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24)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Section A Pronunciation&2a-2e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 (2024)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Section A Pronunciation&2a-2e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八年级英语人教版 2024 上册
科目 英语 授课教材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授课题目 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Section A(Pronunciation&2a-2e) 课时课型 第 2 课时语音听说课
主题情境 人与自然 — 植物 授课教师
语篇研读 【What】本课时语篇包含 Section A 中 2a 对话、2b 问答练习、2c 信息梳理、2d 角色扮演及 2e 对话创编任务,同时覆盖 Pronunciation 板块的语音训练(特定字母组合发音)与句子重音练习。对话围绕 Ella 与 Chen Jie 对 “折扇上竹子纹样” 的讨论展开,涉及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代表美好)、四川竹海的特色、竹子的生长速度及实际用途(如建房、制作工具);语音练习聚焦含 /e /、/a / 等音的字母组合发音规律,以及句子重音位置对语义表达的影响(如不同重音凸显不同表达重点)。 【Why】从课程标准出发,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与竹子相关的核心词汇(如 bamboo, folding fan, symbol)、特定字母组合发音规则及句子重音技巧,熟练运用 “it’s a symbol of...”“people use...to...” 等句型开展听说交流。通过了解竹子的特性与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植物主题的探究兴趣,增强文化自信(感知中国传统植物文化),同时提升语音感知能力与听说综合技能,为后续跨文化交流与语言应用筑牢基础。 【How】内容特征:以 “折扇上的竹子” 为核心切入点,将语音知识与真实对话场景结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竹子的象征意义),既贴近学生生活认知,又能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的融合,易调动学习积极性。教材结构:由 “语音输入 — 对话理解 — 实践输出” 构成闭环。语音练习为基础铺垫,对话内容为核心语篇,练习设计从听填(2a)、问答(2b)、信息梳理(2c)到角色扮演(2d)、创编(2e),层层递进,符合 “输入 — 内化 — 输出” 的语言学习规律,逐步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特点:对话采用自然口语化表达,符合日常交流场景(如 “Look at this folding fan!”);语音练习包含大量含目标字母组合的词汇(如 whale, rain),便于学生归纳发音规律;句子重音练习通过同一语句的不同重音标注,直观展现语义差异,帮助学生理解语音与语义的关联。
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八年级学生在第 1 课时已学习描述动植物特征的形容词及最高级用法,掌握简单的英语问答句型,具备基础的听说能力。对 “人与自然 — 植物” 主题有初步认知,日常生活中对竹子(如竹笋、竹制品)有一定了解,为学习本课时的竹子相关词汇与对话内容奠定基础。 【发展需求】学生希望进一步提升英语语音的准确性(如字母组合发音)与听说交流的流畅度,渴望在真实场景(如讨论植物特点)中运用英语表达;同时对植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如竹子的象征意义)存在探索需求,希望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 【存在问题及拟解决措施】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对特定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掌握不扎实,句子重音的运用缺乏灵活性;对话交流时,竹子相关词汇积累不足,“it’s a symbol of...” 等目标句型的运用不够熟练。拟解决措施:通过 “跟读模仿 + 小组补词” 强化语音训练;提供 “竹子主题词汇库” 与句型模板,引导学生在对话实践中丰富表达;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如角色扮演、创编),鼓励学生相互纠错、借鉴,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课标要求 能听懂围绕熟悉主题(如植物)的语段内容,准确提取具体信息(如竹子的用途、特点); 能依据语音、语调判断说话者的表达意图(如通过重音理解强调重点);3. 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简单的角色扮演(如模拟 2d 对话)与对话创编(如 2e 任务); 4. 能正确朗读所学词语与句子,掌握基础语音知识(如特定字母组合发音、句子重音)。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 1. 掌握特定字母组合(含 /e /、/a / 音)的发音规律及句子重音对语义表达的影响;能认读并灵活运用与竹子相关的词汇(如 bamboo, folding fan, symbol)及核心句型(如 it’s a symbol of...; people use...to...)(学习理解); 2. 从 2a 听力对话中精准捕捉关键信息(如竹子的用途、文化意义),完成填空、问答及信息梳理任务;运用所学词汇与句型完成 2d 角色扮演,做到发音准确、表达流畅(应用实践); 3. 结合竹子的特性(如生长快)与文化内涵(如象征美好),完成 2e 对话创编,讨论竹子的重要性,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语言创新运用能力(迁移创新)。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特定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与句子重音技巧;灵活运用与竹子相关的词汇及句型开展听说交流;从听力对话中精准捕捉关键信息并进行语言输出。难点:运用句子重音准确传递不同语义(如通过重音凸显 “竹子的用途” 或 “文化意义”);在对话创编过程中,自然融入竹子的特性与文化内涵,实现连贯流畅的交流。
核心语言 【核心词汇】 植物及相关事物名称: bamboo 竹子、folding fan 折扇、bamboo shoot 竹笋、Bamboo Sea 竹海 描述性词汇及短语: symbol 象征、goodness 美好、fast-growing 生长快的、useful 有用的 a symbol of ……的象征、“one of the + 形容词最高级 + 名词复数”最…… 之一be used to do sth. 被用来做某事、 grow up to 生长到……(高度、大小等) in fact / actually 事实上 【核心句式】 It’s a symbol of goodness in Chinese culture. People can use it to build houses and make tools and instruments. Bamboo is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plants.
