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如皋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近代以来以至当代,是“六书”研究的新时期。称其为“新时期”,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理由:一是这个时期的“六书”理论研究,受到了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和冲击,具有新的时代气息;二是研究思想活跃,研究方法多样,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三是有着多种角度和多种方位,可谓别开生面,生机勃勃;四是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具有自己的特点,可谓专家众多,著作丰硕,观点新颖。这个时期,仅从下述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见其所具有之特点。传统“六书”性质的研究。“六书”为何?是造字法,造字法与用字法的混合,还是其他?既是“六书”性质传统的研究内容,也是本时期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学者们仍有坚持“六书”为“造字之本”者,如章太炎及其弟子黄侃、沈兼士,还有马叙伦、吕思勉等等;有继续“四体二用”说的研究者如王力、姚孝遂、蒋善国等等;还有对其进行现代文字学意义上的研究和当作教学条例、识字方法研究的,前者如詹鄞鑫、李恩江、殷寄明等,后者如陈振寰、于长河、伍华等。前二者仍是学者们对于“六书”性质的基本看法。总而观之,参与研究的有老一代的文字学大家,也有新出的文字学者。他们的见解,自成其说,颇有益于现代文字学理论系统的完善。对“六书”各“书”的研究也是该时期的一个特色。其中形声、转注和假借的研究,倾注了不少文字学家的热情。在对“六书”进行总体分类上除“四体二用”说之外还有将“六书”分为“形系”和“声系”或“尚形”和“尚声”的。“形系”或“尚形”包括象形、指事和会意;“声系”或“尚声”包括形声、转注和假借。近代以来,“声系”各书备受学者的关注,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汉字本为表意制文字,形义密合,义较明显,故见形知义易;而声系文字以声表义,义较隐晦,故因声求义难。加之转注是一种再生性或改造式的造字方法,假借借音托事不产生新字,它们本身自有其造字表义的规律。凡此种种,引起关注和研究,故为必然。其二,形声字是汉字的基本形式,不仅数量多而且在创制汉字上包括了全部“六书”;转注假借因其造字的特殊性,是否为造字法,从东汉至今,仍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也理所当然为研究之重点。对这三书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丰富多彩。形声字的研究,有形声字及其性质和作用方面的,有结构方面的,有形符声符功能方面的;此外,还有来源和产生途径方面的等等。转注方面的研究,对何为转注,解释特多,“几乎所有可能想到的解释都已经有人提出过了”。还有对转注产生的方法、结果、范围等等的研究。把转注解释为新字孳生的途径是多数人的共同点。然而,有学者认为研究新字如何孳生,“完全可以抛开转注问题不管,把二者纠缠在一起,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并且还指出“我们应该把转注问题看作文字学史上已经过时的东西,完全没有必要再去为它花费精力”。正是此种观点的影响,詹鄞鑫“新六书”中就没有转注和假借。假借的研究主要在假借和引申的分合上。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症结在于由引申和由借字表音引起的一字多义现象的难以区分上。因而,学者们于假借之论,既有维护许慎之说者,又有持假借为用字之法和持假借、通假二者兼容之说者。然而,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与古之学者相比,更深入而广阔,呈现一种新的特色。这是因为就语言现象的语义引申和文字现象的无本字借字表音说,是应该进行区分的,这可能也正是学者们研究假借的出发点。汉字基本类型与汉字结构类型的研究。这是一种比较彻底地否定“六书”的研究。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这种研究不断出新。唐兰首提“三书说”,即“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继之而出者为陈梦家的“三书说”,即“象形”“假借”“形声”;裘锡圭也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裘氏对前两家的“三书说”作了评判:“唐先生批判六书说,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是他的三书说却没有多少价值。”“陈氏的三书说基本上是合理的,只是象形应该改为象意(指用意符造字)。”刘又辛也提出了“三书说”:一是表形字,第二种是假借字,第三种是形声字。他说,陈梦家的三书说“同我的三书说相同”。“陈先生从甲骨文的发展得出了这个结论,我是从比较文字学的角度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我的三书说同汉字发展三阶段的假说相联系,陈先生则认为甲骨文字已经定型,三千年来的汉字没有本质的变化。这是二者的大不相同处。”综观这几家对于汉字进行的类型划分,之所以见仁见智,难归于一,主要原因在于分类标准不一。唐兰的分类是从结构类型着眼的,“假借”则非为结构问题,故不在三书之列;陈梦家等人是从汉字基本类型分类的,故可融汉字形体结构类型和用字规则(表达类型)于一炉。另外,对于指事的处理也欠妥当。事实上,指事字尽管数量少但它属于一个独立的类型,既不属于会意形声,象形也难以包容。“三书说”之外,汉字结构类型的分类还有诸多观点。他们有从传统角度,有从现代构形学角度或广义或狭义地论述对汉字形体结构类型的看法。其中颇具典型意义者为“新六书说”,提出者为詹鄞鑫。他将汉字结构类型分为六类:象形、指事、象事、会意、形声、变体。他认为,“比传统六书说更加明确;既吸收了三书理论的成果,又尽量避免三书系统层次太多的繁琐,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能纳入三书系统的例外特殊结构汉字”。关于汉字构形学“结构模式”的研究。在汉字构形学理论中,“六书”应该是其理论的核心与基石,因而,如果说汉字构形学是较之“六书”更具现代特征和更为广阔地对汉字构形理论的研究,那么,它也是“六书”经历千百年研究而发生演变的必然结果。