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资源简介

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9月月考
地 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道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在一天不同时间段中,居民建筑物不同朝向的垂直墙面太阳辐射强度差异明显。下图示意重庆地区夏季建筑物主要朝向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值,图中a曲线表示一天中房屋水平房顶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其他曲线表示北向垂直墙面、南向垂直墙面、西向垂直墙面和东向垂直墙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图1中时间均为当地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1
1.图中表示该地区建筑物北向垂直墙面太阳辐射强度变化的是( )
A.b曲线 B.c曲线 C.d曲线 D.e曲线
2.d、e曲线对应墙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呈现明显差异,主要原因是两个墙面的( )
A.高度不同 B.朝向不同 C.厚度不同 D.结构不同
青藏高原某断陷盆地在12.6~1.17万年前为湖泊环境,现今平均海拔3500m,土层发育深厚,很好地记录了古湖泊消失后地表形成及演化。CIA是通过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含量反映风化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大,土埌中黏土含量越高、化学风化作用越强。下表1示意该盆地不同形成年份的土壌剖面相关效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1
土壤类型 形成年代(千年) CIA均值
现代土壤 1.5~至今 58.11
黄土 3~1.5 59.03
古土壤 8.5~3 60.83
黄土 10~8.5 49.31
3.该盆地的现代土壤( )
A.透气性好 B.水分较少 C.腐殖质少 D.肥力较高
4.在黄土一古土壌一黄土形成过程期间,总体上该地区( )
A.古湖泊面积趋小、变浅 B.风沙活动先增强后减弱
C.气候趋于温湿转为冷干 D.土壤层的厚度整体变小
5.推测12.6~1.17万年前该盆地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阳新布贴,是湖北省阳新县(位于鄂东南地区江汉平原,“苎麻之乡”)的传统民间手工艺,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黑色或深蓝色棉布为底,用彩色碎布拼接成吉祥图案,色彩丰富对比强烈,多用于童装、嫁衣、围兜、庙观器物等日常用品。近年来,以阳新布贴为代表的“非遗”元素与现代时装频繁互动,绣出“非遗+时尚”的新国潮。据此完成下题。
6.推测历史上阳新布贴形成与发展的地理背景主要包括( )
①气候优越 ②水运便利 ③资金充足 ④人口集聚⑤产业基础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④
7.有关阳新布贴描述正确的是( )
A.当地气候阴冷潮湿,需要鲜艳色彩提振视觉感受
B.年轻人口外流导致文化断层是目前技艺传承困境
C.大部分的拼接图案灵感来源于日常宗教祭祀场景
D.受到工业染料的影响,导致所用的碎布色彩丰富
8.阳新布贴与时尚结合,对当地乡村经济的直接影响可能是( )
A.苎麻种植收入增加 B.青壮年劳动力回流
C.传统手工艺人失业 D.布贴产业融合发展
通常情况下,地下水水位较为稳定,对地表水具有调节作用。江苏北山水库小流域以低山丘陵为主,地表河流切割较深,浅层含水层渗透性较强。表示意2016—2018年该小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补给关系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2
年份 年降水量/mm 地下水向地表水补给量(Q1)/mm 地表水向地下水补给(Q2)/mm 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的面积(S1)/km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面积(S2)/km
2016 1808 194 97 34 21
2017 1465 157 67 33 22
2018 1227 149 64 32 23
9.随着年降水量的减少,Q1减少,主要是因为( )
A.地下水来源减少 B.河流水位下降 C.地表蒸发量加大 D.流域面积减小
10.该小流域全年Q1大于Q2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面积较小 B.地下水量较大 C.地表物质疏松 D.河流水位较低
11.为缓解该水库水资源紧张,当地拟通过建设地下水库开展地表水一地下水联合调度,地下水库适宜选址( )
A.S1类区域,夏水冬用 B.S1类区域,冬水夏用
C.S2类区域,夏水冬用 D.S2类区域,冬水夏用
