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第二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先秦诸子,百家散文4.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礼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5.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庄子》6. *兼爱/《墨子》儒家君子 入世推仁道家隐者 出世超脱墨家侠士 兼爱众生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的良方。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上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诸子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先秦诸子散文导3部编教材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翻译,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思考与评价。○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论语》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蕴含的思想魅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义、礼”等,认识《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目标导3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省曲qū阜fù市)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晚年修订六经(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知人论世导3创作背景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导3解题《论语》十二章《论语》:编纂(编辑)的言论。“章”指诗文、歌曲的段落。《论语》十二章,即从《学而》《八佾》《里仁》《雍也》《泰伯》《子罕》《颜渊》《卫灵公》《阳货》九篇中选了十二章。导3预习检测——正音如乐( )何八佾( )自省( )文质彬彬( )譬( )如未成一篑( )子罕( )迩( )之事父x ngyuèbīnpìkuìyìhǎněr导3请借助注释,解释重点词语并疏通句意,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学生讲解)(15)思议小组之间再读课文,整合思路。(6)展小组代表汇报成果。(9)文本研读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敏:勤勉。而①:表并列。就:到,接近,靠近。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②:表顺承。正:使动,使......正,匡正。焉:代词,自己。一说:语气词。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评9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评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仁爱,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不讲仁爱,怎样对待音乐呢?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对待…呢?”“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文化常识:“佾yì”指古时乐舞的行列。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按照周礼,天子乐舞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评9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①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②闻道:知道、得知真理。评9三岁丧父家境没落青少年努力学习,办学收徒中年适齐,重用被阻天命入仕 ,官至大司寇后被弃用,周游列国,历经艰辛晚年归鲁,著书教育孔子的一生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译文: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喻:知晓,明白。评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译文:孔子说:“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缺点)。”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齐:形作动,看齐。内:名作状,在心里。自省:宾语前置,反省自己。评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评9质胜文则野2022年8月17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公示2022年会员发展名单,去年引发极大争议的贾浅浅名列其中,再次引发舆论发酵。《雪天》我们一起去尿尿,你,尿了一条线,我,尿了一个坑!评文胜质则史高考作文:文风不正事例就是“君不见”“君可见”写古代就是“回溯历史”“向历史深处漫溯”回到现实就是“揆诸当下”联系个人就是“观照自我” “于个人而言”“于国而言”“于世界而言”,“忆往昔……看今朝……思未来……”滥用大词,强行拔高风泱泱,潮滂滂,红日升,光万丈。夤夜青灯,朝暾夕月,人生百年路漫漫,上下求索少年郎。鹏北海,凤朝阳,蛟试翼,鲲腾翔。我辈少年郎,晔晔如扶桑,征途漫漫存浩气,凌云壮志当自强。评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停止(追求仁),这路途不也很遥远吗?”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意志坚强。而:表并列。以为:把…作为。已:停止。评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继续做下去,是我自己要坚持的。”为:堆积。篑:盛土的竹筐。平:形作动,填平。覆:倾倒。往:前进,引申为坚持。评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知:同“智”。评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克己复礼(成语):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克:约束。复:归复。为:是,表判断。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由:依靠。目:条目,细则。礼:名作动,合乎礼。不敏:谦辞,愚钝。 敏,聪慧。事:实践,从事。评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愿意实践这些话。评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子贡:端木赐。儒商鼻祖。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一言:一个字。行:实践,奉行。其:大概,表推测。恕:体谅,推己及人,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评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为什么不。夫:那。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迩:近。事:侍奉。译文: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评9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第一章 安贫乐道,向有道之人学习君子之德修身养性第二章 礼乐是仁的基础 第三章 君子应有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可以为真理牺牲 第四章 君子重义轻利 第五章 君子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第六章 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相配才是完美 第七章 君子以“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第八章 君子当持之以恒,发挥自我能动性 第九章 君子的完美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 第十一章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十二章 《诗》的作业 评9成语汇总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评91.