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第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一课时)问题探究:胡杨能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可顽强地在荒漠中生存繁衍。然而,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一些远离水源的胡杨也难逃死亡的厄运。这些死亡的胡杨虽历经烈日和荒漠的摧残,却依然傲立于大漠,其枝干往往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特造型。荒漠中生产者的种类与数量很少,能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就少;消费者与分解者也少,物质循环缓慢,土壤中可供分解者分解利用的动植物遗体等很少且分解速度较慢,因此土壤中积累的营养物质很少,而且,胡杨还会从士壤中吸收营养物质,因此,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比草原更为贫瘠。1. 胡杨死亡后,为什么很长时间都没有腐烂?2. 有研究表明,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一般比草原的贫瘠,这是为什么 思考·讨论:荒漠中缺乏水分,分解者的数量少,因此死亡后的胡杨无法被快速分解假如你在操场上运动,呼出一口气,许多CO2分子就离开你的身体。想象一下,这些CO2分子离开你之后,会开始怎样的旅行?一、碳循环CO2CO2CO2光合作用 这两种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这些二氧化碳分子中的碳元素和氧元素又是怎样来到你体内的?进入身体之前又存在于什么物质中?一、碳循环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形成的。氨基酸结构通式葡萄糖结构核糖核苷酸结构大气中的碳主要是二氧化碳。生物体和大气中的碳含量,都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是怎样维持的呢?1. 碳元素一、碳循环思考·讨论:分析碳循环的过程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因此可在大气和海洋、河流之间进行交换。此外,碳还可以长期固定或保存在非生命系统中,如固定于煤、石油或者木材中,人类对煤和石油等能源的利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1. 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是CO2,少许碳酸盐的形式在生物体中主要是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一、碳循环思考·讨论:分析碳循环的过程2. 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讨论的结果生产者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费者摄食有机物有机物CO2呼吸作用分解者CO2分解作用有机物生产者残枝败叶消费者遗体残骸一、碳循环思考·讨论:分析碳循环的过程2. 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讨论的结果生产者CO2光合作用消费者捕食分解者环境环境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一、碳循环思考·讨论:分析碳循环的过程3. 你如何看待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煤和石油等能源的利用,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发展节能产业等,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一、碳循环3. 碳循环的过程大气中的CO2库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溶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摄食分解者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煤、石油①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____形式进行循环。CO2② 碳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④ 碳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___________,分解者的____________和化石燃料等有机物的______返回到无机环境。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③ 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通过____________进行。食物链(网)含碳有机物一、碳循环3. 碳循环的过程生产者大气中的CO2库消费者遗体和排遗物分解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燃烧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摄食一、碳循环ADCEFBA:生产者B:分解者C:大气中的CO2库D:初级消费者E:次级消费者F:三级消费者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大气中的CO2库ABCD【方法技巧】巧辨图形判断参与碳循环的四种成分一、碳循环【方法技巧】巧辨图形判断参与碳循环的四种成分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大气中的CO2库次级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的CO2库(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初消次消三级消分解者辨图要点:① 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箭头是双向的。② 箭头指向最多的是大气中的CO2库,其次是分解者。一、碳循环3. 碳循环的过程大气中的CO2库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溶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摄食分解者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煤、石油① 全球性: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② 循环往复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一、碳循环4.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CO2、CH4、N2O等)相当于保温层。大气中的CO2越多,地球上的温度升高就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① 碳平衡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摄取碳的速率释放碳的速率② 原因Ⅰ. 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Ⅱ. 森林、草原等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一、碳循环③ 后果全球气候变暖加快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洪灾、旱灾不断土地荒漠化加剧威胁人类和生物的生存4. 温室效应一、碳循环④ 防治措施增加CO2吸收A、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B、直接从空气中捕获并封存减少碳排放A、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B、开发新的洁净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4. 温室效应二、物质循环1.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C、H、O、N、P、SC、H、O、N、P、S①“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而不是某种化合物。②“物质循环”中的循环发生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在生物群落内部物质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的。注意事项二、物质循环2. 特点① 具有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② 循环往复对于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有多方面的启示种养结合模式——鱼鸭共生动物的取食、消化能促进物质循环动物粪便中氮、磷等可供水稻利用呼出的CO2还可为水稻的光合作用补充原料二、物质循环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植物体内蛋白质动物体内蛋白质河流或海洋吸收利用径流反硝化作用氮氧化物化石燃料动植物遗体及排出物铵态氮大气中的氮高能固氮人类活动燃烧氨化作用吸收利用硝化作用工业固氮生物固氮高能固氮3. 氮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量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项目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范围形式特点过程联系 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① 能量的固定、转移、储存、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② 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③ 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④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由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整体。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比较光能→化学能→热能化学元素(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往复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沿食物链、食物网单向流动生物圈(全球性)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包括课堂小结生态系统范围结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功能决定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影响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动力载体过程特点生态金字塔生物富集参与渠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