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鲁西新区德能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鲁西新区德能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答案)

资源简介

鲁西新区德能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与商王朝“敬鬼神”的态度截然不同,周初统治者吸取商亡教训,主张“敬天保民”、“敬天法祖”。这一统治思想的变化说明了周初( )
A.德治民本思想开始萌生 B.儒学思想产生
C.特别盛行功利主义思想 D.王权脱离神权
2.宜侯矢(cè)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兵器、土地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
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
3.考古工作者从湖北屈家岭文化遗址选出炭化种子1245粒,其中包括541粒水稻和638粒水稻基盘(水稻加工残留物)、33粒粟、27粒小麦及6粒大豆。据测年材料反映,农作物遗存可追溯到距今约5800年。该发现可以佐证( )
A.中国原始农业领先世界
B.区域文明存在交流互动
C.稻作农业源于中原地区
D.长江流域出现贫富分化
4.如表是小明同学整理的历史学习笔记,他学习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第一时期 第二时期
列国数目 一百七十多个 初期有二十多个,后来剩下七个较强的国家
周室地位 势力已衰,但名义上尚被诸侯尊为“天下共主 诸侯纷纷称王,视周室如无物
政治制度 行世卿世禄制度;郡县制度萌芽 列国以俸禄制代替世禄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建户籍制度
A.动荡变化的春秋战国 B.开明宽容的北宋政治
C.奠定统一的秦汉王朝 D.繁荣昌盛的唐朝经济
5.战国时期,以赵国为代表的布币使用区域、楚国为代表的传统蚁鼻钱使用区域,均出现了齐国刀币的大量流通。东方各国相继出现仿铸秦国圜钱现象。魏国迁都大梁后,也铸造了以楚国“孚”为单位的布币。这种现象( )
A.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整合
B.是经济政策服务战争的体现
C.蕴含着国家统一的因素
D.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6.据史载,周襄王想要讨伐郑国,所以娶了戎狄女子作为王后,与戎狄之兵一起讨伐郑国。这一现象表明( )
A.华夏认同形成 B.分封制度崩坏
C.民族交融发展 D.华夷观念消失
7.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国所出动车力七百乘,兵力估计为二万左右;楚出动兵车一千四五百乘,兵力估计为四万左右。战国初期马陵之战中一方就出动兵力十万之众,战国中期以后则已多达数十万人。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B.君主集权趋势增强
C.奴隶制度不断瓦解 D.争霸战争十分频繁
8.据记载,秦的博士通常由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担任,博士们保持着齐国稷下学宫的传统与结构,不断吸纳各派学说。虽然博士没有独立管理国家部门的权力,仅秩比600石,但其地位很高,影响力很大,以至于“朝贺,位次中都官,吏称先生”。秦朝设置博士官的主要意图可能是( )
A.弥补专制体制的缺陷 B.延续原始民主的传统
C.再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D.强化政治文化的认同
9.斯塔大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持久的烙印”。这里的“烙印”是指( )
A.开始推行郡县制 B.中央集权制度
C.驰道连接了各地 D.实行行省制度
10.战国时期,各中小邑乃至通都大邑的商业活动,都为各级贵族所控制。但到了秦朝,这种局面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国家控制的各级商业机构,如官府市。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A.政治权力的转变与集中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商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D.各地货币的统一
11.史书记载,秦末陈胜在当佣工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项羽看到秦始皇东游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在咸阳服徭役时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这反映当时( )
A.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B.封建等级关系森严
C.政府鼓励积极进取 D.社会阶层流动性大
12.汉朝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汉朝设置中朝有利于( )
A.制约丞相权力 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中央集权 D.监察三公九卿
13.在看到“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之困境后,董仲舒上书指出,“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董仲舒上书的主要意图是( )
A.主张改正朔而贵君权 B.说明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C.建议汉武帝独尊儒术 D.阐述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14.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高官、藩王、豪强,秩六百石;西汉后期,刺史逐渐有了固定治所和属吏;东汉中后期,改刺史为州牧,总领州郡赋政,秩二千石。这一演变( )
A.埋下了割据隐患 B.保障了官员廉洁
C.解决了王国问题 D.增强了监察效能
15.汉武帝时期,将铸币、煮盐、冶铁的权力收归朝廷;把原来因路远而运价高、损耗大的贡品,设官经理,运到缺货地高价出售,得钱归官;在京师设官,对一些货物实行贱买贵卖。此外,汉武帝还下令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加重征收财产税,责令商人自报财产,自报财产不实者,罚戍边两年,财物没收。汉武帝的这些措施( )
A.增强了危机化解能力 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D.扭转了经济凋敝困境
二、论述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三、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摘编自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
——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历史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对于治理国家,当政者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在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勤政既是臣下基本的政德操守,也是臣下应有的政治担当。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政治组织方法:依据需要设置相关职位,责成各级官员任事,分清权责,尽量避免“言出法随”的现象。
——摘编自史庆春《从论语“问政”看孔子的德治思想》
材料二 商鞅将原有井田制,即土地归国家、诸侯宗氏所有,人民只是在井田上耕作,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由各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
——摘编自赵燕霞李怡《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及其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禅袴,足下复无鞋。……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王梵志《贫穷田舍汉》
