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树春 胥晓婷 杨国强 徐兴堂
教学目标
学习本篇新闻的写作特点,进一步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
了解文中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理解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融合的写作技巧。
品味本篇新闻意味深长的语言,感受冷静克制的语言中传递出的国家尊严和民族自豪感。
香港问题的由来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九龙、新界沦为英国殖民地,签订的“专条”中明确“以九十九年为期限”;
1982年,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经过两年22轮谈判,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根据声明,香港主权在7月1日0时0分回归中国。
必备知识——“新闻”
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信)、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
狭义而言,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让别人了解。
概念
①真实性: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②简明性: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③及时性:内容新鲜、有时效性。
基本特征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故(Why) 如何(How)
六要素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标题——全文的“眼睛”,很简练准确地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又有引标、主标、副标之分,包括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一般分三种,引题+正题、正题+副题、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二句);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起补充作用;
结语——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语言精练,紧扣主题或揭示事实的本质。
结构
(注:前三者是主要部分,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引题
正题
副题
引题宜虚不宜实
正题宜实不宜虚
副题是对主题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整体感知
按照新闻的基本构成,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1) 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主体:(2-10)具体叙述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背景:港督府变迁(4)、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港岛(7)、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8)
结语:(11)概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整体感知
按照新闻的基本构成,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港督降旗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添马舰东面的告别仪式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降旗
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
《别了,“不列颠尼亚”》
了解作者
据统计,全球共有数百家新闻机构的8000多名记者对香港回归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同一题材同一时刻,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材料,是写出新闻精品的关键,由新华社4位记者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新堂采写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获得了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这是国内年度新闻作品的最高荣誉。
题目解读
1985 年 8 月,英国王室成员在不列颠尼亚号船上合影。
1997 年 12 月 11 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右)在不列颠尼亚号退役仪式上偷偷擦拭眼角泪水。
对比其他新闻报道,本文标题有何独特之处?
解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尼亚号,1953年4月16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主持下水礼,1954年1月11日首航。是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是英国最有名的游轮,也是唯一一艘以“不列颠尼亚”命名的皇家游艇。
研读1 结合全文,赏析新闻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妙处。
(1)标题采用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2)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 曾经不断扩张,威慑世界 。
(3)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意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雪耻,标题寓虚于实,匠心独运,激发了自豪感。
文本研读
研读2《别了,“不列颠尼亚”》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请大家根据文中地点的转换归纳,完成表格。
场景 段落 地点 时间 现实场景
(新闻事件)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场景 段落 地点 时间 现实场景
(新闻事件)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2-4
港督府
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至40分
末任港督
降下港督旗帜
5-7
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至7点45分
添马舰
广场上
举行告别式
降英国国旗
8-9
7月1日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
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10
7月1日
零点40分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不列颠尼亚号
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标志着港督永远成为了历史。
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150多年的管治即将告终,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二次降旗
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易帜。
第三次降旗
研读3文中写到三次降旗,请找到并分析每一次的意味
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三次降旗、一次升旗
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研读4把现实场景的时间写得特别准确,且衔接非常紧密,找到相关语句并思考
①增强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可信度。
②体现了盼望回归的激动和急切心情。
③体现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的来之不易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明:英方告别
赞 中国实力
贺 香港回归
暗:中国国力
研读5从英国告别香港的视角报道香港回归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以英方的“无奈撤离”,侧面烘托中方“主权收回”的强硬与底气——从“被迫割让”到“强势收回”。
新闻事实 历史背景材料
场景一(2-4)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5-7)举行告别式降英国国旗
场景三(8-9)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场景四(10)“不列颠尼亚”离港
第4段: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发展。
第7段:156年前,一个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
第8段: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第11段: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治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研读6:作者记述香港回归事实的同时穿插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请找出,并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在今昔的沧桑巨变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英对香港156年的统治的结束。
3
历史与现实像一个个特写镜头,历史和现实镜头交错出现,画面感、丰富度、厚重感更强,既保持了事件的完整性,又形成今昔对比,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从而产生历史厚重感。
2
补充新闻事实。
1
拓展:闪回叙述法
是叙述技巧之一。在叙述主线上不断岔开又不断闪倒到主线上来。岔开常常采用回忆、联想、幻觉等方式进行。闪回常常采用蒙太奇手法,岔开与闪回之间并没有任何连接标志,在视觉上常用空行显示出来。这种叙述法已不是局部性的叙述技巧,而牵涉到文章的全局性结构。
1997年7月1日0时,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扬眉吐气的时刻到来了!
——《人民日报》
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专为中英政权交接仪式新建的大会堂里,英国的米字旗和港英旗于6月30日午夜24时最后时刻落下之后,中国的五星红旗和特区旗升起到杆顶飘扬,压在中国肩头156年的奇耻大辱,此刻,在整个世界的注目之下得以洗雪,香港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香港《大公报》
研读7文中没有出现“喜悦”“骄傲”的字眼,却依旧能让人心潮澎湃,这种情感是如何委婉表达的?请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词或者语句。(提示: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特殊含义词等)
文本研读
文中提到了几处“雨”,请找出并分析作用。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第2段)
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庭院
作用:
描写当时的天气状况,用“蒙蒙细雨”渲染英国告别仪式压抑、灰暗的气氛。
文本研读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第6段)
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的赠言
作用:
“雨越下越大”照应前文的“蒙蒙细雨”, 同告别仪式的进程紧密结合起来。既实写天气状况,又烘托了气氛,颇具现场感。
文本研读——品味语言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第3段)
“面色凝重”“注视”,细节描写把英国对香港管制的末日之感刻画得淋漓极致。
“日落余音”是英国在降旗仪式上演奏的一首乐曲。这里“日落余音”的乐曲名一语双关,既指降旗仪式上的号角声,也暗指“日不落帝国”的衰落。
这里特别交代“日落余音”的号角声有何含意?
文本研读——品味语言
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第7段)
一升一降,形成对比,曾经升旗的人,耀武扬威,历史大写特写;如今降旗之人,名字无足轻重,只因黯然神伤离开,暗示了英国的衰败。
英国国旗“在这里”降下,见证百年变迁,见证中国从软弱变为强大,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文本研读——品味语言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第11段)
精确的历史时间,使内容更真实,新闻事实更客观。
形成对比,从海上耀武扬威而来,从海上黯然神伤而去,一"来"一"去",历史变迁,意味无穷,暗含对殖民者的讽刺,对恢复香港主权的自豪。
文本研读——品味语言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第5段)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管治的象征;“巨幅紫荆花图案”是特区政府的象征;英国曾因殖民各地而自称“日不落帝国”,此时,“日落”和“告别仪式”连在一起,不仅指殖民统治的结束,还暗示了英国的衰落。背景。
“背景”一语双关, 明指背后的景物,暗指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暗示了中国的强大,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句话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分析。
归纳总结
写作特色
这篇新闻在众多新闻稿中独胜一筹,曾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获奖的原因有哪些?
选材角度新颖,选取英方撤离的独特视角,不落俗套。标题一语双关,独具匠心。
挑选富有象征意义的关键场景。
新闻现场与历史交织的纵深感。
客观陈述中隐含着丰富的情感。
手法(双关、借代、对比,细节描写)丰富,国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