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吉首市2024年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七年级历史考生注意:本试卷共二大道题,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时空观念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关键。下图中②、⑤对应的中国境内古人类是( )A. 郧县人、元谋人 B. 元谋人、北京人C. 蓝田人、山顶洞人 D. 元谋人、蓝田人2. 2023 年 12 月上映的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中介绍了河姆渡遗址先民们的生活,以下选项可能出现的是( )A. 铁器耕作工具 B. 半地穴式房屋C. 象牙雕刻器 D. 青铜器3. 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的重要考古遗址,这些遗址中均有玉璧的发现。这说明( )牛河梁遗址红山玉璧(辽宁) 陶寺遗址龙山玉璧(山西) 良渚遗址玉璧(浙江) 三星堆遗玉璧(四川)A. 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B. 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C. 器物的生活化功能加强 D.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4. 《尚书·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受敌于牧野,作《牧誓》”。青铜器“利簋”内底铭文也记载了“武王伐纣”。这说明( )A. 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唯一证据 B. 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史实相矛盾C. 传说故事中也包含有真实的史实 D. 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可互证史实5.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上述材料描绘的是战国时期某项工程的作用,它是( )A. 都江堰 B. 大运河C. 坎儿井 D. 灵渠6. 下面是孔子部分学生的家庭出身。该表体现孔子的教育理念是( )学生 孟懿子 司马耕 端木赐 原宪 颜回 子路家庭出身 贵族 贵族 富商 贫寒 贫寒 贫寒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学以致用 D. 仁者爱人7. 2014年1月20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开始于A. 夏朝 B. 商朝C. 西周 D. 东周8. 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指出:“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制度是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9. 贾谊的《过秦论》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记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这是指( )A. 长平之战 B. 大泽乡起义C. 马陵之战 D. 巨鹿之战10. 考古发现汉文帝墓的陪葬品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锡铜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提倡( )A. 以农为本 B. 勤俭节约C. 轻徭薄赋 D. 以德化民11. 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同学正在排练一场秦汉时期的大型历史舞台剧,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 刘邦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B. 汉文帝沉迷于佛教并广建寺庙C. 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D. 项羽练习“五禽戏”强身健体12.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都与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A. 淝水之战 B. 巨鹿之战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13. 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①处政权名称是( )A. 西晋 B. 北魏 C. 宋 D. 成汉14. 下列表格给我们展现了东汉后期的政治状况,这一状况与东汉后期哪一政治形势直接相关?(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A. 社会动荡起义不断 B. 豪强横行阶级矛盾尖锐C. 统治残暴刑罚残酷 D. 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15. 一位德国数学家说:“历史上一个国家所得到的圆周率的精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我国在圆周率的计算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杰出科学家是( )A. 祖冲之 B. 贾思勰 C. 郦道元 D. 顾恺之16.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此时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这反映魏晋时期北方地区( )A. 民族间经济交往密切 B. 民族的大交融C. 社会政局的动荡不安 D. 生活丰富多彩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17 题 13 分;18 题 13 分;19 题 12 分;20 题 14 分,共 52 分。)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央集权制度组织严密,机构层次分明,行政效率高,经济管理职能也相当强大,主要体现在劝农、水利建设、赈灾、管制物价、统一发行货币等方面……中央集权制度对维护历史上的统一起到积极作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二: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出现“尾大不掉”之势,(主父偃)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摘自班固《汉书·主父偃传》材料三:“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摘编自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根据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作用。中国创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是哪一位皇帝?(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解决“尾大不掉”之势所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汉两朝在思想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二者的共同目的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18. 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摘编自《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前元二年(前178年)九月,汉文帝特别下诏,重申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减轻农民负担,规定当年田租减半。前元十二年(前168年),文帝再次下诏,免除农民当年租税之半。——《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曹魏时期,为了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今河北地区开凿了为数众多的沟渠。自南而北,重要的有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戾陵堰、车箱渠等。——《中华文明史》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江南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 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及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和曹魏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其共同作用。(3)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共同因素。19. 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寻梦丝绸之路”的专题展,展览分为三个展区,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展区一:时空观念 地理篇展区二:史料实证 人物篇“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史记·大宛列传》展区三:家国情怀 文物篇出土于东汉贵族墓的罗马玻璃瓶 罗马废墟帕米拉出土中国汉朝绢(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丝绸之路经过地点的名称。A:________(城市);B:________(地区);C:________(国家或地区)(2)展区二中“张骞‘凿空’”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张骞此行最初的目的是什么?(3)展区三所示是某小组搜集到的丝绸之路出土的文物图片,请为该文物展出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并写出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作用。(4)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一带一路”,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20. 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摘编自《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主要的经济措施。(2)材料二中“在他统治时期”中的“他”指的是谁?并总结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围绕“改革”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吉首市2024年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七年级历史考生注意:本试卷共二大道题,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B【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17 题 13 分;18 题 13 分;19 题 12 分;20 题 14 分,共 52 分。)【17题答案】【答案】(1)特点:组织严密;机构层次分明;行政效率高;经济管理职能强大。作用: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始皇(嬴政)(2)颁布推恩令。作用: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地方统治。(3)措施:秦——焚书坑儒;汉——尊崇儒术,兴办太学共同目的:巩固大一统;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4)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8题答案】【答案】(1)工具:铁制农具;作用: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2)措施:西汉时期: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曹魏时期:兴修水利工程。共同作用: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任答2点即可)(3)变化:江南地区经济从落后到提高;江南地区开发后出现人口和粮食产量增加等经济水平提高的景象。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地区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人民辛勤劳作等。(4)统治者正确的经济措施;执政者的重视;生产工具的进步;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宜的自然环境;有效的社会改革;物种的引进;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等。【19题答案】【答案】(1) ①. A:长安 ②. B:西域 ③. C:大秦(欧洲)(2)事件: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3)主题:中外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丝绸之路上的中外文化;千年丝路,友谊万年等。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认识:“一带一路”有利于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20题答案】【答案】(1)商鞅变法。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2)北魏孝文帝特点:汉化为主(或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相互学习(或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相互影响)、形式多样(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3)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论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结论:由此可知,改革社会发展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