时代的辉煌与神秘》材料二:唐是继汉之后,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又一高峰。唐朝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折的关键时期。当时,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文化环境,给传统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冲击,世家大族衰颓没落,一般地主经济基础和政治势力空前发展。与此相应各项制度不断的、全面的变革更新。从租庸调到两税法,不仅是唐代赋税制度上的改革,也是中国古代税制由税了到税产的滥觞。宋代的“二税”、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都是唐代两税制的继续和发展。中唐韩愈、李翱的哲学思想为宋明理学开先河。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为宋代“古文运动”奠定了基础。从唐中叶到北宋建立,二百年间酝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变化。--摘编自《唐朝为后世开改革先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是“中国古代黄金时代”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繁盛的原因。(6分)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司马迁的《史记》是西汉时期最伟大的文化创造之一。《史记》全书130卷,不仅是一部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代的中国通史,还记有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大宛等列传。司马迁在记述政治史的同时,对于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等,也有生动的记述。在司马迁笔下,有成就的学者、商贾、医生、游侠、农民领袖等人物的事迹,与帝王将相等政治活动家同样受到重视。在《史记》中,项羽和秦始皇、汉高祖一同列入本纪,农民领袖陈胜和诸侯一同列入世家,他称赞项羽是“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的英雄。他热情赞美游侠的侠义精神,大胆揭露酷吏的残暴行径。司马迁在颂扬汉武帝历史功绩的同时,又敢于指责他“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他耗时二十多年的功夫,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大量地阅读了汉朝图书档案,调查了几乎全国的古迹民俗,访问了当代的各样人物,“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终成后代官修史书的正宗。--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所著《史记》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迁著史取得成就的历史背景。(4分)永吉实验级中学高一年级9月份月考历史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B D A B D C B C D A A D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C A B A A C D C D B B A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D B C D C B C A D C B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2小题,其中36题为16分,37题为14分,共30分。请在规定区域内答题。)36、(1)演变:①周朝实行分封制:(1分)②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1分)③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1分)④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1分)⑤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1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4分。)(2)原因: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1分)②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1分)措施:①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1分)②合并州县。(1分)(每点1分,满分4分。)37、(1)表现:①唐朝开创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2分)②盛唐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2分)③盛唐人口繁盛:(2分)④疆域空前辽阔,国内民族众多;(2分)⑤对外开放,声名远播,影响深远:(2分)⑥唐朝社会多元、开放、包容。(2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6分。)(2)原因:①统治者励精图治;(2分)②统治者适应社会发展制度不断全面的变革更新;(2分)③唐朝继承发展了隋朝以来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等;(2分)④唐朝社会多元、开放、包容。(2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6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38、(1)特点:①体系庞大;(2分)②取材丰富,内容广泛;(2分)③以政治史为主;(2分)④具有创新和批判精神;(2分)⑤受儒学影响明显;(2分)⑥对后世史书编撰影响深远。(2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6分。)(2)背景: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繁荣;(2分)②政府的保护和支持;(2分)③儒家思想的影响;(2分)④悠久的史学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料积累;(2分)⑤司马迁个人的创新和批判精神;(2分)⑥不为权势所折腰的大无畏勇气和独到见解;(2分)⑦实地调查走访的求真精神。(2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