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第一次定时训练)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第一次定时训练)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鄄城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图是古珊瑚的化石照片。
古珊瑚化石指示其所在地层形成时的环境特征最可能是( )
A.寒冷的深海环境 B.温暖的陆地环境
C.寒冷的陆地环境 D.温暖的浅海环境
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2.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
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
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 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3.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喷出作用
下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分析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①冷却凝固作用 B.②重熔再生作用 C.③外力作用 D.④变质作用
5.关于图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作用形成了褶皱山脉 B.②作用形成了花岗岩
C.甲类岩石中可以找到化石 D.乙类岩石是变质岩
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
A.水平挤压 B.水平拉张 C.垂向挤压 D.垂向拉张
7.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
A.F1~F4疏导性能好 B.F1~F4延伸到地表
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 D.F1~F4断至含油层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区域整体的地质构造为( )
A.背斜构造 B.断裂构造 C.地垒构造 D.褶皱构造
9.若图中范围内有丰富的资源,则( )
A.Q地地下可能贮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B.在P地向下钻探可找到岩层④所含资源
C.若⑤为石灰岩,则Q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 D.P地地下水丰富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 )
A.甲处的物质来源于地壳
B.乙处构造由变质作用形成
C.丙处岩层含有大量化石
D.丁处的构造地貌为背斜谷
11.图中地质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褶皱—岩浆侵入—断裂—岩浆喷出
B.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岩浆喷出
C.岩浆侵入—褶皱—断裂—岩浆喷出
D.断裂—褶皱—岩浆喷出—岩浆侵入
如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
A.欧亚板块张裂 B.太平洋板块俯冲 C.太平洋板块张裂 D.美洲板块抬升
13.生长边界形成的宏观地形有( )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所示的地貌类型属于( )
A.三角洲平原 B.山麓沙丘
C.冲积扇平原 D.河流沿岸冲积平原
15.图示的地貌可能分布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江南丘陵
国家地理标志“太行屋脊”位于林州市石板岩镇西北部的大垴村,盘山公路似玉带环绕,弯弯相连(图左)。太原天龙山旅游公路,因其一段高架桥热爆网络,三层设计的回旋式高架桥耸立云端,行走在上,仿佛在玩“过山车”(图右)。完成下面小题。
16.影响图中两条公路走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都是( )
A.地形 B.河流 C.植被 D.气候
17.山区交通运输线首选公路,主要是因为( )
A.公路运输速度快灵活性强 B.公路建造难度小成本低
C.公路运输量大安全性高 D.公路运输单价低成本低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 C.T2 D.T3
19.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20.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西津渡位于长江镇江段南岸,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但如今其所在的位置已成为游人如织的商业街。图为长江镇江段及世业洲汊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西津渡渡口功能逐渐消失的自然原因是( )
A.位于凸岸,流水侵蚀后退 B.位于凹岸,泥沙淤积变浅
C.位于凸岸,泥沙淤积变浅 D.位于凹岸,流水侵蚀后退
22.为提高世业洲右汊河道通航能力,推测图中位置修建丁坝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航道水深 B.扩大沙洲面积
C.减轻凌汛危害 D.增加水体含沙量
23.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图中河谷( )
A.a阶段河流以下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宽而浅
B.b阶段河流向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变得弯曲
C.b阶段河流在凹岸堆积,在凸岸侵蚀,河谷拓宽
D.c阶段河谷继续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V”形
某地(下图)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
25.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二、综合题
26.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公元79年该地区发生的主要内力作用并说明理由。
(2)描述该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过程。
(3)推测18世纪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痕迹的原因。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左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右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
(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A D B A D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A C B A B A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B A A
26.(1)岩浆活动(或火山喷发);公元79年该石柱被3.6米厚的火山灰覆盖。
(2)公元79年至15世纪,地壳下沉;15世纪至18世纪,地壳抬升。
(3)据图可知,公元79年-15世纪,大理石柱6.3米处沉入海平面以下;3.6米-6.3米处被海洋生物蛀蚀(侵蚀);18世纪完全露出海平面可观到蛀蚀痕迹。
27.(1)海口河作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多次疏浚,导致滇池水位下降,柴河河口地区出露,三角洲面积扩大;柴河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到达河口地区泥沙增多,导致三角洲增大;下游开挖沟渠分散水流,沿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导致流速降低,水量减少,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泥沙淤积增多,导致三角洲增大。
(2)
B区域成陆时间早,聚落形成早;B区域开发早,水稻种植早,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生产生活条件优越;B区域海拔高受滇池水位变化影响小,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