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学期期中真题重组卷B(江苏专用)【含答题卡和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学期期中真题重组卷B(江苏专用)【含答题卡和答案】

资源简介

五年级科学上学期期中真题重组卷B(江苏专用)


四、连线题(共4分)
云开见日 光的折射
镜花水月 光的色散
海市蜃楼 光的反射
彩虹当空 光沿直线传播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试室号: 座位号:
装 订 线
请勿在此区域内作答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学校、姓名、考生号。
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正确方法是: 。信息点框内必须涂满、涂黑,否则无效;修改时须用橡皮擦干净。
用2B铅笔填涂信息点。作答选做题时,须将选做的试题号所对应的信息点涂满、涂黑,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作答时注意题号顺序,不得擅自更改题号。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和弄破。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学校、姓名、试室号和座位号。
2.用2B铅笔填涂考号和选项信息点,正确方法是: 。信息点框内必须涂满、涂黑,否则无效;修改时须用橡皮擦干净。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和弄破。 缺
五、简答题(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为选择题、判断题答题区(必须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满、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符号为准)
二、选择题(40分)
1. [ A ] [ B ] [ C ] 2. [ A ] [ B ] [ C ] 3.[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5. [ A ] [ B ] [ C ] 6 [ A ] [ B ] [ C ]
7. [ A ] [ B ] [ C ] 8. [ A ] [ B ] [ C ] 9. [ A ] [ B ] [ C ]
10. [ A ] [ B ] [ C ] 11. [ A ] [ B ] [ C ] 12. [ A ] [ B ] [ C ]
13. [ A ] [ B ] [ C ] 14. [ A ] [ B ] [ C ] 15. [ A ] [ B ] [ C ]
16. [ A ] [ B ] [ C ] 17. [ A ] [ B ] [ C ] 18. [ A ] [ B ] [ C ] [ D ]
19. [ A ] [ B ] [ C ] 20. [ A ] [ B ] [ C ]
六、实验题(10分)
(1)[ A ] [ B ] [ C ] (2)[ A ] [ B ] [ C ]
(3)[ A ] [ B ] [ C ] (4)[ A ] [ B ] [ C ]
三、判断题(10分)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七、综合题(10分)
(1)[ A ] [ B ] [ C ] (2)[ A ] [ B ] [ C ]
(3)[ A ] [ B ] [ C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为非选择题答题区(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一、填空题(18分)
1.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


科学答题卷 第1页(共2页)
科学答题卷 第2页(共2页)
▲600
▲700
▲500
▲400
▲200
▲300
▲100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五年级科学上学期期中真题重组卷B(江苏专用)
一、填空题(18分)
1.(23-24五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镜子可以改变光的___________,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___________。
2.(23-24五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彩虹是由红、___________、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3.(23-24五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说明___________是热的不良导体。
4.(23-24五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___________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___________,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
5.(23-24五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___________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___________,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6.(23-24五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温度、风、水都能改变地表的___________。
二、选择题(40分)
1.(23-24五年级上·江苏盐城·期中)( )是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A.太阳 B.月亮 C.火山爆发时产生的光和热
2.(23-24五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小孔成像验证了光是( )。
A.会改变传播路径 B.会穿过物体传播 C.沿着直线传播
3.(23-24五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早晨太阳还没有升到我们能看到的地平线以上,我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光亮了,这是因为( )。
A.月亮所致
B.太阳光的传播速度很快
C.太阳已经升起,只是还被云挡着
D.太阳光照在天边的云层上,形成光的反射和散射
4.(23-24五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我们看到彩虹最外圈的颜色是( )。
A.红色 B.紫色 C.绿色
5.(24-25六年级下·江苏连云港·期中)热能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是什么?( )
A.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 B.热传导、光辐射、电传导
C.热辐射、电传导、热对流
6.(23-24五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下列关于“热对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B.能在固体中进行
C.“走马灯”利用了这一原理
7.(23-24五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太阳能灶的原理是( )。
A.利用热对流 B.利用热辐射 C.利用热传导
8.(23-24五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羽绒服保暖是因为( )。
A.羽绒比较轻 B.羽绒里有保暖材料 C.羽绒里有空气