教学工具 PPT(含竹海图片、发音表格)、教材、音频播放器(用于播放对话及语音音频)
教学策略 情景教学法(创设 “讨论竹子” 的真实场景)、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听力填空、对话创编等任务)、语音操练法(跟读模仿、重音对比)、合作学习法(小组角色扮演、补词练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Part1:Lead in(3min) 1. 展示四川竹海实景图片及竹子特写(如竹笋、竹扇),提问:“What do you know about bamboo in daily life (如用途、外观)”2. 引出主题:“Today we’ll learn about bamboo through English conversations and practice pronunciation.” 1.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分享对竹子的认知(如 “我们用竹子做筷子”),尝试用简单英语表达(如 “Bamboo can make chopsticks”);2. 明确本节课学习主题(竹子相关对话 + 语音训练)。
效果评价 师评 + 自评。观察学生图片观察的参与度,关注能否用简单英语(或中文辅助)表达对竹子的认知;通过学生回答,判断其对竹子主题的熟悉程度及语言储备,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Part2:Pronunciation(9min) 1. 呈现教材 Pronunciation 板块的发音表格,播放音频,引导学生听读模仿(强调口型);随后组织小组活动:每组为每个发音类别(如含 /e / 音)补充 1 个符合规律的单词(如 “cake”“snake”);2. 展示教材中含不同重音的句子(如 “People use it to BUILD houses.”vs“People USE it to build houses.”),播放音频,让学生聆听并对比语义差异;之后学生分组模仿朗读,教师纠正重音位置。 1. 听音频跟读单词,标记易错发音;小组讨论补充单词,派代表分享;2. 听音频感受重音差异,小组内模仿朗读,相互纠正重音错误(如漏读重音、重音位置偏差)。
效果评价 组评 + 师评。观察小组补词的准确性(是否符合发音规律);关注学生模仿朗读时的发音清晰度与重音正确性,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 “语音小能手” 奖励。
Part3:Pre-listening(1min) 呈现 2a 中的折扇图片,提问:“What can you see on the folding fan What topics may Ella and Chen Jie talk about (如竹子的特点、意义)” 观察图片,猜测对话主题(如 “他们可能讨论扇子上的竹子”“竹子有什么用”),同桌交流想法。
Part4:While-listening(11min) 1. 播放 2a 对话音频,引导学生聆听并概括主旨:“What are Ella and Chen Jie talking about ”2. 再次播放音频,让学生完成 2a 填空练习(关注 bamboo, symbol 等关键词);3. 第三次播放音频,核对答案,针对难点词汇(如 symbol, folding fan)与句子(如 “It’s a symbol of goodness in Chinese culture”)进行讲解;4. 引导学生朗读 2a 对话,自主寻找 2b 问题答案并口头回答(如 “Where is Bamboo Sea ”);5. 带领学生用表格梳理 2a、2b 中的关键信息(如 “竹子特性:fast-growing;用途:build houses”),完成 2c 任务。 1. 第一遍听后抢答主旨(如 “他们在讨论折扇上的竹子”);2. 第二遍听时专注记录关键词,完成填空;3. 核对答案,标记难点内容,跟随教师理解词义与句意;4. 朗读对话后,独立回答 2b 问题,同桌互查;5. 小组合作梳理信息,填写表格(如 “文化意义:symbol of goodness”)。
效果评价 师评。观察学生填空的准确性(关键词是否正确)、回答问题的流畅度;通过信息表格,判断学生对竹子相关信息的提取完整性(如是否涵盖特性、用途、文化意义)。
