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高三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75分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在陶寺遗址发现了苍耳、草木樨、粟、黍、稻、豆,以及桑树、桦树和柏树等多种植物集中起来的种子化石。这些考古表现说明,当时陶寺一带
A.是粟等农作物的发源地 B.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得到发展
C.人们生存条件得到改善 D.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已形成
2.秦在统一六国后,将一批“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划入祠官系统,由太祝主管这些祠庙的祭祀事务,祭祀用品、祭祀时间都有统一的规定。秦朝此举意在
A.消弭法治德治之争 B.构建统一的文化体系
C.重建社会道德秩序 D.彰显国家的组织能力
3.汉初的几十年内,江淮地区全部处于王国的势力范围。从武帝元狩年间开始,江淮地区一改以往全境为王国的局面,变为以汉郡为主,王国与汉郡相间的格局,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这一变化缘于
A.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 B.国家疆域的扩大
C.江淮地区的不断开发 D.“推恩令”的颁行
4.唐中叶以来,有关河北道的水灾统计频次下降明显,而江南道、淮南道的统计频次急剧增加,岭南道终唐一代都罕有水灾记录。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河北道社会救济手段多样 B.长江流域的藩镇势力较强
C.岭南道行政效率较为低下 D.国家财政主要来源地变迁
5.下表为北宋在宋辽边境设置的榷场(部分)。由此可知
名称 设立时间 废止时间 存续年数
雄州榷场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3
景德二年(1005年) 终仁宗、英宗之世 约63
霸州榷场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3
景德二年(1005年) 终仁宗、英宗之世 约63
沧州榷场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3
A.政治局势影响互市交易 B.宋辽民间贸易较为活跃
C.北宋奉行以钱物换和平 D.南北关系逐步得到改善
6.明崇祯年间,大臣曹溶说:“近来雕版盛行,煤烟塞眼,挟资人贾肆,可立致数万卷,于中求未见籍,如采玉深崖,旦夕莫觊。”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产品的商业化程度加深 B.世俗文化产品受到世人的推崇
C.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与普及 D.图书出版发行受制于商业资本
7.下图为晚清《点石斋画报》刊载的《收肠入腹》。该图可用以佐证,当时
A.国人对西医持有矛盾心态 B.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建立
C.中西医结合推动医学发展 D.时人医学观念得到革新
8.时至1913年,全国共新设机器面粉厂107家,晋、冀、鲁、豫四省一共才6家,内地中小城镇以销售土磨坊面粉为主。江苏无锡一带产麦区适宜创设面粉厂,而荣氏面粉企业在无锡仅有3家,上海却有7家。影响上述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民众饮食习惯的改变 B.国内政局的变动
C.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D.内外市场的需求
9.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进占上海租界,以各种方式获得11.28亿元的法币。日军处理这些法币的原则是:“……为获得物资及满足我方需要起见……应积极投放市场”。这
A.违反了人道主义 B.干扰了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
C.服务于“囚笼政策” D.体现了“以战养战”的企图
10.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温州乐清柳市镇出现首批个体户,从事低压电器组装。1984年,该镇个体企业达1300家,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0%以上,初步显现“家庭工业为基础、专业市场为纽带”的“温州模式”特征。这反映出,当时
A.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企业生产自主权逐步扩大
C.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D.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斐然
11.古埃及时,住在尼罗河三角洲西北部利比亚沙漠里的人,很早便使用埃及语,服饰也与埃及人没有明显的不同,但埃及人仍把他们称作“利比亚人”,并将西北部、南部和东北部的外族统称为“九张弓”,暗指这些民族处于游牧状态并好斗。这反映了,古埃及文明
A.社会内部等级分化 B.缺乏扩张的动力
C.族群认同的地域性 D.具有多元一体性
12.14 世纪晚期到16世纪早期,英格兰地区农奴逃亡现象日趋普遍。格拉斯顿伯里地区领主要求逃亡农奴的亲属必须确保其定期返回庄园,否则将处以3先令4便士或者是6先令8便士的严厉罚金。这反映出,英格兰
A.社会形态逐步转型 B.庄园经济持续扩张
C.农奴逐渐获得自由 D.圈地运动趋于减缓
13.1486年,意大利学者皮科撰写了《有关人的尊严的演讲》。他在文中写道:“上帝理解人,让他有自己个人的想象,并且把人置于世界的中心”,“上帝在人出生之时,就赋予了人以各种生命的根芽与各种生活样式的源泉”。这
①否定了宗教神权 ②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
③受到科学革命影响 ④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下图为16世纪葡萄牙年均进口香料数量变动图。据此可推知
