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 并序》课件(共11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琵琶行 并序》课件(共11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114张PPT)
导入新课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把握《琵琶行》基本内容,了解并初步掌握描写音乐的手法,赏析技巧。
理解音乐描写的多层含义,领悟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层内涵。
了 感悟诗人的心路历程,通过乐与诗的对话,深层理解诗歌主旨。




重点
难点
素养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继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称“元白”,与刘禹锡称“刘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者介绍
772年:遇水而生叫居易--《礼记》:君子居易以俟命。《周易》:乐天知命故不忧
782年( 11岁):初识邻女叫湘灵——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787年(16岁)声名才子动京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
798年(27岁)移家洛阳别湘灵——《寄湘灵》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800年( 29岁)以第四名及第---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801年( 30岁)吏部科考相识23岁元稹
803年(32岁)以书判拔萃科登第与元稹同授秘书省校书郎
804年(33岁)迁家长安母拒与湘灵婚——《冬至夜怀湘灵》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806年(35岁)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试为歌之《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也六宫粉黛无颜色。
815年(44岁)被贬江州途中偶遇湘灵父女抱头痛哭
816年(45岁)任江州司马,作《琵琶行》
831年(60岁)元稹卒于武昌,作《梦微之》:君埋地下泥销骨 我寄人间雪满头
846年(75岁)卒于洛阳,葬于洛阳龙门香山
第一部分
01
02
03
04
05
06
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不久,家乡发生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仕官生活
白居易罢校书郎——盩庢县尉——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府户部参军——离职丁忧,归下邽——太子左赞善大夫
贬谪江州
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任职苏杭
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转上柱国——中书舍人——杭州刺史——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苏州刺史
晚年生活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
洛阳安逝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贬江州司马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有:《卖炭翁》
《秦中吟》
后期 (贬江州司马后)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
《琵琶行》
闲适诗:《钱塘湖春行》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号“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诗人,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少傅、白文公。人称“诗魔”或“诗王”,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他和好友元稹(世称“元白”)积极推行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简介
生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772-846)
白居易从小刻苦学习苦学使他的文学才华成熟较早。据传在长安时,曾携带所作诗文去谒见前辈诗人顾况。顾况望着诗卷上“居易”这个陌生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百物正贵,恐怕白居不易!”说着打开看,头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大为赞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亦不难。”在顾况的推奖下,年轻的诗人开始闻名,不久就名动京城。
居大不易: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小故事
生平经历
大历年间出生,自幼聪颖过人,五六岁学作诗,九岁懂音韵。“家贫多故”,少年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27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杭州刺史(“白堤”)、苏州刺史。晚年做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享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
中年官场受挫
晚年寄情山水
我本无心求富贵
岂知富贵逼人来
——白居易的惬意人生
白居易
(公元772年----公元846年)
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025/9/25
14
初任校书郞,俸钱万六千。
二任左拾遗,愧俸三十万。
三任京兆府,俸钱四五万。
四贬到江州,月俸六七万。
五做太子宾,俸钱八九万。
六任太少傅,月有百千钱。
七升忠州史,日有鲜荔枝。
八任尚书郞,青袍侍玉除。
白居易一生
出生书香家,父祖明经身。
自幼聪过人,六月识之无。
三岁学写字,五岁能作诗。
八岁通声韵,十六名长安。
二十勤学苦,白天练写赋。
晚上摹书法,休息即做诗。
口舌皆生疮,手肘磨出茧。
齿衰发又白,二九中进士。
2025/9/25
15
十七河南尹,知己小儿没。十八太子宾,富贵逼人来。十九太少傅,百千随月至。
二十刑尚致,俸占五十千。一生在做官,俸钱始终余。先卖十亩园,次卖五顷田。
兼卖所居宅,获缗二三千。财产售殆尽,乐天亦慈善。
白居易一生
九升中客郞,腰系绯鱼袋。十任中书舍,当值在皇宫。
十一杭州刺,禄俸颇有余。十二左庶子,洛阳买宅子。十三苏州刺,俸禄二千石。
十四秘书监,紫袍腰金荣。十五刑部郞,求分司东都。十六太子宾,洛阳再居住。
2025/9/25
16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
秘书省校书郞(正九品)
李白在翰林院工作的时候,每月工资还不到2000文。
白居易第一份工作的工资是16000文。
2025/9/25
17
京兆府户曹参军(从七品)
做校书郞时,工资每月“俸钱万六千”。
现在“俸钱四五万”,多了三倍。
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
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他囷。
喧喧车马来,贺客满我门。
粮食200石,一石约120斤,200石,大约24000斤。
贞元年间京师每斗米120文左右,
200石×12斗=2400斗×120文=288000文,即28.8万枚开元通宝钱。
2025/9/25
18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座中泣上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江州司马(从五品)
《琵琶行》

江州刺史崔能,亲自率众出城迎接。
——惺惺相惜的爱才之情
1.江州一把手的关照
2.江州司马是又闲又有钱。
刺史守土臣,不可远观游,群吏执事官,不敢自暇佚,惟司马绰绰,可以从空于山水诗酒间。

由是郡南楼、山北楼、水湓亭、百花亭、风篁、石岩、瀑布、东西二林寺、泉石、松雪,司马尽有之矣。
散员足庇身,薄俸可资家。
多有钱?