材料二 每州各取大历(唐代宗年号)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输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1)根据材料一,推测作者描述的朝代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陆贽对两税法的看法,如果要全面的评价两税法,你认为还应该补充哪些内容的史料?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从商朝“敬鬼神”到“敬天保民”、“敬天法祖”可以看出,西周治国理念已经从殷商的以神为本逐渐向以民为本过渡演变,德治民本思想开始萌生,A项正确;儒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B项;功利主义思想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符,排除C项;先秦时期王权与神权是密切结合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选择B:据材料“器内底铸铭文……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兵器、土地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文字记录了周康王封侯及赏赐内容,这是关于分封制的有关记录,可以用于研究分封制的推行。排除A:夏朝时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宜侯夨簋可以研究青铜器的铸造,但记述文字的内容并不能反映青铜器的铸造。排除D:西周早期宗法制比较牢固,并未瓦解。
3.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包括541粒水稻和638粒水稻基盘(水稻加工残留物)、33粒粟、27粒小麦及6粒大豆”可知,遗址中发现了多种农作物,包括水稻(主要产于南方)、粟(北方作物)、小麦(原产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和大豆(中国广泛种植),这些不同地域的农作物在同一遗址中被发现,说明存在区域文明交流互动,故选B项;材料仅展示了湖北屈家岭文化遗址的农作物遗存,并未涉及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比较,因此无法直接证明中国原始农业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所述的湖北屈家岭文化遗址,位于长江流域,而不是中原地区,因此不能证明稻作农业源于中原地区,排除C项;材料主要描述了农作物遗存,并未提供有关社会经济结构或贫富分化的直接证据,如工具、建筑、墓葬等方面的差异,单纯的炭化种子出土并不能证明社会的贫富分化情况,排除D项。
4.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表格,这-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郡县制逐渐确立,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强化,统治者崇文抑武,社会氛围开明包容,与题干表格信息不符,排除B项;秦汉时期,建立和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与题干表格信息不符,排除C项;唐朝时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昌盛,与题干表格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货币的流通情况,各国货币相互流通,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整合,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政策服务战争的信息,故排除B;材料反映了各国货币相互流通,没有体现国家统一的趋势,故排除C;材料反映了各国货币相互流通,没有体现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故排除D。
6.答案: C
解析: A华夏认同尚未形成。B为了讨伐郑国与犬戎通婚说明周王室衰微无法号令诸侯,分封制崩坏不是材料主旨。C与少数民族通婚体现民族交融发展是材料主旨。D华夷观念当时并未消失。
7.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战国后期出兵规模扩大,体现出君主动员能力增强,这是君主集权趋势增强的表现,B项正确;诸侯间的战争无法体现华夏认同观念加强,排除A项;兵力并不都是奴隶转化而来,兵力数量增加无法体现奴隶制度瓦解,排除C项;战争频繁是春秋战国共性,但题干强调“规模增大”,而非频率,该选项未解释规模变化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 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秦的博士通常由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担任,博士们保持着齐国稷下学宫的传统与结构,不断吸纳各派学说。虽然博士没有独立管理国家部门的权力,仅秩比600石,但其地位很高,影响力很大”可知,秦朝重用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担任博士官,给予很高的地位,不断吸纳各派学说,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思想,可以强化政治文化的认同,D项正确。据材料“博士没有独立管理国家部门的权力”可知,博士官不属于政权体制的实际部分,其作用也未弥补专制体制的缺陷,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权组织方式,排除B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为官方统治思想,排斥百家争鸣,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B项正确;郡县制只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排除A项;驰道属于巩固统一的措施,影响有限,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期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商业活动从由各级贵族控制到由国家控制,这体现出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代之以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国家的权力更加集中和统一、故选A项。商业机构从战国时期的由贵族控制到由国家控制这一变化,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且秦朝的商品经济在当时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但社会经济仍然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繁荣”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封建商业城市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商业区域拓展、贸易量增长等方面,而材料中所述的变化主要涉及商业活动的控制主体从贵族变为国家,与商业城市规模的扩大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各地货币的统一”是这一变化的有利条件,并不是其根源,排除D项。
11.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灭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胜、项羽、刘邦(都是秦末反秦势力的领袖)都希望实现命运的改变和阶层的跨越,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社会矛盾,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推知当时封建等级关系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
12.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朝可以制约相权,但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B. 依据所给材料中“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中可以看出,中朝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C. 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权力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朝和三公九卿之间相互制衡,中朝无法监察三公九卿。故选:B。
