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上·语文校七年上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得分评卷人二、阅读(45分)题号二三总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一11题。(15分)材料一:姓名得分陈太丘与友期行封得分评卷人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一、积累与运用(15分)》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级踏进初中的大门,同学们认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小深所在的七(1)班开展了主题为“校园·友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1一4题。(8分)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南国的校园,四时之景,真是【甲】。春日花团锦簇,百鸟啾啾:夏时草木葱龙,材料二:考技繁叶茂;秋天黄叶纷扬,冬则余晖斜照。校园四季景致,有时静谨安详,有时生意盎然,可谓陈太丘诣荀朗陵”,贪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②持杖后从。长文尚小,栽著乙】上学路上晨光森微,你与朋友结伴而行;运动场上【丙】车中。既至,荀使叔慈④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⑥。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大你与朋友的欢呼声响初云X00;校园小径云影排徊,你与朋友倾心交谈。在美丽的校园黑,使我们收获了知识和友史奏:“真人”东行。”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谊。美丽的校园,永远贮蓄着成长中的种种回忆。“吾家君壁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1)响彻云i6o()(2)贮蓄()(选自《世说新语》)密2.结合语境,依次填人【甲【乙】【丙】三处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注释】①荀朗陵:荀淑,曾任朗陵侯。②季方:陈太丘次子陈谌。③长文:陈元方子,陈太)(2分)封A.人声鼎沸美不胜收截然不同B.美不胜收截然不同人声鼎沸丘孙。④淑慈:和后文的“慈明”皆是荀淑的儿子。⑤六龙:指除了叔慈、慈明之外苟淑的C.截然不同人声鼎沸美不胜收D.美不胜收人声鼎沸截然不同六个儿子。⑥下食:准备食物。⑦真人:指有才德的人。线3.文段中的加点词“校园”“景致”都是词,“徘徊”“交谈”都是6.《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志怪)词。(2分)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2分)外4.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后将正确的句子书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不(1)太丘舍去((2)元方人门不顾()5.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词名句。(7分)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思乡怀人是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1)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考十田土两句,明生动地写出7日号9.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时分异乡人浓浓的乡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A.“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别人称自(2)”两句,通过“杨花”“子规”两种意象烘托出凄己的父亲。姓B.材料一中客人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对着陈元方抱怨陈太丘,这是客人“无礼”的表现。凉悲惋的氛围,寄寓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惋惜。名C.两文中两兄弟对客人的回答,充分体现了兄弟俩对父亲的感情之深。古人常先写景再抒情。王湾《次北固山下》中,“(3)D.材料一多用动作描写表现元方的品质,材料二用两人对话的形式表现了陈季方的品质。10同为陈太丘的孩子,材料一中的陈元方和材料二中的陈季方在人物形象上有何相同运用对偶来描写江岸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观景之处。(3分)象;曹操《观沧海》中,“(4)两句描写出荡考生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座位序号①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①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