在汉字构形的研究上,对汉字做整体的研究,亦即完全切合各个阶段各种形制的汉字的新的途径,学者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如王贵元通过对“构形要素”“构形层次——结构纵向分析”“组合模式——结构横向分析”等的研究,建立起一套“构形系统”理论;王宁对“汉字学和汉字构形学”“构形与构意”“汉字的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平面结构与层次结构”“构件在组合中的功能”“结构模式”“汉字的构形属性”等等的研究,既丰富了汉字构形学理论,又弘扬了汉字构形学科的普及性与实践性。(节选自韩伟《“六书”研究的历史演变》,有删减)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代以来,“六书”研究进入新时期,其研究思想活跃,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角度多元,研究专家众多,研究成果独特B. 学者对“六书”性质研究有“造字之本”“四体二用”等多种观点,其见解对完善现代文字学理论系统具有积极意义。C. 近代学者将区分语义引申和无本字借字表音作为研究“假借”的出发点,因而其讨论呈现出深度更深、广度更广的特点。D. 汉字构形学是“六书”经千百年研究而发生演变的必然产物,其对汉字构形理论的研究较“六书”更具现代性与广阔性。2. 下列句子中所涉及的汉字分析不属于“转注”(第四自然段)的一项是( )A. “老”与“考”:老者,考也;考者,老也。二者意义相近,读音也有相似之处。B. “颠”与“顶”:都表示物体的最高部位,读音相近且字义相通。C. “木”与“树”:都指代树木,两字的韵母相同,在古代文献中常可互换使用。D. “走”与“跑”:“走”在古代表示跑,后来“跑”字出现,逐渐取代了“走”在这一意义上的使用。3. 小陈在阅读上述材料后,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请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思维导图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处正确,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B. ②处应该填写“聚焦‘六书’性质”。C. ③处错误,该段并未使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D. ④处专家与其分类的主张对应正确。4.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六书”研究在现代文字学发展中作用的理解。5. 请结合文章内容,评价该生观点,并为老师后续教学提出两条建议。在《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中,老师介绍“六书”,举例“日”“月”为象形字,“上”“下”为指事字,“清”“晴”“情”为形声字并强调“形声字已成为汉字系统的核心构成,7000个现代汉语通用字中,形声字占比80%以上”。有学生提出质疑:“既然形声字这么多,而且能通过声旁和形旁表意,那其他造字法就没有学习的必要性了。”(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子的自白顾随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竟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孔子有些怃然了。——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那种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么?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头,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子路被了先生的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竟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注】长沮、桀溺:《论语·微子》中写到的人物,他们与孔子思想不合,称孔子是“辟人之士”,企图说服孔子的弟子改弦易辙,跟随他们一起隐居。丈人:即荷蓧丈人,也是《论语·微子》中写到的人物,他讥讽孔子不参加生产劳动却热衷于周游列国,称之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晨门:守门者,是《论语·宪问》里的人物,他用“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来描述孔子。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公虽以“孔仲尼”尊称孔子,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对圣人的礼敬尊崇,结果惹恼了子路。B. 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狼狈相,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C. 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的不同形象,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D. 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所表现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B. 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写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C. 小说刻画子路这一形象借助丰富的语言、入微的心理以及传神的外貌等方面的描写手段,将人物真率、忠诚的形象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D. 文中孔子所言“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这种“现世情怀”在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我”身上也有所体现。