13.答案: C
解析: “六经离析”说明儒学在秦朝以来长期陷入困境,“制礼乐”中的礼乐实际上指的就是儒家的思想文化。
“董仲舒上书”,其意在建议汉武帝统一意识形态,故答案选C项,排除A项;B、D两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14.答案: A
解析: 刺史从临时派遣的监察机构变成了地方行政机关,总领州郡赋政,成为地方长官,这为东汉末年的地方割据埋下了隐患,A项正确;监察官员的职能的变化并不能保障官员的廉洁,排除B项;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C项;刺史改为州牧弱化了监察职能,排除D项。
15.答案: A
解析: A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据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且自报,否则“罚戍边两年”,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在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当时,私人铸币、地方豪强掌握盐铁经营权,因此社会上所出现许多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唯利是图,这些措施增强对这些危机的化解能力,正确;B材料“商人和高利贷者加重征收财产税”,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与本题上述结论也不一致,排除;C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对于财政状况有了极大改善,为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基础,且“解决”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经济凋敝应该是西汉初年,排除。故选:A。
16.答案: 示例:观点:郡县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产生了积极影响。
论述:分封制下,诸侯独立性较强,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变法运动的开展,集权趋势出现,在此背景下,郡县制产生。秦朝建立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广郡县制。郡县制改变了分封制造成的分权体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地方严格服从中央,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不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危及中央,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它的形成及推广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郡县制历朝基本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作答时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提炼观点,解读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郡县制实行的必然性及其积极作用,所以论题也要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第二步,展开论述,论述时可结合郡县制实行的背景、郡县制和分封制相比较而具有的优势、郡县制的作用和影响等;第三步,总结前文,得出结论,但要注意结论不能与观点重复,要进行理论升华。
17.答案: (1)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2)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得出武王伐纣,西周建立;根据材料一“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得出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结合所学答出井田制的实施及宗法制的影响。
(2)问根据材料二“分封制在传承与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地累积实力”得出分封制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结合所学得出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18.答案: (1)核心:为政以德。内容:信字为先;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以勤为政;唯才是举。
(2)内容及影响:“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为封建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奖励军功,使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使诸侯由卑秦变为畏秦。
解析: (1)核心:根据材料“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可知为政以德。具体内容:根据材料“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可知信字为先;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以勤为政;唯才是举。
(2)主要内容:根据材料“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由各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可知“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为封建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根据材料“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可知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根据“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可知奖励军功。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使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使诸侯由卑秦变为畏秦。
19.答案: (1)唐朝(前期),诗中出现“庸调”,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2)陆贽认为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有敛财的目的。还可以增加两税法实施的背景、过程、在当时和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等方面的史料。
解析: (1)根据材料“里正催庸调......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庸调”制,租庸调是唐代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田租、身庸、户调三者合一的赋役制度,因此材料三中作者生活的朝代应是唐朝。
(2)依据材料“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得出陆贽认为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有敛财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虽有合理性,但以偏概全。一方面,陆贽认识到了两税法对百姓的盘剥,但没有认识到两税法在当时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内容来看,还可以增加两税法实施的背景、过程、在当时和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等方面的史料,应该全面、多角度进行分析。从史料类型来看,可以补充官修史书、档案与文书、人物传记、地方史志、契约、账簿等文献资料,还可以补充实物史料等其它史料,做到多种史料互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