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大学之道《礼记》单元学习主题传统文化 · 先秦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论道,推行各自的思想主张。儒家讲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家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道家讲究出世,在老子和庄子的作品中,虽然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但是剥开表象,隐藏其中的是他们对生命莫大的挚爱。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他们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这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大学》有关知识,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文本,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儒家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价值的指导意义。“大学”的意思⑴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⑵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导3积累文学常识——《礼记》《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和《周礼》《仪礼》并称“三礼”。《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49篇,书中内容主要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礼记》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导3戴圣,字次君。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经学大师后苍 学《礼》,成就卓著,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积累文学常识——戴圣导3《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宋代程颢hào、程颐yí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积累文学常识——大学导3按照字字落实、文从句顺的原则,疏通课文大意。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八目具体内容是什么?条目是什么关系?“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如何辩证看待这篇文中提到的观点呢?(拓)(15)思议小组之间再读课文,整合思路(6)展小组代表汇报成果。(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即光明正大的品德。评9亲民亲民”取“亲近爱抚民众”之意。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止知道目标所在,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译: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使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齐使……整齐有序。诚使……真诚。意:心意。正使……端正。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庶人普通百姓。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译: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2、理解“三纲”请同学们思考:1.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三纲 内涵 关系明明德亲民 止于 至善 发扬自己美好的品德,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和百姓,以百姓的好恶为好恶,爱护民众,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无限的完善。①递进关系:由己及人,由个体到整体,由“小我”到“大我”。②缺一不可:“至善”发展的最终归宿和最终目标。梳理“三纲”关系评9对内立德对外爱人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明明德完善自我,改进自我内圣亲近爱护民众亲民外王止于至善最终追求梳理“三纲”关系评9止定静安虑得七个步骤心不妄动性情安和思虑精详处事合宜达到“至善”境界志向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怎样实现“三纲”?评9“目”条目、步骤。请同学们思考:1.“八目”是什么意思?2.“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3、理解“八目”评9八目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修身过程中,做到诚实、不自欺使自己的心思端正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安抚天下黎民百姓知理修己安人修己内外安人修身立德致用亲民独善其身兼善天下如何理解“八目”之间的关系?评9八目三纲具体步骤指导思想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内修外治★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4、“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格物”:“八目”的起点和基石评95.如何辩证看待“三纲八目”呢?积极性: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提升个人素养和品质的过程。有助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品德修养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激励人们为社会和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提倡知行合一,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检验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强调道德修养重视诚信、仁爱等道德品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个人修养和价值。倡导通过自我反省不断提高自身,实现自我完善,增强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评9局限性学习目的的褊狭biǎn xiá性:将学问局限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忽视对自然规律和科学技术的探究。学习方法的局限性:主要采用内求的学习方法,缺乏多样化的外求方法,如实验、实地调查等。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历史上仅适用于精英士人阶层,对普通群众不适用还会削弱群众的反抗性,且在现代社会局限性更加明显。逻辑关联的不严谨性:八条目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强加之嫌,如“诚意”未必能带来“正心”,“身修”不一定能实现“家齐”。评9检笔记整理提问检查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答案】B【解析】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B项,均为介词,在。故选B。检3一、选择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答案】D【解析】D项,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可见,“虑”,意思是“思虑周详”。故选D。一、选择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正其心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自贼者也 D.先诚其意【答案】D【解析】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故选D。二、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而后知至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大学之道致知在格物国治而后天下平时至今日,三纲八目仍具有现实意义,如果让你从中选取一条作为自勉之语,你会选取哪一条?请说明理由,不少于150字。要求1.结构:自勉语、理由、结论。2.至少用上一种论证方法。微写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