8. 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说明。9. 小说通过孔子的“自白”来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节选)材料二: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节选)材料三: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节选)10.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好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诺A我B且南游C吴越D之王E激西江F之水G而迎子H可乎?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贵,以……为贵,重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贵”是指地位显要的人,两者意思不同。B. 牺牛,是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而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被总称为“牺牲”。C. 活,让……活下来,使动用法,与“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用法、意思相同。D.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句式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句式相同。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子是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的人,他的学说涉猎范围广泛,核心思想归宗于老子的学说思想。B. 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去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C. 庄周著书,其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如《渔父》《盗跖》《畏累虚》《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诋訾孔子之徒”的代表作,内容多用“空言”敷衍而成。D. 活在车轮碾过小坑洼里,鲋鱼急需斗升的水让自己活下来,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庄周。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2)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1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体现的思想内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孟子【北宋】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①,故有斯人慰寂寥。孟子好辩【南宋】陈普禽兽纵横鬼魅多,人间岐路总差讹。当时缄口终无语,天理民彝②竟若何。【注】①迂阔:指思想行为不切实际。②民彝:人伦。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诗第二句直抒胸臆,表达读孟子遗书对其人品格顿生钦慕之情。B. 王诗第三句用设问句歌颂孟子思想虽脱离现实却不改初衷的坚定。C. 陈诗前两句指出孟子生活的时代特点,为孟子好辩提供背景原因。D. 陈诗后两句假想孟子面对社会小人当道的现实若选择沉默的后果。16. 两首诗都包含了对孟子的评述,但评述内容和写作目的却各有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江面到天空,描写出辽阔旷远、空明澄澈的景象。(3)李白《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完成18-21小题,12分)18.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①焉能攻之(进攻);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卖);③天下归仁焉(称赞)B. ①若火之始然(这样);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积累);③先致其知(获得)C. ①具此而已矣(完备);②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③自矜者不长(夸耀)D. ①致知在格物(推究);②其脆易泮(同“判”);③当察乱何自起(应当)1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人而不仁,如礼何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 请问其目 其恕乎C.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D.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亏兄而自利A.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B. 朝闻道,夕死可矣C.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D. 虽父之不慈子21. 下列各项中对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之于未有 ②当察乱何自起 ③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④生于其心,害于其政 ⑤请买其方百金 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⑦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⑧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A. ①②④/③⑧/⑤⑦/⑥ B. ①②④/③⑧/⑤⑥/⑦C. ①④⑤/②⑦/③⑧/⑥ D. ①④⑤/②⑧/③⑥/⑦(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时读书人对于老花眼的痛苦,现代人很难体会。 ① ,据说汉代就已经有水晶磨成而具有放大功能的镜片了。只是古人还没把镜片类的那种东西称作眼镜,很可能是由于阿拉伯的读音写成“叆叇”。南宋《洞天清录》一书中有“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句,这难写的“叆叇”两字,最早表示云彩很厚之意,后则被借代于如琉璃或云母之类的眼镜片,尽管有镜片的发明, ② ,我们从未见过李清照或唐伯虎等人有戴眼镜的画面。直到西人忽然发现双耳可以各助其“一臂之力”,于是晚清民初的精英阶层,如齐白石、章太炎等,都能戴上时髦的老花眼镜了。今人比之古人自然优越,借助于老花眼镜,读书看人两不误也。然而凡事有一利也必有一弊,古人没有退路,只得趁“花眼”之前, ③ ,结果成了饱学之士;而我们有眼镜仿佛有了“后路”,读书不必着急,反而万事成了蹉跎。22. 下列句子中的“自然”和文中加点的“自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生命最好的状态就是顺其自然、任其生长。B. 你记住,只要下足了功夫,自然会取得成效。C. 雨后初晴,彩虹出现,自然的美丽令人陶醉。D. 看到这一幕我就知道,拍照还是要自然一点。2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4.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一生倡导“克己复礼”,试图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尽管他深知当时诸侯纷争、礼崩乐坏,推行仁政的理想难以实现,但仍坚持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传播自己的主张。《庖丁解牛》中,庖丁遇到牛“筋骨交错”的地方就避开,顺其自然,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孔子和庖丁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如皋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1~5题答案】【答案】1. C 2. D3. B 4. ①学者们对“六书”性质的研究,其不同见解丰富了现代文字学理论,有助于完善现代文字学理论系统;②对“六书”各“书”的研究,尤其是对形声、转注、假借的研究,深化了对汉字造字和用字规律的认识;③汉字基本类型与结构类型的研究以及汉字构形学“结构模式”的研究,推动了现代文字学在汉字分类和构形理论方面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文字学的不断进步。5. (1)评价:学生观点片面。①形声字虽占比高,但其他造字法仍有重要价值:象形、指事是汉字构形的基础,体现汉字表意本质;会意字反映汉字组合逻辑;假借、转注涉及用字规则与词义演变,是理解汉字系统的重要维度。②抛弃其他造字法,会导致对汉字起源、演变及构形逻辑的理解不完整。(2)建议:①补充更多不同造字法实例,结合古文字讲解象形、指事、会意字特点与价值;②介绍“形系”“声系”等分类观点,阐释各类造字法协同关系;③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分析汉字造字方法,强化对“六书”理论的理解,避免片面认知。(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6~9题答案】【答案】6. C 7. D8. ①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②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9. ①可以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②可以借孔子自述人生经历和理想心迹,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③可以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魅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AEH11. D 12. C13. (1)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2)(我)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14. ①对待不利之事,洞察先机预兆;②对待大事,抓住细节;③善始慎终;④注重积累;⑤不妄为,顺应自然。(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B 16. (一)①内容:王从孟子的品格修养入手,歌颂他不在乎遭举世嫌恶,坚定推行仁政主张的执着。②目的:王诗借此以自勉,孟子在政治上不避世人眼光、坚定推行仁政的勇气,使遭遇重重阻挠的王安石坚定了推行变法的决心。(二)①内容:陈诗从孟子好辩的原因入手,指出孟子所处时代的社会困境——小人、恶人当道,人也容易走错路,从而表现孟子好辩对于时代的重要意义。②目的:陈诗借此呼吁人们应敢于为社会发声,以便恢复天理和规范人伦,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忧虑和对人性的思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文质彬彬 ②. 然后君子 ③. 江天一色无纤尘 ④. 皎皎空中孤月轮 ⑤. 陈王昔时宴平乐 ⑥. 斗酒十千恣欢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完成18-21小题,12分)【18题答案】【答案】C【19题答案】【答案】C【20题答案】【答案】C【21题答案】【答案】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8分)【22~24题答案】【答案】22. B 23. ①其实眼镜的发明很早②但其应用并不普及③早早地把书读完 24. 修改为:只是古人还没把那种镜片类的东西称作眼镜,很可能是根据阿拉伯的读音写成“叆叇”。四、写作(60分)【25题答案】【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