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1. 根据参考资料,了解老子及其思想(圈记重点)。
2. 根据课下注释, 翻译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
3.前两章分别写了什么?(概括主要内容)
4.第十一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5.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1. 组内讨论,互相解决小组翻译难点
2.概括前两章节的主要内容
3.第十一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4.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1. 前两章节的主要内容
2.第十一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3.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学识渊博,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

老子思想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道)。
主张无为而治。
在政治上
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权术上
在修身上
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历史观上,《老子》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道本思想
辩证思想
美学思想
老子--传奇的思想
导3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之后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一共81章。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道德经》

重点字词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轮的中心部位
揉和黏土
门窗
“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 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 无”。所以“ 有”( 车子、器皿、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条
泥土
门窗

车子
器皿
屋室
举例论证
2.第十一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不要忽视“无”的作用。
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
1.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3. 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
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重点字词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尖的人
行走不稳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我夸耀
自我夸耀
同“形”
为,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jīn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见:“现”,显露。
明:形→动,显明。
是:以为是。彰:形→动,彰显。
伐、矜:夸耀。
功:名→动,建立功勋。
赘,多余的。
物:人们,众人。
或:常常。 恶:厌恶。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第二十四章

生活现象:企者、跨者
四种行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反面
排比举例
有道者不处
正面
结论
4.第二十四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写了什么内容?
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反面列举并剖析了这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阐述了“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余食赘行
比喻论证指出后果

5.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启示:顺道而行,谦下守成,耐心积淀,不可急躁冒进
企者——踮起脚,想要高出于人,这样立不久。
跨者——迈大步行走,想走得快,结果反而走不稳,走不远。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追逐显相,看重我“有”。
这些行为都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是轻浮、急躁的表现。
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


笔记整理
提问检查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二课时)
辐条
泥土
门窗

车子
器皿
屋室
举例论证
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不要忽视“无”的作用。
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
回顾前两章的主要内容和辩证思想


生活现象:企者、跨者
四种行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反面
排比举例
有道者不处
正面
结论
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反面列举并剖析了这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阐述了“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余食赘行
比喻论证指出后果

回顾前两章的主要内容和辩证思想
1. 根据课下注释, 翻译第三十三章、第六十四章。
2.概括第三十三章,回答下面问题
(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2)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3.概括第六十四章,回答下面问题
(1)如何理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如何理解圣人的追求?

1. 组内讨论,互相解决小组翻译难点
2.概括第三十三章,回答下面问题
(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2)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3.概括第六十四章,回答下面问题
(1)如何理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如何理解圣人的追求?

1.概括第三十三章,回答下面问题
(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2)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2.概括第六十四章,回答下面问题
(1)如何理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如何理解圣人的追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 qiǎng 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
知:了解。 智:智慧,聪明
明:明达(明通,通达事理)
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强,刚强。
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
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
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
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强,竭力,勉力
所:处所,地方

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2.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①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
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
②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努力奋进,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体虽然消失,但他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不能简单理解为发愤图强,才算有志气;不能把“死而不亡者寿”简单比附为“有的人死了,但还活在人民心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探究:这一章的四个分句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
①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
②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①。
其:代词,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安:安稳,稳定 持:持守
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显露迹象 谋:谋划,出主意解决
脆:脆弱 泮:同“判”,分离
微:细微,细小 散:散失
①状语后置,“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于,在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在没有陷入祸乱的时候就治理混乱。

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léi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
于毫末:状语后置,“于毫末生”。于,从
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
累 léi 土:一筐土。累
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筐土开始构筑的;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第六十四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为,妄为 执:把持 失:失去
是以:因此 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 败:使……失败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从事:做事
于:在; 而:表修饰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 如:像,如同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所以,圣人顺其自然,故而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故而不失去。
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使事情失败了。(如果)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对待收尾,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

第六十四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
所过:所+动词→所犯的过错
辅:辅助
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来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为(妄加干预)。

过分干预会导致有规律的内部系统紊乱,执着于此导致彻头彻尾失去它。
慎终如始是让事物从一开始保持安的状态,之后一直保持安的状态至结束,预防大于干预。一贯保持谨慎,民众就是在最后关头不够谨慎把持不住才失败。
如何理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生于乱世的老子的思考)区分物→欲望→争夺(竞、盗、欺、伪)→天下大乱
欲不欲,学不学,不是说以不欲为欲,以不学为学。而是说圣人所欲、所学与常人的所欲、所学相反。
欲不欲:圣人不追求人人争夺追求的欲望(竞、盗、欺)
学不学:圣人学习天道而不是为了争夺而学习(伪学)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创造条件让万物按照规律运行
如何理解圣人的追求?

《老子》四章选文,表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涉及修身养性、治国理政。
1.论道:辩证分析“有”“无”的关系;
2.修身:告诫我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
3.修身:提醒我们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重在修身;
4.治国: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理,要做小事、细事、易事,要慎终如始。


笔记整理
提问检查
(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
(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
(5)《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6)《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7)《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子》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 , 。
(9)《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