Part5:Post-listening(11min) 1. 播放 2d 对话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跟读(关注语音、语调);随后组织小组角色扮演(分配 Ella、Chen Jie 角色),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发音、调整语气);2. 引导学生结合 2a、2d 内容思考:“Why is bamboo important (如用途多、有文化意义)”,提供词汇库(如 useful, symbol)与句型模板,组织小组创编 2e 对话;3. 邀请 3-4 组展示对话,其他小组从 “发音准确、内容完整、句型运用” 三方面评价。 1. 跟读 2d 对话,小组内角色扮演,模仿真实语气(如疑问、介绍);2. 小组讨论竹子的重要性,结合模板创编对话(如 “A: Why do people like bamboo B: Because it’s useful. We can use it to make tools.”);3. 展示对话后,认真倾听他人评价,记录改进点。
效果评价 师评 + 互评。观察小组角色扮演的投入度与语言流畅度;关注创编对话中词汇、句型的运用准确性及文化内涵的融入程度,对优秀小组给予 “对话创意奖”。
Part6:Summary(2min) 结合板书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核心内容:1. 语音(字母组合发音、句子重音);2. 词汇(竹子相关);3. 句型(it’s a symbol of... 等);4. 竹子的特性与文化意义。带领学生齐声复述重点。 跟随教师梳理知识点,在笔记本上补充框架;齐声复述核心词汇与句型(如 “Bamboo is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plants”)。
Part7:Language points(5min) 1. 重点讲解:①字母组合发音规律(如 “ai, ay 发 /e / 音”);②句子重音的语义功能(如重音在 “USE” 强调 “用什么”);③核心句型结构(如 “it’s a symbol of + 名词”);2. 结合典型例题(如 “用‘be used to do sth’造句:Bamboo ______ (use) to make paper.”)解析应用,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1. 记录知识点,标记易错点(如 “重音位置不要错”);2. 完成例题,跟随教师订正,理解句型用法(如被动语态 “is used”)。
Part8:Exercises(3min) 发放课堂检测练习(含 3 题:①字母组合发音判断;②句子重音选择;③竹子相关句型填空),限时 3 分钟完成;之后同桌互改,教师讲解易错题(如 “bamboo is used to... 的被动语态”)。 1. 限时独立完成练习,专注思考;2. 同桌交换批改,标记错误(如发音判断错误、重音选错);3. 聆听教师讲解,订正错误并总结原因。
Part9:Homework 基础作业:朗读 2d 对话,注意语音、语调,录制 1 分钟朗读音频;提升作业:录制 1 分钟介绍竹子的短视频(含至少 2 个特点,如 “fast-growing, useful”),运用本节课句型;拓展作业:与同伴完善 2e 创编的对话,进行角色扮演并录制视频,下节课分享。 记录作业要求,明确完成标准(如音频清晰、视频含中文字幕);结合自身薄弱环节(如语音),规划作业完成顺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 “竹子主题” 为核心,将语音训练与听说活动有机结合,落实 “教 - 学 - 评” 一致性原则。通过图片导入、语音操练、听力分层训练、角色扮演及对话创编等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语音准确性与听说综合能力。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对句子重音的运用仍不够精准(如难以根据语义调整重音);对话创编中,部分小组的语言表达较单一(如重复使用 “it’s useful”),竹子文化内涵的融入不够自然。改进方向:后续增加 “重音对比小游戏”(如 “听指令读重音”),强化重音语义功能;提供更多竹子文化素材(如竹子在古诗中的意象),丰富学生表达;为薄弱学生提供对话模板(含填空式句型),降低创编难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