岁廪数百石,月俸六七万。
放现在合一个月两万人民币,还有足够的粮食发,实在是有钱。
贬?
唐制:外放官员薪水远远高于同级别的京官。
白居易比苏轼要幸运得多,苏轼被贬黄州时,不但薪水大幅度减少,而且不能按时发放;看来,宋朝皇帝不如唐朝皇帝大气。
2025/9/25
21
太子少傅(正二品)
我本无心求富贵,岂知富贵逼人来。
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
又问俸厚薄,百千随月至。
这时的薪水跟他做苏州刺史时一样,月薪十万。
2025/9/25
22
据考证,贞元年间京师每斗米120文左右,一斗约重12.5斤,一斤大米约须花费10枚开元钱。
白居易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每月收入10万枚开元钱,能买到大米1万斤,如果按照大米现在价钱4块钱计算的话,白居易月薪收入人民币4万元。
官运亨通,达到了白居易仕宦生涯的顶峰。
2025/9/25
23
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
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
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
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
读书、写诗、作画、抚琴
赏月、泛舟、观花
垂钓、采莲
下棋、喝茶、聊天
到各大景点旅行
白居易
退休生活
雅要有地位,也要钱
2025/9/25
24
白居易一生只是拿着高工资享乐了?
“学而优则仕”
洛阳“白园”一景点:“乐天堂”
“仕”则兼济天下
上联: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谕,志在兼济天下。
下联: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
公元846年8月14日,白居易在安详的睡梦中永远地长眠了,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吊白居易
唐宣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写作诗文的时间足足有六十年,如今也只能去冥界当诗仙了。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你一生兜兜转转居处不定,却以“居易”为名;崇信造化无为而以“乐天”为字。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孩童也能看懂《长恨歌》,胡人也能咏唱《琵琶曲》。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你的文章天下闻名,我禁不住思念你而愈加难过了。
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跟拥兵割据的藩镇首领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
当权朝贵便抓住这个把柄攻击他“越职言事”。又诬陷他不顾母亲看花坠井而死,竟然写了“新井”和“看花”的诗,有伤名教,最终朝廷将其贬为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是“蛮瘴之地”,加之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州刺史的副职,但实际上是一个闲散职务。
元和十一年,他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名篇《琵琶行》。
写作背景
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州刺史的副职,实际是闲散职务。
这次打击在白居易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体验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
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在浔阳江边送客时,遇到从京城流落此处善弹琵琶的倡女。诗人听其感伤身世,也引起自身的贬谪之感。
这四者都是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
从叙事手法上来看,“歌”和“行”多数篇幅比较长,且多为叙事,“吟”和“引”多数篇幅短且多为抒情。
从情感方面来看,“歌”像现代散文随笔一样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行”多重记事,而“吟”多慷慨激昂。
“歌”有纵情歌唱的意思,如《敕勒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行”是在歌唱中铺叙记事,通常是一种可以歌唱的叙事诗,如《短歌行》《兵车行》《琵琶行》;
“吟”“引”重在吟咏情性,多含悲愁慨叹之意,如《游子吟》《梦游天姥吟留别》《李凭箜篌引》
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曲、吟等源于乐府,是乐府曲名,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行文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其特点是婉转流动、纵横多姿。
“并序”,一般出现在诗文的题目或前言中,“并”有“连”“附”“并且”等含义。“并序”其内容为介绍与诗文密切相关的人、事、物等。
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又叫“歌行” ,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体诗中的一种体裁。
特点:
1.在声律、韵脚方面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2.篇幅可长可短,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只有18句,白居易的《长恨歌》有120句。
3.句式灵活,以七言为主,夹杂其他句子。
白居易在文学上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他一生诗作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新乐府运动”是唐代白居易等人倡导的诗歌领域的一次变革。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有三方面要求:第一是用新题,第二是写时事,第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
何谓新乐府?
