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光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光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卷)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60分,时间60分钟;
2.答卷前请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共12道试题,每题2分,计24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与其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 夏商周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秦汉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 下列是某校同学举办的图片展,请为他们选择一个恰当的名称( )
A 半坡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北京人遗址 D. 元谋人遗址
3. 诗歌:“黄河滚滚波浪翻,九曲蜿蜒十八湾;三过家门皆不入,后人仰瞻会稽山。”歌颂了大禹的哪一功绩( )
A. 大败蚩尤 B. 治理洪水 C. 设置监狱 D. 迁都到殷
4. 春秋齐国兴起之时,北方戎狄侵扰中原。齐桓公为此进行了征战,其打出的旗号是( )
A. 一匡天下 B. 诸夏一家 C. 尊王攘夷 D. 各自为政
5. 以下是某同学设计的人物名片,其中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姓名 孙武
时代 春秋末期
著作
主要思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身份 兵家学派创始人
A. 《论语》 B. 《道德经》 C. 《韩非子》 D. 《孙子兵法》
6. 为控制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各项制度推向全国,秦始皇采取的政治措施是( )
A. 修骊山陵 B. 实行郡县制 C. 强征赋税 D. 下诏“推恩”
7.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西汉历史的学习探究,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的考古发现是( )
A. B.
C. D.
8.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以“人间地位的平等和财富的平均”为教义,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这说明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
A.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 时局动荡,民生艰难
C. 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D. 经济发展,政治清明
9. 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以下两幅图片。据此推断,老师讲授的内容是( )
张骞出使西域图(唐朝敦煌壁画·局部) 汉朝海上航路图
A. 古代农业繁荣发展 B. 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
C. 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D.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
10.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秦朝和西晋都是令人瞩目的王朝。这两个王朝统治的相似之处是( )
A. 都是被少数民族所灭 B. 都依赖于世家大族的支持
C. 都经历了短暂的统一 D. 灭亡后都陷入了长期分裂
11. 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的统治局面逐渐稳定”的战役是( )
A. 牧野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淝水之战
12. 中国历代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如图是东晋时期的绘画作品《女史箴图》(摹本·局部),其原作者是( )
A. 屈原 B. 顾恺之 C. 华佗 D. 祖冲之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6分)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计36分)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作者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凸显了我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________(人物)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材料一图A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________节气;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图B中①处________(地名)、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司马迁秉承父亲的遗志,用10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________》。
(2)材料二描述的是我国哪部农业科学著作?根据材料二,指出贾思勰在该著作中提出的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初并天下,就徙各地豪杰和富有的人家12万户于都城①,以强化中央集权。接着又南征北伐,南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迁徙有罪之人50万,南戍五岭,和越民杂处。不仅解决了这些人的安置问题,也有助于保障边疆的安全和稳定。
——摘编自史念海《我国历史上人口的迁徙》
材料二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民族融合使中原地区的汉族增添了新鲜血液。经过四百多年,原来的民族布局在人口迁徙中完全被打破,相互间不再有地域隔绝;一些游牧民族也过着定居农耕生活,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到北朝末年,原有的民族差异逐渐消失。
——摘编自姜越《魏晋风流:一本书读懂魏晋文明》
材料三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重心。东晋南朝之存在,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在于相对和平的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更在于大量移民的进入。南下移民的进入形成了农业开发的主力军。这些移民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有力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摘编自严耀中《在分分合合中前行》
(1)观察材料一图A,指出秦最后灭掉的诸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文字中①代表的地名,并概括秦始皇迁徙人口的目的。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材料二图B人物统治后期出现的治世局面被称作什么 根据材料二,指出一个内迁的少数民族,并概括民族融合的表现。
②材料三图C所示事件引发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该事件是 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时期的经济重心,并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
(3)汉武帝时期,经过哪一战役的沉重打击后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主要因素。
15. 适时的改革与恰当的政策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进取图强的变法】
材料一 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摘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①统一度量衡 ④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⑤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③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⑥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表A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部分)
【顺应时代的政策】
材料二 秦亡的历史教训,时时影响着汉初统治者的决策,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再次得宠。经过70年的休养生息,这一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起而代之。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而罢黜百家,他培养和提拔了大批儒生充任各级官吏,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胡乔木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三国鼎立的兴盛】
材料三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存在,是由各方面条件造成的。从地理条件说,地理形势造成了三国的相对独立。军事上,赤壁之战的结果说明三方各自的军事实力均不足以消灭其他势力。在经济上,曹魏、蜀汉和东吴都恢复和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为三国的存在打下了物质基础。
——摘编自卢志成《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原因》
【促进融合的改革】
材料四
迁都中原后,孝文帝更加积极地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制度。例如,尊孔子,为群臣“班赐冠服”,并“行幸鲁城,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学汉语,令文武百官说汉语;穿汉服;改姓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
——摘自李翠《中国民族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目的。阅读表A,选出商鞅变法中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要求:只写序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对秦国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初到汉武帝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图B货币,它是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和存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图C中的魏、蜀、吴中任选一个,简述该政权的发展状况。
(4)写出材料四图D中①代表的都城。根据材料四,指出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卷)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60分,时间60分钟;
2.答卷前请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共12道试题,每题2分,计24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B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6分)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计36分)
【13题答案】
【答案】(1) ①. 李冰 ②. 二十四 ③. 临洮 ④. 史记
(2)著作:《齐民要术》。
思想: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3)认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纽带;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还在科技、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我们应当珍惜、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彩。
【14题答案】
【答案】(1)诸侯国:齐国。
地名:咸阳
目的:强化中央集权;解决人口安置问题;保障边疆的安全和稳定。
(2)选①:治世局面:光武中兴。内迁少数民族:鲜卑(或匈奴、羯、氐、羌,任选其一即可)。民族融合表现:民族布局被打破,相互间不再有地域隔绝;一些游牧民族过着定居农耕生活,形成共同的经济生活;原有民族差异逐渐消失。
选②:事件:八王之乱。经济重心:黄河流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东晋南朝相对和平的环境;大量移民的进入,成为农业开发的主力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3)战役:漠北战役。主要因素:政治统治的需要;民族关系的变化;战乱;经济发展的需求。
【15题答案】
【答案】(1)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对外扩张。
政治方面措施:②④。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变化:从汉初尊崇黄老思想(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期尊崇儒家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影响: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货币:五铢钱。
(3)原因:地理形势造成三国相对独立;三方军事实力均不足以消灭其他势力;各国都恢复和发展了当地经济,为三国存在打下物质基础。
发展状况示例(魏):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都城:洛阳。
改革措施:尊孔子,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学汉语;穿汉服;改姓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
主题名称:改革与政策:国家繁荣的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