草坝村位于洋县朱鹞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农田土壤肥沃,灌溉水质优良。早期该村比较贫困,在政府扶持下,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有机黑米、油菜和黄金梨等特色有机农业,统筹品种、种植、管理、品牌等环节,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效益,实现了保护区乡村振兴(图2)。完成下面小题。
图2
12.早期,草坝村陷入“绿色贫困”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多地少 ②劳动力流失 ③环保要求高 ④地处偏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草坝村的“华丽转身”表明,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在于( )
A.发展乡村旅游 B.实行股份合作制
C.加大有机产品营销 D.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河南省濮阳市北部地处海河流域,平均海拔约50米,目前该地浅层地下水超采严重,造成了土壤沙化和地面沉降等问题。研究发现,地下水回灌能有效缓解当地地面沉降,下图3示意该地各月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位。完成下面小题。
图3
14.该地浅层地下水埋藏深度最大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15.该地7、8月份浅层地下水位相对较低的原因是( )
①工业用水量大 ②农业灌溉量大 ③补给滞后 ④蒸发量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最适宜作为该地地下回灌用水的是( )
A.人工增雨 B.跨区引水 C.雨季降水 D.积雪融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欧洲地处温带,受海洋影响,全年温和多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是世界上峡湾分布类型最多、最典型的海岸,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半岛南北。下左图为欧洲西部略图,右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部分地形图。

图4
(1)简述图示区域半岛东西两侧的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6分)
(2)据图简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海岸地带的地貌特征及其主要成因。(6分)
(3)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推测阿尔卑斯山脉和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差异。(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熊岳城地处辽东半岛西侧,拥有省果木研究所,葡萄等水果种植历史悠久。熊岳城周边葡萄品种丰富,品质较高,在市场上备受欢迎。每年冬季,农户从附近河流采冰,码起高高的冰块大垛,上覆稻壳和棉被。次年7—8月葡萄成熟时,取冰块切割,通过在货车车厢加冰块的形式将熊岳城葡萄运往南方市场。下图为熊岳城位置及辽宁省地形示意图。
图5
(1)分析熊岳城周边葡萄品种丰富的原因。(6分)
(2)冰块大垛能维持到次年夏季而较少融化,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4分)
(3)评价货车车厢加冰块的运输方式对熊岳城葡萄产业的影响。(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耕地安全内容一般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投入安全,其中投入安全表示为保护耕地安全所需的政策、人口、资金等要素。安徽省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皖北以及皖中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耕地安全指数较高,而皖南以山地为主,耕地安全指数常年保持较低水平。2000年后安徽省加大了耕地安全投入,通过多种措施保证耕地安全,但随着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安徽省在推动耕地安全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下图示意安徽省1999~2022年耕地安全指数变化,指数越大,表明安全性越高。
图6
(1)描述1999~2022年安徽省各耕地安全指数随时间变化特点。(6分)
(2)简析近年来安徽省在推动耕地安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6分)
(3)结合近十年来安徽省耕地安全指数变化,推测安徽省为提高耕地安全可能采取的措施。(6分)
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9月月考