是相对汉魏旧体乐府而言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
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古体诗。
新乐府基本特征
①用革新内容写时事。
②缘事而发、因事立题
③不一定入乐
④形式灵活,体现汉乐府精神。
三、文学主张——新乐府运动
1.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2.强调诗歌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新乐府运动
3.在诗歌创作上,要求内容与形式并重
白居易认为文学是反映自己「道」的工具。
诗歌理论
1.诗歌必须为现实服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理论核心:诗歌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相结合
2.阐述诗歌的特性,强调诗歌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3.形式与内容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
任务一:通读诗歌,整体感知
要求或思考:
1.诵读全诗,读准字音。
2.注意小序部分的重点字词,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3.自由诵读,试用七字形式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思考是什么将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的?
湓pén浦pǔ 铮zhēng 贾gǔ 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荻花dí 捻niǎn
霓ní裳cháng 迸bèng 裂帛bó 虾há蟆má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嘲zhāo 哳zhā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思考:2.注意小序部分的重点字词,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 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名作状,在夜里
歌女。
倡,古时歌舞艺人。
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即“能手”
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畅快
叫(手下人)摆酒。
酒:名作动,摆酒
译文:元和十年,我贬官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嫁给一个商人。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
小序
状后
省略、状后
判断
文本解读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 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漂泊沦落
古义:于是创作
今义:因此
名作动,作诗
指七言诗。
译文: 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官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六字,题名叫做《琵琶行》。
小序
贬官降职或流放。
淡泊宁静的样子
(京官)外调。
状后
被动
省略、被动
文本解读
品读序言,把握事件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诗人被贬,江边送客
偶遇琵琶女,听其演奏
得知身份,闻其经历
有所感叹,决定写诗
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你有何看法?
02
整体感知
“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
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整体感知
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01
时间:被贬第二年的秋天
地点:湓浦口
人物:作者、客人、琵琶女
事情:奏曲、自叙身世、作诗
写作动机:同病相怜伤迁谪
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小序的作用:小序简要地概括了全诗的内容,交代了写诗的时间、背景、缘由、动机,并确立了诗歌的主题:同情琵琶女,控诉社会现实,抒发内心苦闷、失意之情。
2、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文本赏析
明确:
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写作的原因。
③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思考: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七字形式概括每段的内容。
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3、歌女倾诉身世苦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活动:快速诵读全诗,结合注释梳理结构: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闻声)
聚焦“沦落”轨迹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听乐)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听语)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感怀)
全诗以“听”为线索,串联起琵琶女与诗人的生命故事。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共鸣)
总结主旨:
全诗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叙述琵琶女悲凉的身世,用自己的共鸣,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借此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
写作技巧总结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可感。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3巧用叠词,使音节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彩浓厚。
5结构严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运行。
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
译文:夜晚我到浔阳江边送别客人,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得发出飒飒声响。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
指音乐
(互文)指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上船,在客船中饮宴饯别。
文本解读
疏通诗意:
浔阳江头夜送客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互 文)
“惨”!(离愁、沦落)
琵琶女寂寞 诗人、客人离愁(惨将别)
——借代
原文:低眉信手续续弹。
分析:句中的“低眉”,就是“低头”的意思。“眉”是“头”的一部分,因此拿“眉”代指“头”。
这种以部分代整体的修辞方法就叫“借代”。当然,借代还有好多其他类型。
举酒欲饮无管弦。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修辞分析1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主人:白居易自指