A.价格革命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 B.早期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C.物种交流带来的饮食习俗变迁 D.西欧人初具远洋扩张的能力
15.1944年,英国纵容土耳其出面撮合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成立巴尔干同盟,以“防止布尔什维主义”;英美政府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就英美军队进驻波、捷和建立波捷联邦的问题进行了会谈。英美意在
A.推行冷战政策 B.分化反法西斯同盟
C.加速战争结束 D.争夺战后势力范围
16.赫鲁晓夫执政后,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先抓农业,推行以加强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同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由此可知,两人执政后均
A.承认市场调节在经济中的作用 B.采取有效措施致力改善工农联盟
C.认识到传统经济体制存在问题 D.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改善民生方面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32 年7月,中华苏维埃政府发布通令,要求各级政府“尽量减少客饭、办公费、灯油杂费”。毛泽东以身作则,每餐仅“三钱盐、二钱油”,办公仅用一根灯芯。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与军民同甘共苦。1934 年,《红色中华》发出“节省80万元经费”倡议。瑞金县8个区“3天捐粮千余石”,兴国县开展“节省竞赛”,群众“每月节省半升谷子”。与此同时,苏维埃政府颁布《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训令,明确“贪污500元以上者处死刑”,设立控告局受理群众举报,查处了于都县苏维埃主席熊仙璧等典型案件。
————摘编自秦军《中央苏区开展的节省运动》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土壤贫瘠且自然灾害频发,有“十年九灾”之说。日军实行“三光”政策和经济封锁。国民党顽固派叫嚣“一斤棉花,一尺布也不许进边区”。同时,边区脱产人员从1937年的1.4万增至1941年的7.3万,加上灾荒导致的人口涌入,群众负担加重。1939年,《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明确提倡节约运动。1942年,边区规定勤务、窑洞、马匹使用标准,边区还通过审计制度严控开支,杜绝挪用公款。毛泽东吃粗粮、穿补丁衣,朱德用麦草秸填充褥子。《解放日报》多次发表社论,如1942年《彻底消灭浪费现象》强调节约的政治意义,宣传节约经验和模范事迹。通过这些措施,边区经济逐步好转。
————摘编自张丽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节约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中央苏区发起节省运动和陕甘宁边区发起节约运动的共同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苏区节省运动和陕甘宁边区节约运动卓有成效的基本经验。(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期 “士大夫”概念的演变
商代至春秋 “士”与“大夫”为不同的贵族阶层,“大夫”地位高于“士”。二者合称“士大夫”,专指居官有职位者,在“六职”中位居高位,高于百工、商旅、农夫、妇功
战国时期 “士”成为介于贵族与庶族之间的专门阶层。“士”成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与庶民上层渐合流,孟子提出“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士大夫”渐变为士阶层的雅称
西汉 士大夫开始参与治国理念构建,帝王对其持矛盾态度(既轻视又承认其价值)
东汉至南北朝 出现与皇帝“共天下”的“名士”。后期士族丧失进取动力
隋唐 唐代宰相多为士族出身,庶族罕见,士大夫与官僚尚未形成必然联系,士族因堕落遭批判
宋代 宋代大量高官自号“居士”,呼应《汉书》“学以居位曰士”;“士大夫”与“官僚居士”等值
————摘编自张培锋《论中国古代“士大夫”概念的演变与界定》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围绕“士大夫”这一概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玛雅人的山地梯田通过在山坡修筑层级田埂,“减缓水土流失,将陡峭的山地改造为可耕种的土地”。沼泽台田则是在沼泽中堆砌淤泥形成高出水面的耕地。阿兹特克人“先焚烧林地获得肥料,种植玉米、豆类2~3年后,休耕10年让土地恢复,期间种植豆科植物改良土壤”。他们还将实行玉米、豆类、南瓜间作,玉米为豆类提供支架,豆类通过根瘤菌固氮为玉米提供养分,南瓜的藤蔓覆盖地面抑制杂草。
————据邹德秀《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史》等整理
材料二 16世纪初,依据教皇子午线,西班牙人命名的“墨西哥湾”被明确划入其“专属殖民区”。国王查理五世曾强调:“墨西哥湾及其沿岸土地……唯西班牙有权命名与统治。”1682年,法国人拉萨尔以路易十四之名命名“路易斯安那湾”,法国宣称“海域命名应随实际控制者变更,西班牙……无权阻止法兰西以主权之名命名新领土。”西班牙默认了“路易斯安那湾”在北部海域的使用。1763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取了墨西哥湾北部的佛罗里达,却未推出新名称。英国人认为“对墨西哥湾的命名无需执着于单一名称,保持现状更有利于平衡西、法势力,确保不列颠在北美南部的贸易利益。”
————摘编自[美]杰克·E.戴维斯《美国海:墨西哥湾的历史》
材料三 1945——1970 年,美国在墨西哥湾的石油产量占全美产量的40%以上。1965年,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开采税支撑了公路建设与教育投入。墨西哥湾沿岸的休斯敦等城市依托廉价的原油供应,迅速成为全球石化产业中心。这些石化产品支撑了美国塑料、合成纤维、化肥等产业的扩张,而这些产业又成为汽车、建筑、农业的基础。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国防部的石油采购中,65%来自墨西哥湾地区。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暴露了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风险,而墨西哥湾石油产业成为缓解危机的核心力量。1979年的 Ixtoc1号油井泄漏,造成超过2000只海鸟、500只海龟死亡,得州南部的红树林有30%因原油覆盖而枯萎。