地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答案】1.D 2.B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夏季我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b曲线所示墙面5:30—12:00时太阳辐射强度较强,12:00—18:30时太阳辐射强度接近0,b曲线应表示东墙面太阳辐射强度变化;c曲线与b曲线强度状况相反,故c曲线应表示西墙面太阳辐射强度变化;8:00—16:00时d曲线太阳辐射强度较强,正午数值最大,故d曲线表示南墙面太阳辐射强度变化;e曲线在5:30—8:00(日出时段)和16:00—18:30(日落时段)出现数值,且太阳辐射强度整体较弱,故e曲线表示北墙面太阳辐射强度变化。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由上题可知,d曲线对应南墙面,为建筑物阳面,e曲线对应北墙面,为建筑物阴面。两个墙面因朝向不同,接收太阳辐射的时段和强度不同,B正确;两个墙面属于同一建筑,且是水平房顶面,高度、厚度、结构差异小,ACD错误。故选B。
【答案】3.D 4.C 5.D
【解析】3.现代土壤形成时间晚,是当地地表土壤。该地位于青藏高原某断陷盆地,平均海拔3500m,气候寒冷,表层土壤多为草甸土,腐殖质深厚,土壤肥力高,D正确,C错误;盆地地形,有利于水分汇集,再加上海拔高,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B错误;现代土壤 CIA 均值为58.11,说明黏土含量相对较高,土壤颗粒小,透气性差,A 错误。
4.由表可知,在黄土—古土壤—黄土形成过程中,CIA均值先变大后变小,说明形成土壤中的黏土矿物先增多后减少,形成的地理环境化学风化作用先增强后减弱,则气候趋于温湿后转为冷干,C正确;由材料可知,该土壤形成过程古湖泊已经消失,A错误;气候趋于温湿后转为冷干,风沙活动先减弱后增强,B错误;随着时间推移,土壤层不断发育,厚度增厚,D错误。
5.结合材料分析,该盆地12.6~1.17万年前为湖泊环境,湖泊地势较低,周边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泥沙等物质在湖泊中沉积,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D正确;风力侵蚀、风力沉积不是湖泊环境的主要外力作用,AB错误;流水侵蚀主要发生在河流上游等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的地方,不是湖泊环境主要外力作用,C错误。
【答案】6.D 7.B 8.D
【解析】6.鄂东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适宜棉花种植,为阳新布贴提供丰富的原材料,①正确 ;江汉平原河网密集,水运发达,便于产品运输和贸易,推动手工业发展,②正确;传统手工艺需要集中劳动力协作完成,当地人口聚集(地势平坦、河网密集)为技艺形成和生产提供人力支持,④正确;传统手工业初期为家庭或小作坊模式,无需大量资金投入,③错误;题干为历史上阳新布贴形成与发展的地理背景,产业基础是长期发展形成的结果,⑤错误。D正确,ABC错误。
7.阳新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而非“阴冷潮湿”,A错误;受到周边发达区域的影响,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导致非遗传承人老龄化,出现文化断层问题,B正确;根据材料“多用于童装、嫁衣、围兜、庙观器物等日常用品”可知,“吉祥图案”不只限于宗教祭祀,还会取材于日常生活与婚嫁,C错误;传统手工艺主要采用传统染色技艺,而非工业染料,D错误。
8.阳新布贴以棉布为材料,说明棉花是其主要原料,而非“苎麻”,不会增加苎麻种植收入,A错误;阳新布贴相关产业规模扩大,才会需要更多劳动力,并非直接影响,B错误;“非遗”与时尚结合,更加需要传统手艺人的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并不会导致其失业,C错误;与时尚结合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服装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D正确。
【答案】9.A 10.D 11.A
【解析】9.地下水根本上还是来自地表水的补给。随着年降水量减少,地下水的水源补给减少,地下水储量减少,对河流的补给Q1减少,A正确;河流水位下降不是Q1减少的主要原因,B错误;地表蒸发量加大影响的是地表水,对Q1影响小,C错误;流域面积一般相对稳定,不会因年降水量减少而减小,D错误。
10.结合材料分析,该小流域以低山丘陵为主,地表河流切割较深,地下水位多数地段高于河流水位,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二者之间以地下水补给地表水为主(如图所示),D正确;流域面积较小与和Q2的大小关系不大,A错误;地下水量大小不是主要原因,关键是水位关系,B错误;地表物质疏松不是Q1和Q2的主要决定因素,C错误。
11.结合材料分析,S1类区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说明地下水位较高,方便在需水时补给地表。夏季降水量大,短时期内的降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其他季节(尤其是冬季,冬季降水量最小)以地下水补给地表水为主,(如图所示),A正确,B错误。S2类区域是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区域,不是地下水库适宜选址,CD错误。
【答案】12.B 13.D