管弦:音乐
我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登上船,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即互文见义
简单地说,就是把属于一个句子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
乐府诗《木兰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翻译: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翻译: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翻译:“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借代
互文
互文延伸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译文: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译文:对着窗子和镜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窗子和镜子在额头上贴好花黄。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毛泽东)
译文: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译文: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例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分析:诗句前一句结尾的词语是“别”,后一句开头的词语也是“别”,这种在前句之尾和后句之首采用相同词语的修辞方法,就叫“顶针”,也叫“顶真”,也称“珠联”“蝉联”。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诗经·氓》)
1.知识链接——顶针: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
环境描写:
①渲染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寂寥惆怅的氛围,
②为下文突然出现的转机做铺垫。
顶针
思考:本段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1.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出了琵琶声。
2.开头两句写江头送客,烘托了悲凉气氛——惨
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第一段
1.“枫叶荻花秋瑟瑟。”和“别时茫茫江浸月”写景。”醉不成欢惨将别“直接抒情。
2.内容:茫茫秋江边,暗淡的月光下,暗红的枫叶和惨淡的荻花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曳。
3.作用:为诗人谪守江州,月夜送别友人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叙写离别之情。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低声
迟疑
重新掌灯

译文:忽然听见江面传来阵阵琵琶声,我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出发。寻着声源轻声询问弹琵琶的是谁?琵琶停了许久将要回答,又有些迟疑。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重新掌灯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依然怀里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疏通诗意:
琵琶女出场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寻”“问”……这一系列的动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答:急切、欣喜。
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答: 矛盾、含羞。
谁解琵琶语
文中第二节直接描写乐声可以分为四部分,赏析描写琵琶声的技法。
赏析琵琶语,完成下面表格
阶段 相关诗句 手法及特点 生活状态
前奏曲
欢乐曲
沉思曲
悲愤曲
赏析琵琶语,完成下面表格
阶段 相关诗句 手法及特点 生活状态
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似诉平生不得志。 动作、心理描写 低沉抑郁 浔阳江边 风寒月冷 独守空船 孤单凄凉
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大珠小珠落玉盘。 比喻、摹声 欢乐明朗、清脆悦耳 青年时代 色艺超群 名噪京城 醉酒欢歌
沉思曲 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无声胜有声 比喻、通感 冰涩凝绝 幽愁幽咽 家庭变故 年长色衰 门庭冷落 嫁作商妇
悲愤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比喻 刚劲急促 高亢激越 丈夫薄情 独守空船 痛不欲生 悔恨交加
赏析探究
“江心聆听琵琶曲” ——谁解琵琶声?
曲为心声,乐如人生!从音乐变化中捕捉琵琶女的情绪波动。
调弦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清脆流畅
低沉幽咽
高亢激越
青春得意
悲伤抑郁
愤怒控诉
琵琶女演奏
疏通诗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序曲
情随声出
第一
乐曲
急切愉悦
幽愁暗恨
第二
乐曲
第三
乐曲
激越雄壮
曲终
曲终收拨
缓诉悲情
欢快明朗
沉吟冷涩
高亢激越
戛然而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声音低沉
连续
随手
低头
得意
深长的情思
译文:她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还没弹成曲调却先有了感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深长的情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如意。她低眉随手慢慢地连续弹奏,尽情地倾诉心底无限的伤心事。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调弦校音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拢捻抹挑”谈琵琶的四种指法
拟声词,形容声音的沉重舒长
开始
比喻乐声的重浊和清脆
鸟鸣婉转
流畅
形容乐声梗塞不畅
拟声词,形容声音的轻细急促
像冰下的泉水又冷又涩不能畅流
艰难,形容乐声滞塞难通
译文: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声音沉重抑扬如暴风骤雨,小弦细促轻幽、急切细碎,如人窃窃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掉落玉盘。一会儿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又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好像冰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溅射
急速冲出
内心深藏的忧愁和怨恨
突然
说话的声音
悄然
拨子,弹奏弦乐的用具
通“划”
四根弦同时发声
译文:像另有一种忧愁和怨恨暗暗滋生,此时声音暂歇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琵琶之音陡然高昂,像银瓶突然破裂,水浆迸射一样;像铁骑突然冲出,刀枪齐鸣一般。乐曲终了,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间部位划过四弦。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奏前准备
曲终
余音绕梁
正式演奏
演奏结束
思考:音乐能够传递出人的心声,人生如歌,那么,我们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的轨迹呢?