9.(23-24五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将同样大小的冰块放入下列杯子中,盖上杯盖,冰块融化最快的是( )。
A.塑料杯 B.玻璃杯 C.陶瓷杯
10.(23-24五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区多形成( )。
A.裂谷 B.山脉 C.盆地
11.(23-24五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下列不属于组成岩石圈的板块是( )。
A.南极洲板块 B.北极洲板块 C.太平洋板块
12.(23-24六年级下·江苏苏州·期中)早在1800多年前,科学家( )就发明了地动仪。
A.亚里士多德 B.沈括 C.张衡
13.(23-24五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长白山天池的形成原因是( )。
A.火山喷发 B.地震 C.海啸
14.(23-24五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下列自然现象中,不能给科学家提供地球内部信息的是( )。
A.火山 B.地震 C.风
15.(23-24五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在地球的许多地方都有温泉,通过这个地表现象可知地球内部( )。
A.温度高 B.温度低 C.压力大
16.(23-24五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下列地表形态的形成主要是水造成的是( )。
A.贵州梵净山的蘑菇石 B.喜马拉雅山脉 C.桂林溶洞
17.(23-24五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 )可以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的变化。
A.地震 B.岩石风化 C.河流沉积
18.(24-25五年级上·江苏南通·期中)下列属于光源的是( )。
A.月亮 B.波光粼粼的湖面
C.开启的电灯 D.镜子
19.(23-24五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在排列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那么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是因为( )。
A.光速极快 B.光的反射 C.光沿直线传播
20.(24-25五年级上·江苏淮安·期中)“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请问“楼台倒影入池塘”描写了光的什么现象?( )
A.折射 B.反射 C.散射
三、判断题(10分)
1.(23-24五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蜡烛是光源。( )
2.(23-24五年级上·江苏南通·期中)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球本身不会发光。( )
3.(23-24五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相反。( )
4.(23-24五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几乎各种物体都可以反射光,越粗糙的表面,反射光的效果越好。( )
5.(23-24五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物体表面越粗糙反光效果就越好。( )
6.(23-24五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
7.(23-24·五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木制的筷子,这是因为木头不会导热。( )
8.(23-24五年级上·江苏镇江·期中)走马灯可以旋转是利用了热辐射的传热方式产生了推动力。( )
9.(23-24六年级下·江苏南通·期中)热能传递的方式有三种:热辐射、热传导、热对流,太阳的热能是通过辐射的方式传递到地球的。( )
10.(23-24五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金属大多是热的良导体。( )
四、连线题(4分)
(23-24五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请将下列现象与对应的解释连线。
云开见日 光的折射
镜花水月 光的色散
海市蜃楼 光的反射
彩虹当空 光沿直线传播
五、简答题(8分)
(24-25五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比较今天的地球与两亿年前有什么不同。
六、实验题(10分)
(23-24五年级上·江苏淮安·期中)某科学探究小组为了探究物体的颜色与物体吸热能力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黑色、粉红、白色、黄色的纸各一张,折成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纸袋。
②在纸袋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同时放置到阳光照射处的同一地点。
③十分钟后读出每支温度计的读数,记录在记录表内。
(1)实验小组认为影响物体吸热多少的因素是( )。
A.纸袋的形状与大小,阳光照射时间长短和光的强弱
B.纸袋的形状与大小,阳光的强弱
C.纸袋的颜色、形状和大小,阳光照射的时间长短和光的强弱
(2)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
A.纸袋的颜色 B.纸袋的形状 C.光照的时间
(3)假设“白色物体吸热的能力强”,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
A.十分钟后黑色纸袋中的温度最高
B.十分钟后白色纸袋中的温度最高
C.十分钟后黄色纸袋中的温度最高
(4)如果实验结果十分钟后黑色纸袋中的温度计温度最高,则实验的结论是( )。
A.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
B.白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
C.物体的吸热能力与颜色无关
七、综合题(10分)
(23-24五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探究小组设计制作保温杯,他们需要在3个完全相同的金属杯的外部各自包装一种材料,下面是他们的三份结构设计图。
(1)设计图1中使用的包装材料一泡沫塑料,属于( )。
A.热的良导体 B.热的不良导体 C.热的绝缘体
(2)根据设计图制成的保温杯装入同样多的冰块后,冰块最先融化的是( )。
A.设计图1 B.设计图2 C.设计图3
(3)比较三个保温杯的保温效果时,杯中热水的水量和初始温度的控制方法是( )。
A.水温相同、水量相同 B.水温相同、水量不同 C.水温不同、水量相同
(4)盖上金属杯盖后,为什么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会提高?请简要说明原因。
参考解析
一、
1.传播路径 越好
【解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径,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
2.橙
【解析】在雨后,空中飘浮着许多小水珠,它们就像一个个悬浮在空中的三棱镜,阳光通过它们时,先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带,然后再反射回来,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彩虹”。
3.空气
【解析】不同的材料导热能力不同。一般金属制品都是热的良导体,导热能力强;木头、塑料等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能力差。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说明棉花隔绝空气流动,棉花和空气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具有保暖作用。
4.过度挤压 剧烈的震动