【解析】12.据材料可知:草坝村位于洋县朱鹞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说明当地为保护生态,在保护区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影响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正确;据材料可知由于早期重视生态保护,农作物产量低下,土地撂荒严重,农业收益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②正确;材料里并没有体现人多地少,也并不偏僻,①④错误。
13.早期该村比较贫困,在政府扶持下,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有机黑米、油菜和黄金梨等特色有机农业,统筹品种、种植、管理、品牌等环节,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效益,实现了保护区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其他措施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的,不是根本出路。
【答案】14.B 15.C 16.C
【解析】14.埋藏深度即地面以下的深度。据图可知,该地6月浅层地下水位最低,即埋藏深度最大,B正确;3月、9月、12月,埋藏深度较小,ACD错误。
15.该地为暖温带,农作物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主要灌溉期分别为3—5月,7—9月,①排除,②正确;该地为华北地区,7—8月为雨季,降水集中,但该地平均海拔约50米,地下水埋藏深度较大,降水回补地下水有滞后的过程,③正确;7、8月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
16.人工增雨需特定气象条件,实施具有不确定性,且成本较高,难以按需、持续地为地下回灌提供大量稳定水源,A排除;跨区引水工程建设成本高、难度大,涉及水源地协调、长距离输水等问题,并非最便捷和经济的回灌用水方式,B排除;该地区浅层地下水超采严重,雨季降水相对丰富,就地收集利用雨季降水进行回灌,成本低且便捷,从地下水位变化看,雨季前地下水位较低,降水回灌可有效补充地下水,缓解地面沉降等问题,是较为适宜的回灌用水,C正确;河南省濮阳市北部地区冬季积雪量少,积雪融水总量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地下回灌需求,不适合作为主要回灌用水,D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共52分。
17.(18分)【答案】(1)西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且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东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的背风坡地带,降水少。(6分)
(2)特征:海岸线曲折漫长,地貌破碎;多峡湾地貌。成因:冰川侵蚀;海浪侵蚀,流水侵蚀。(6分)
(3)阿尔卑斯山脉位于两大板块之间消亡边界附近,是板块挤压抬升形成的年轻山脉,平均海拔较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高,坡度陡;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位于板块内部,为地质年代较古老的山地,久经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海拔较阿尔卑斯山脉低,坡度较缓。(6分)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根据纬度位置判断,西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西侧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位置,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同时沿海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东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原因是受山脉阻挡,位于西风的背风坡位置,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
(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半岛为斯堪迪纳维亚半岛,海岸线破碎、曲折,多岛屿、峡湾。其成因主要受外力侵蚀作用(冰川、流水和海浪的侵蚀作用)冰川切割、侵蚀,沿岸支离破碎;山脉西侧河流较多,山脉离海岸较近,水流湍急,多瀑布,流水侵蚀强;地处沿岸,受西风影响大,风浪大,海浪侵蚀严重。
(3)结合所学知识,阿尔卑斯山脉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附近,板块碰撞挤压,挤压抬升后形成的年轻山脉,受外力侵蚀时间较短,平均海拔较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高,坡度陡;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位于亚欧板块的内部,形成年代就久远,为地质年代较古老的山地,受外力作用(侵蚀、搬运等)侵蚀时间较长,外力作用削高填低,海拔较阿尔卑斯山脉低,坡度逐渐变缓。