清脆圆润
沉浸在往昔回忆中的幸福与快乐
婉转低沉
置身于现实生活的窘迫与凄凉
激越雄壮
传达出女子愤怒的抗争与呐喊。
音乐旋律
嘈嘈切切
珠落玉盘
花下莺语
声暂歇
水浆迸 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冰泉冷涩
高亢激越
戛然而止
急切愉悦
幽愁暗恨
余音绕梁
春风得意少年时
年长色衰守空船
命运抗争诉悲愤
请同学们试着划出琵琶曲音乐旋律的曲线变化。
梦啼妆泪红阑干
欢快——悲伤——悲愤——凄凉
小组讨论:
琵琶女的乐曲声中,将自己漂泊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呼之欲出,而诗人用诗性的语言将音乐描写的出神入化,层次分明,在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之中,捕捉到了琵琶女情感与生活变化的轨迹,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音乐是抽象的,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琵琶女的音乐具有怎样的特点?白居易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形象化的?
1.动作
用饱含感情的动作引领听众去感受音乐。
“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调弦校音的准备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弾”是演奏时的情态,“轻拢慢捻抹复挑”“拢”“捻“抹”“挑”是弹奏过程中的指法,表面看,是展示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实际上一系列时缓时急、时强时弱的动作变化,正是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澜。曲终时“收拨” “画”,干净利落,整个音乐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
描摹音乐的方法
2.
3.
4.通感
琵琶声时而像黄莺的歌声在花下婉转流动,时而像泉水在冰层下艰难流动。(听觉调动视觉)
时而像水流遇冷渐渐失去流动性开始凝结“滑”和“冷涩”是触觉。(听觉调动触觉)
声音开始中断,让人心里生出愁思、幽怨和暗恨。(听觉调动感觉)
又突然像是银瓶撞破,水浆溅洒;像是军队厮杀,刀枪齐鸣。(以声类声中也会唤起以声类形,即听觉调动视觉)
描摹音乐的方法
修辞分析——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例:听觉调动视觉:琵琶声时而像黄莺的歌声在花下婉转流动,时而像泉在冰层下艰难流动。
听觉调动触觉:时而像水流遇冷渐渐失去流动性开始凝结“滑”和“冷涩”是触觉。
听觉调动感觉:声音开始中断,让人心里生出愁思、幽怨和暗恨。
又突然像是银瓶撞破,水浆溅洒;像是军队厮杀,刀枪齐鸣。(以声类声中也会唤起以声类形,即听觉调动视觉)注:不是所有的视听结合都叫通感。
具体指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比喻
(以喻摹声)
通感
(以形写声)
叠词
侧面烘托
正面描写
赏析探究
运用拟声叠词、比喻、通感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了形象可以感知的实体
手法 诗句 声音特点
拟声叠词 大弦嘈嘈、小弦切切 粗重急促
比喻 (以声喻声) 如急雨、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
清脆圆润
通感 (以形喻声) 间关莺语花底滑 悠扬婉转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 高亢激昂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
“江心聆听琵琶曲” ——谁解琵琶声?
①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生动形象。
②叠词直接摹拟声音,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③侧面描写,乐声已停,然而人们还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通过听众沉醉和环境的寂静来衬托乐曲的魅力。
总结: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音乐的?
描摹音乐的方法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①正面描写: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②侧面描写: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更好地突出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和琵琶曲感人的艺术。
艺术特色:描摹音乐的方法
3、叠词和联绵词叠词:
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4、顶真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探究】阅读诗歌第3段“歌女自诉身世苦”,说说琵琶女又有怎样的遭遇?
年纪幼小,技艺高超
长辈赞服,同辈嫉妒
色艺双绝,红极一时
放纵奢华,乐而忘返
年长色衰,漂沦憔悴
今昔对比,孤苦凄凉
回首往事,悲恸不已
对 比
京城名倡
商妇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
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省略
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
显出端庄的脸色
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
佩服
成妆,画好妆

被动
争给,争送
轻美的丝织品
节拍
再、又
美好的时光
平常、随随便便
译文: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她本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十三岁就已学会弹奏琵琶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乐团的第一部里。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城的富贵子弟争着给我赏赐,每当一曲弹罢,不知要给多少彩绸。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第三段:歌女倾诉身世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
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
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译文: 教坊的兄弟参军去了,当家的阿姨也死了,暮去朝来我也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自己的年岁大了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只重营利,对离别看得很轻淡,上个月他到浮梁买茶办货去了。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船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常梦到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古义:教坊中管歌女的头目
今义:称呼跟母亲同辈份、年纪差不多的妇女
时间流逝
古:容颜;今:色彩
旧,衰老
古:年龄大
今:排行第一的人
走了以后
形作动,看重,轻视
第三段:歌女倾诉身世苦
以景传情
绕船月明江水寒
月光下的江水更显寒冷,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苦,“寒”既是环境的冷,更是内心的凉。
诗中景物描写“以江月为文澜”,与人物情感相衬相生,景为情染,情借景显,共同营造出“苍凉凄清”的意境,强化了“沦落”之感。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年轻貌美
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
门可罗雀
年年欢笑
独守空船
过 去
今 天
对比
诗的第三段琵琶女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讲述自己
身世的?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赏析探究
完成表格,概述琵琶女的人生遭遇,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的?