【解析】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的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的能量,从而形成地震,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5.破坏力 污染空气
【解析】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
6.形态
【解析】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变化的,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运动改变着地表形态,地球外部运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温度、风、水等都能改变地表的形态。
二、
1.A
【解析】太阳是恒星,本身发光发热。太阳是一个在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外部温度约摄氏6000度,内部温度高达约摄氏两千万度,日夜不停地把光和热散发到宇宙空间,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C
【解析】根据小孔成像原理,光线穿过小孔时光源上下部分交换,但成像形状不变,像与光源形状相同,因此形成一个倒立实像。由此可以证明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故C选项符合题意。
3.D
【解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是光的折射现象。早晨,太阳还没有升到我们能看到的地平线以上时,我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光亮了,这是因为太阳光照在天边的云层上,形成光的反射和散射。
4.A
【解析】彩虹是下雨时天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而形成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我们看到彩虹最外圈的颜色是红色。
5.A
【解析】热能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是:热传导:通过物体内部粒子的碰撞和振动传递热能,通常发生在固体中。热对流: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宏观运动传递热能,例如水煮沸时水的循环。热辐射:通过电磁波(主要是红外线)传递热能,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例如太阳向地球传递热能。故选A。
6.B
【解析】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热对流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不能在固体中进行。“走马灯”利用了热对流的原理。B符合题意。
7.B
【解析】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1)热传导是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至温度低部分的过程。热传导是固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2)对流是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使内能从温度较高部分传至较低部分的过程。对流是液体和气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气体的对流比液体明显。(3)热辐射是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质直接向周围发射。它不需要依靠任何介质。太阳能灶的原理是利用热辐射。
8.C
【解析】穿羽绒服有利于保暖,而不是增加热量。冬季穿羽绒服比较暖和,是因为羽绒里有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隔热效果好。穿上羽绒服后,身体的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从而起到保暖的作用,C符合题意。
9.B
【解析】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塑料和陶瓷不易导热,冰块在塑料杯和陶瓷杯中融化得慢。玻璃杯容易导热,冰块在玻璃杯中融化得快。
10.B
【解析】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根据对板块运动的认识,现在,大多数地质学家都认为,地壳是由6个大板块和约十几个小板块拼接而成的。亿万年来,当地壳板块移动时,它们相互碰撞、挤压,地壳板块有的下沉、开裂、滑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高山,所以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区多形成山脉。
11.B
【解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B是正确的选项。
12.C
【解析】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地震最早的国家,早在1800多年前,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为地震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13.A
【解析】火山喷发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利与弊。火山喷发会烧毁森林、房屋,覆盖田野,污染空气,引起海啸,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火山岩又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在火山常发的地区,往往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成为旅游和科考的胜地等。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东南部,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等河流的发源地。长白山天池亦称白头山天池,系由火山口积水成湖。
14.C
【解析】通过地震,科学家们知道地球表层是由岩石构成的;通过火山爆发,科学家们知道地球内部充满了岩浆;通过温泉等地热能,科学家们知道地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非常高。科学家从火山、地热、地震等方面收集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风不能给科学家提供地球内部信息。
15.A
【解析】地球的内部是由不同的状态,不同物质的圈层所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越深温度会不断升高,地球上很多地方都有温泉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16.C
【解析】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内力和外力都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比如温度、风、水、人类自身、地震、火山、海啸、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山崩、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桂林溶洞的形成主要是水造成的,贵州梵净山的蘑菇石的风力作用的结果,喜马拉雅山脉是板块碰撞形成的。
17.C
【解析】大部分的地表形态的变化确实是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但有时候地壳变动引发的地震和火山爆发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也能改变地表形态;岩石风化和河流沉积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在长时间内发生缓慢的变化。