————摘编自[美]杰克·E.戴维斯《美国海:墨西哥湾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墨西哥湾地区的原住民对世界农业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墨西哥湾“命名”所折射出的国际关系演变过程。(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墨西哥湾石油产业对美国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的一些工厂虽然有工人宿舍,但普遍拥挤不堪,条件较差。随着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工业企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人就近集中居住和建设工人宿舍等需求更加紧迫。1952年,天津市政府启动大规模工人新村建设,决定建设5万间工人宿舍,最终建成7 个工人新村。面对资金短缺、材料不足、土地紧张等困难,天津确立了“集中领导、统一管理”原则,通过成立建筑管理委员会统筹全市建设力量。为弥补资金缺口,采取中央拨款、地方财政配套、企业贷款等多渠道筹资模式,国营企业宿舍建设获中央专项拨款1500亿元(旧币,下同)。在施工力量组织上,将私营营造厂纳入统一管理体系,成立华北基建天津分公司等专业建筑公司,实行建筑工人统一调配制度。建管会建造 10种不同样式的工人宿舍样板间,邀请工人代表参观并征求意见,在施工中推广傅鸿宾循环砌砖等先进工作法,每间宿舍工料费从544.5万元降至509.6万元。尽管采取多项措施,仍存在配套设施滞后问题,如王串场新村因取土坑未及时回填导致行人摔伤事故频发。市政府为此成立临时管理委员会,协调市政、卫生等部门增设路灯、修筑道路、增派医疗人员,至1953年2月累计入住11578户87 121人。
——摘编自王星晨《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工人新村建设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天津市政府推动工人新村建设的举措。(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天津工人新村建设的重要意义。(6分)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D D A A A D D A C A B B D C
17.答案:(1)共同因素:均面临反动势力的军事打击和经济封锁;都存在物资短缺、财政困难的问题;都有集中资源保障革命事业的现实需求;均有巩固政权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优良传统的延续。(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前提;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制度化规范与严格监督;注意群众动员;反浪费与反腐败结合;舆论宣传强化认同。(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18. 论题:先秦时期社会变迁推动士大夫概念的演变。(3分)
阐述:先秦时期,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深刻重塑了“士大夫”的内涵,其演变轨迹折射出从血缘等级秩序到多元流动社会的转型。
商周时期,在商周等级制度与分封宗法制度的框架下,社会形成严密的层级结构。“士大夫”作为复合词,严格指向贵族官僚体系中的职官群体。此时,“士”为最低级贵族,“大夫”则属较高等级,二者均隶属于贵族阶层,其身份完全由血缘决定。礼制作为维系秩序的核心,规范着他们的职责与行为,凸显其在血缘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中的功能,此时的“士大夫”是贵族政治的直接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迁推动“士大夫”概念发生质变。井田制瓦解动摇了经济基础,列国纷争促使各国急需治国人才。同时,私学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为“士”阶层的扩容提供了条件。原本“士”作为最低级贵族的血缘界限被打破,“以学求仕”成为新的晋升路径,社会流动加剧。孟子提出“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反映出“士”不再局限于贵族,而是扩展到凭借学识入仕的群体。此时“士大夫”的内涵逐渐突破旧有贵族官僚体系,开始向“学以居位”的官僚群体转变,为后世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综上,从商周等级森严的贵族职官到春秋战国多元流动的“以学求仕”群体,“士大夫”概念的演变是先秦社会结构转型的缩影。(9分)
19.答案:(1)贡献: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玛雅人修筑梯田与台田;阿兹特克人采用轮作与休耕制度,创制农作物共生的间作技术;发明浮动园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演变过程:15世纪末——16世纪,西、葡依据教皇子午线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17——18世纪,荷、法、英等欧洲国家加入殖民地争夺行列;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掌握海上霸权。(6分,每点2分)
(3)影响:推动美国战后经济扩张;促进了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的工业化,推动美国工业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美国的能源安全;支撑美国对苏联的冷战;造成了区域生态污染。(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