琵琶女
时间 当年 如今
身份 京城名娼 商人怨妇
容貌 艳压群芳 年老色衰
亲朋 门庭若市 门前冷落
心情 春风得意 孤苦寂寞
处境 盛极一时 漂沦憔悴
本段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描写琵琶女身世的效果
琵琶女人生遭遇与乐曲的暗合:
年轻时春风得意的愉悦
——琵琶声的清脆圆润;
年老色衰时孤独寂寞冷的抑郁
——琵琶声的婉转低沉;
回忆往昔时落差巨大的愤激
——琵琶声的激越雄壮。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探究】阅读诗歌第4段“白居易自叹谪居江州苦”,说说白居易有怎样的遭遇?
天涯沦落,引为知己
谪居卧病,雪上加霜
地处偏僻,烦恼苦闷
猿鸟哀鸣,更增悲凉
良辰美景,孤独空虚
难逢知己,赋诗表意
妙乐难求,知音难觅
被贬放逐
孤独失意

才高位显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更加
名作状,在早晨和晚上
离开
沉沦流落
在这里
各地
译文: 我听了琵琶声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加叹息。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便一直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古义:叹息声 今义:低声交谈,也指自语或虫鸣

形容杜鹃啼声悲切
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还是
声音嘈杂刺耳
独自饮酒
听不下去
写作
译文: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忽然,一下子
介词,替
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
赏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品味“沦落”情感
通过环境描写,烘托被贬后的孤寂与凄凉,是对政治理想落空的感慨。
以乐景衬哀情,写出无人理解的孤独,是生命价值难以实现的苦闷。
“杜鹃啼血猿哀鸣”这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
用典,借猿鸣和杜鹃啼叫表达悲伤的心情。
修辞分析2
任务三:解读青衫泪
思考:
1.诗人白居易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有怎样相似的人生遭遇?请试着比较。
2“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白居易的“泪”只为琵琶女而洒吗?)
——从此生活急转直下
当年:京城名倡
艺冠京城
年轻貌美
门庭若市
年年欢笑
如今:九江商妇
年长色衰
委身贾人
门前冷落
独守空船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对比
第3段:歌女倾诉身世苦(琵琶女)
思考:琵琶女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第4段:同病相怜伤迁谪(白居易)
思考:结合背景说说诗人生活的变化?
———主旨句
被贬前:京官
诗酒流连 丝竹不绝
高朋满座 其乐融融
如今:谪官
江城僻远 环境凄凉
鲜少娱乐 独处寂寞
人生转折点—“越职言事”,获罪被贬
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试完成下面的表格。
相同之处 具体内容
都来自京都 琵琶女 本是京城女
白居易 ①
皆有出色才华 琵琶女 ②
白居易 才华横溢的诗人
如今都落魄失意 琵琶女 ③
白居易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给商人
相似点 琵琶女 白居易
思考:1.诗人白居易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有怎样相似的人生遭遇?请试着比较。
自言本是京城女 我从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梦啼妆泪红阑干 座中泣下谁最多
来历相同
才华相同
遭遇相似
情感相通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天涯沦落的的情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
京倡
商妇
白居易
京官
谪官
琵琶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退,退回
更加急促
形容琴音悲切
被动
把琴弦拧紧
掩面哭泣
动作名,眼泪
形作动,浸湿
译文: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退回(原处)坐下再转紧琴弦,曲调更加急促。乐声凄凄切切不下不像刚才那首的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的衣衫已被泪水浸湿。
古义:以前 今义:朝着前方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重闻琵琶青衫湿(明写+略写)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直接描写
音乐的悲凄
侧面烘托
音乐的感人
这一段作者是如何描写音乐声的?