18.C
【解析】开启的电灯自身能够发光且正在发光,属于光源;而月亮、镜子、波光粼粼的湖面都不会发光,都是依靠反射太阳光或其他光源的光发亮,不属于光源。故选C。
19.C
【解析】在同种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排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20.B
【解析】A.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如空气)进入另一种介质(如水)时改变方向的现象,比如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曲了。但这里只是水面上的倒影,没有涉及光进入水中的方向改变。选项不符合题意;
B.当光线照射到光滑的水面时,水面像镜子一样,将楼台的光线“弹回”,从而形成清晰的倒影。这是光的反射现象,类似于我们照镜子看到自己的影像。选项符合题意;
C.散射是光遇到微小颗粒或粗糙表面时向各个方向分散的现象,比如天空呈现蓝色。但池塘水面是光滑的,不会让光线分散,所以不是散射。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三、
1.×
【解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点燃的蜡烛自身能发光,点燃的蜡烛是光源;不点燃的蜡烛自身不能发光,不点燃的蜡烛不是光源。所以点燃的蜡烛是光源,题干错误。
2.√
【解析】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运行。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3.√
【解析】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之间,墙体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影,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墙体上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小孔所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也颠倒,这是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导致的。
4.×
【解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越粗糙的表面,反射光的效果越差。
5.×
【解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越粗糙的表面,反光效果越差。
6.√
【解析】白光并不是单独的一种色光,而是混合光,通过三棱镜可以折射出红、橙、黄、绿、靛、蓝、紫七色。
7.×
【解析】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性能差,题目说法错误。
8.×
【解析】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当我们点燃走马灯中的蜡烛时,下 面纸杯里的空气被蜡烛加热,热空气上升,推动扇叶,走马灯就转动了。走马灯可以旋转是利用了热对流的传热方式产生了推动力, 所以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9.√
【解析】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热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热能的过程。太阳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到地球。题目说法正确。
10.√
【解析】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故金属大多是热的良导体,这种说法正确。
四、
【解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云开见日是光沿直线传播原理;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镜花水月是光的反射现象;
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作光的折射;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彩虹当空是光的色散现象。
五、
两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一些陆地板块不断飘移,逐渐被海洋分离,渐渐地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板块分离。科学家们把现在全球的岩石圈分成了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的。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发现,大西洋两侧的大陆轮廓,尤其是南北美洲和亚欧大陆的海岸线轮廓彼此吻合。于是,他提出了现在的七大洲是由一块大陆地分裂开来的假设。亿万年来,当地壳板块移动时,他们相互碰撞、挤压、地壳块有的下沉,有的开裂,有的滑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高山。
【解析】1912年,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认为,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南极等大陆原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这块古老的大陆裂开了,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上各大陆的分布。科学家们把现在全球的岩石圈分成了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六、
(1)C (2)A (3)B (4)A
【分析】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吸收热的本领强,浅色物体吸收热的本领弱。
(1)根据题干实验方案的变量可知,实验小组认为影响物体吸热多少的因素是纸袋的颜色、形状和大小,阳光照射的时间长短和光的强弱;
(2)根据实验方案①取黑色、粉红、白色、黄色的纸各一张,折成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纸袋可知,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纸袋的颜色;
(3)根据题干可知,假设“白色物体吸热的能力强”,预期的实验现象是十分钟后白色纸袋中的温度最高;
(4)根据题干可知,十分钟后黑色纸袋中的温度计温度最高,所以可知物体的吸热能力与颜色有关,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
七、
(1)B (2)C (3)A (4)金属杯盖可以阻隔空气的热对流,减慢温度下降的速度。
【解析】(1)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人们把善于传导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把不善于传导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泡沫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2)根据设计图制成的保温杯,装入同样多的冰块后,冰块最先融化的是设计图3,因为铝箔纸的导热性比泡沫塑料和棉花好。
(3)比较三个保温杯的保温效果时,杯中热水的水量和初始温度的控制方法是水温相同、水量相同,只改变包装材料的不同一个变量。
(4)盖上杯盖后,保温杯保温效果变好,这是因为杯盖能够阻止杯口的空气以对流的方式带走杯内水的热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