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初质量监测试卷历史第I卷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小题,计45分。)1、汉高祖时,叔孙通因“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而拜为太常。至汉文 帝时,置《诗》《书》《礼》三经博士。景帝朝当仍之。这表明汉初A. 文景之治得益于思想包容 B. 黄老之学占据主流地位C. 统治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D. 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2、史籍记载,公元495年, 一位皇帝在与大臣对话时指出:“今欲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汉语)。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 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此事发生于以下示意图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3、清代前期,湖南湘乡县农民“收早稻后,又种迟薯,山农以此充食,岁居大半”;四川资阳县农民 “多种薯以为食,省谷出粜”;在台湾,“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用。”材料A.说明经济作物推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 B. 表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C. 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创造了条件 D.折射出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 4、下图为南宋都城临安城的平面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南宋时期A.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B. 南方经济地位日益凸显C. 都城设计注重礼制要求 D. “市”突破了时空限制5、19世纪末,欧洲人观察到中国:领土再一次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 藩朝鲜亦被摧毁。中国沦为“屈辱备至”的国家,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一惨重结果“是由一个 受人轻视的亚洲国家所造成的”。这A. 导致清王朝中央权力下移 B. 推动了洋务新政重心的转移C. 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契机 D.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6、1948年4月,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提出召集社会各界人士讨论协商会议事宜,组建联合 政府。该文件A传播了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 B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的到来C 宜传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D实现了亿万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解放7、1958年3月8日,教育部公布《关于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通知》,首先提出 “加强劳动教育,规定参加体力劳动的时间,并开设生产劳动课”,规定了生产劳动课的课程目 标、课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生产劳动课程标准。该通知的颁布和实施A.适应了国家的发展战略 B.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进程C.构建起完善的教育体系 D培养了“一五”计划建设人才8、天津钢铁厂是天津市的飞地,其代号为6985工程,座落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更乐镇境内。1969 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在太行山深处投资4亿元建立,属“小三线”工厂,并且带保密 性质。该厂的建立体现了中国A.过渡时期的方针政策 B.全面建设时期的成果C.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 D.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9、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撰写其代表作《历史》的时候,所记载地理范围达到了希腊人所知道 的世界,该书的主题虽然是希波战争,实际上写的却是他那个时代希腊人的“世界史”。这表明 《历史》这部著作A.折射出海洋文明的某些特征 B.避免了城邦体制的狭隘观念C.关注希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 D.开创西方政治史的写作传统10、11至13世纪,欧洲的城堡建设日益兴盛,塔楼等要塞不断被加固和改进。14世纪,塔楼等 要塞受重视的程度下降,城堡成为所在地区的政治中心,城堡中的大厅常用于领主会见宾客、处 理政务、洽谈商务、举行司法活动。15至16世纪,英国甚至掀起了摧毁城堡的运动。这一变化 反映了A.圈地运动的兴起 B. 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C. 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宗教改革运动的推进11、1214年,英国约翰王在布汶战役中大败于法国人,心怀不满的贵族聚集起来反抗国王的统 治。1215年,双方达成妥协,签订了限制王权的《大宪章》。约翰王去世以后,各派势力又陆 续签署了《1216年宪章》、1217年的《森林宪章》。《大宪章》屡屡“重新颁布”反映了A 封建王权逐渐被议会剥夺 B 国王与贵族力量相互制衡C君主立宪政体得到不断完善 D法治原则确立进程曲折复杂12、近代以来,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理论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到凯恩斯 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再到第三条道路,每次经济政策的变革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但有一条 主线贯穿始终。这一主线A. 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建立B. 产业资本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兴起C. 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关系的变化D.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下政策的调整13、16世纪早期,意大利的热那亚人开始从葡萄牙人那儿购买胡椒,甚至威尼斯人在1515年为了完成老客户的订单也被迫在葡萄牙的里斯本购买胡椒。这一事实表明,当时 A欧洲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B 葡萄牙已垄断了东西方贸易C成功开辟跨大西洋航路 D 地中海沿岸对香料需求增长14、19世纪初,俄国军队进入西欧,使成千上万的俄国人突然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俄军将 士深深地被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的进步所吸引。对于那些优秀的贵族军 官来说,远征西欧使他们有机会直接会见那里的自由派人士。这侧面说明A. 反法同盟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B. 大革命成为俄国改革运动的先导C. 拿破仑战争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D. 俄国资产阶级反恩沙皇的集权体制15、某西方学者说:“1945的和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 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A. 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 B.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C. 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D. 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体系化第Ⅱ卷二 、非选择题(3小题,共55分)16.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 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 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材料二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札仪要求,将外国 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 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实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 行,并躬亲入座。——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 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 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激)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 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摘自梅汝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 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6分)(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 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6分)(3)材料三中,梅汝 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4分)(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2分)17. (22分)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 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落同 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 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 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 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材料二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 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 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 · 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材料三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 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 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子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贲 任 。——(美)乔治 · 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1)概括材料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雅典强大的原因。(6 分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优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及 其结果。(6分)(3)指出材料三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6分)比较材料二、三所涉及的对抗,其方式有何不同 (2分)(4)综上,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