18.(16分)【答案】(1)地处丘陵山地,不同海拔的热量、光照等条件差异较大,满足多品种葡萄的生长;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具备多品种葡萄种植的条件;果木研究所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利于新品种试种;种植多品种葡萄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利润,种植积极性高。(6分)
(2)冰块大垛体积大,除表面外升温不显著;稻壳和棉被导热性差,隔绝内外热量交换。(4分)
(3)有利:延长葡萄保鲜期,保障葡萄品质,树立更好的产业口碑;便于扩大葡萄销售市场范围,提高销量;降低专业冷链物流成本,提高产业效益。(3分)
不利:依赖传统的制冰,受冰的来源和成本影响较大,产业发展存在一定依赖性;冰块融化程度受气温变化影响大,葡萄品质可能不稳定。(3分)
【解析】(1)由图可知,熊岳城地处丘陵山地,不同海拔的热量、光照等条件差异较大,满足多品种葡萄的生长;由材料可知,该地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具备多品种葡萄种植的条件,能够产出不同品种的葡萄;且拥有果木研究所提供专业技术指导,采用科技育种,技术含量较高,利于新品种试种;由于当地出产的葡萄品种丰富,具有较高的品质,种植多品种葡萄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果农利润,果农的种植积极性高。
(2)冰块大垛体积大,冰的冷却辐射作用明显,除表面外,其内部升温不显著;稻壳和棉被覆盖其上,导热性差,有利于隔绝内外热量交换,保持低温状态。
(3)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有利:加冰块的运输,延长葡萄保鲜期,延长销售时间,保障葡萄品质,树立更好的产业口碑;加冰块的运输方式属于一种冷链运输技术,便于扩大葡萄销售市场范围,提高销量;降低专业冷链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收益,提高产业效益。
不利:依赖冬季在河流中开采冰块的传统方法制冰,受冰的来源和成本影响较大,产业发展存在一定依赖性和局限性;冰块融化程度受夏季气温变化影响大,若冰块储量不足,则容易导致运输时缺少足够的降温条件,引起葡萄变质,葡萄品质可能不稳定。
19.(18分)【答案】(1)耕地数量安全指数波动较小,整体略有下降;耕地质量安全指数整体呈现快速波动升高特点;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先呈波动下降趋势,后逐渐升高;耕地投入安全指数先缓慢下降,后波动升高。(6分)
(2)城镇化发展,农业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耕地开发利用率降低;为追求农业高产,农业化肥使用多,耕地土壤污染,耕地质量、生态环境下降;耕地少,人均耕地不足,后备耕地资源少;耕地机械化生产易加大耕地生态压力,机械投入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加剧等。(6分)
(3)加大农业扶持,减少耕地撂荒,保证耕地数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田间管理水平,提高耕地质量;降低耕地开发强度,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加大政策、资金、人力投入,推动耕地安全指数提高等。(6分)
【解析】(1)数量安全主要反映耕地面积的变化。安徽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可能导致部分耕地被占用,但通过土地整治、复垦等措施部分抵消了下降趋势,故整体波动幅度较小。2000年后安徽省加大对耕地质量的投入,推动质量提升,但因自然灾害或短期人为因素(如过度耕作)导致局部波动。农业扩张可能引发水土流失、农药污染等问题,生态压力增大,因此前期是下降的,后期回升是由于生态保护政策加强、绿色农业技术推广改善了耕地生态环境。早期政策或资金投入不足,或城镇化导致农业劳动力流失,因此耕地投入安全指数前期缓慢下降。2000年后政府加大投入(如财政补贴、政策扶持、技术推广),但因经济波动或政策调整,呈现阶段性起伏。
(2)城镇化吸引农村人口进城,农业劳动力减少,耕地撂荒或粗放经营,利用率降低。为追求高产,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酸化、重金属污染,威胁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徽省山地多,可开垦后备耕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面积小,难以满足粮食安全需求。机械化耕作提高效率,但大型机械压实土壤、破坏生态结构,加剧水土流失,需平衡生产与生态。
(3)城镇化可能导致劳动力外出务工,耕地撂荒,通过补贴或政策激励农民耕作,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避免非农占用或撂荒。皖南山地耕地条件差,需改善灌溉、梯田等设施以提高生产力,提升土壤肥力、改善耕作条件。过度开发或污染会破坏土壤,需推广绿色农业(如有机肥、轮作休耕),减少污染,保护耕地生态环境。题干提到安徽省2000年后加大投入,需持续保障资金和技术支持。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