江州司马为何“泣最多”?
琵琶女 昔日
今日
诗人 昔日
今日
青春年少,色艺双全,人妒人捧,欢笑度日。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飘零憔悴。
聪慧绝伦,文辞富艳,君子称赞,官运亨通。
谪居卧病,无乐可赏,无人相知,凄凉落魄。
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女
伤己
赏析探究
“重闻琵琶青衫湿” ——谁解青衫泪?
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景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赏析探究
如何理解诗人形象?
诗人有兼济天下之志而不为重用,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
又因“越职言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地偏僻潮湿,又无丝竹之乐,离京前后落差使诗人满腔怨愤无处倾诉,又即将与好友离别,此刻的诗人是一个失意伤怀、孤独寂寞的形象。
却又恰逢知音,同病相怜,诗人听出了琵琶声暗含的无限哀愁,更添失意悲凉愁绪。
故事情节 明线(实)
感情波澜 暗线 (虚)
月夜弹琵琶
凄凉话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
却坐促弦急
满座皆掩泣
月夜听琵琶
闻声作叹息
相逢何必曾相识
翻作琵琶行
歌女的身世
诗人的感受
两线交汇
全诗脉络
板书设计
诗歌意象的解读
1.明月。 诗中共有三次借月抒情的地方
第一次,“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 见江心秋月白”。
第三次,“去来江口 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简述各自的作用
活动: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分析其意象与氛围:
枫叶荻花秋瑟瑟
以景传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枫叶”“荻花”“秋”等意象,营造萧瑟凄清的氛围,奠定全诗悲凉的基调,暗示离别的伤感与生命的寒意。
写离别时的迷茫,月光与江水交融,分不清界限,如同诗人与琵琶女此时混沌的心境。
任务三:鉴赏风物情
思考:本诗除了音乐描写十分精彩外,前后还贯穿了几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请找出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
环境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
渲染了凄凉愁惨的氛围,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
环境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①环境上:渲染气氛,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渲染悲凉的气氛,
②人物上:烘托人物心情,景中含情,烘托诗人心中的离愁别绪。
①点明当时环境的寂静,以无声衬有声 。
②人物上:烘托人物形象,以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写出了音乐效果,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技艺高超。
环境描写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环境4: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①环境上:渲染了孤寂悲凉的气氛,描绘琵琶女独守空船时悲凉的环境。
②人物上:烘托人物心情,烘托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内心世界。
环境5: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①环境上:渲染气氛。描写诗人恶劣荒凉的谪居环境,渲染悲凉的气氛。
②人物上:烘托人物心情。被贬后的孤寂悲凉、苦闷无奈。
环境6: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以乐景衬哀情:以美丽的事物反衬谪居的愁苦之思。
琵琶女三次演奏琵琶曲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琵琶
“醉不成欢惨将别”(烘托)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详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
(点明主旨)
第三次(明写略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正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
从全文看来,既然是琵琶女弹琴,诗人闻琴,在每一次“弹”和“闻”中,琵琶女所弹之曲有何特点,诗人闻曲之后又是作何反应?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填写下列表格。(提示:回到文本中,尽可能用原文)
谁解琵琶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从全文看来,既然是琵琶女弹琴,诗人闻琴,在每一次“弹”和“闻”中,琵琶女所弹之曲有何特点,诗人闻曲之后又是作何反应?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填写下列表格。(提示:回到文本中,尽可能用原文)
谁解琵琶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弹 伤愁哀怨 曲折波澜 “弦转急”更凄切
闻 “忘归” “同” “青衫湿”
明确:全文共有三次“弹”三次“闻”,
第一次是作者在浔阳江头送客时“忽闻水上琵琶声”,明写弹曲,暗写闻曲。
第二次是诗人移船邀见,琵琶女半遮半掩、犹豫不决抱琴出场后,调弦校音,跌宕起伏弹奏一曲,在第二段中进行了 详细的描写,随后的第三段琵琶女自诉身世;第四段诗人闻曲倾听诉说。
第三次集中在最后一段,琵琶女再次调弦弹奏,诗人闻后泪湿满衫,寥寥几笔把弹闻情境再现,属于略写
谁解琵琶语
分析 三闻琵琶青衫湿(明写、略写)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略写
侧面烘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试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B
①“劝诚”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诚做了铺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