古今异义词 笔记记录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①平地 譬如平地 古义:_________今义:平坦的土地②一日 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_____今义:一天③小子 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①男孩子;②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填平洼地一旦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检32.多义实词词语 例句 意义(1)施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后汉书·张衡传》) ④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 (2)敏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施加施行设置,安放用勤勉聪明,机智(3)事 ①迩之事父 ②请事斯语矣 侍奉实践,从事3.重点虚词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1)已 ①死而后已 ②可谓好学也已 (2)而 ①人而不仁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任重而道远 (3)其 ①其“恕”乎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停止同“矣”,表陈述语气表假设,如果表顺承,就表并列,而且表委婉推测语气,大概人称代词,他语文文老师在批阅作文时,面对学生毫无修饰或者过于浮夸的语言,引用了《论语》中的两句“ , ”作为批语,引导学生写作要“文质彬彬”。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明自己对物质生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活的态度是“ , ”,从而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治事、学习和精神修养中去。在《〈论语〉十二章》中,“ , ”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朝闻道 夕死可矣检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向他人学习以提升自己。在《论语·学而》篇中,他告诫君子要“ ”;在《论语·里仁》篇中,他倡导人们要“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 ,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有道而正焉见贤思齐焉敏于事而慎于言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检部编教材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第二课时○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翻译,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思考与评价。○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论语》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蕴含的思想魅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义、礼”等,认识《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目标背景资料导入《论语·八佾篇》中记载的春秋时期季氏僭用天子礼乐的事件。周礼规定,天子可使用八佾(八行八列共64人)的乐舞,诸侯六佾(36人),卿大夫四佾(16人),士二佾(4人)季孙氏身为鲁国大夫,本应使用四佾,却在其家庙庭院中使用八佾舞队,严重违反礼制实为僭越。孔子对此痛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导31、思考“仁”与“礼、乐”的关系。2、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是什么?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学什么,为什么呢?3、如何理解“质”与“文”的意思及“文”与“质”的关系?4、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试着自行解释此句内涵。5、请结合全文十二章谈谈成为君子的条件是什么?6、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思议小组之间再读,整合思路。6展小组代表汇报成果。91、思考: “仁”和“礼”“乐”的关系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情感,陶冶心性,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乐制度呢?所以“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评9“礼”“乐”有何作用?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抒情感,促和谐分等级,讲秩序礼乐仁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相辅相成外在表现外在表现内在核心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评2、思考: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是什么?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学什么,为什么呢?“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克制物欲)“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慎行)“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君子不以饮食与居住为生活的第一要务:儒家追求“仁”的道德理想,所以就需要人们节制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要求,把重心放在道德修养上。那么为了更重要的志趣与理想,君子当然没有理由草率行事,所以他必须“敏于事而慎于言”,不会自以为是,以“有道之人”为目标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评君子应该学什么,为什么呢?君子应该学《诗》。孔子很明确地道破《诗》的作用,即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个人的感情和审美,社会功能都能通过《诗》学到。评3、如何理解本章所说的“质”与“文”及“文”与“质”的关系?孔子所言之“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所言之“质”,指内在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这其实也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粗鲁和虚浮都不是君子的气质。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才是君子的气质。评“克已”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要践行礼仪,一切言行要纳于礼。、知道什么是礼然后亲身实践这才可以称为“仁”。注意:我们现在说的“礼”和孔子所指的礼是不同的。孔子所说“礼”可以理解为周礼,包含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日常遵守的社会道德。我们现在说的“礼”是现在的法律制度,大家遵守的公序良俗。4、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试着自行解释此句内涵。评5、请结合全文十二章谈谈成为君子的条件是什么?①重义轻利。②见贤思齐。③文质彬彬。④推已及人。⑤勇于担当。⑥追求真理。⑦敏慎好学。⑧克已复礼。(子曰:“不义(合乎道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评6、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评“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想要让自己好就先让别人好。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样别人才会回应你的期待。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不患得患失,并且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拓展问题:“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总结:说在最后......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李泽厚一、理解性默写(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随堂练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朝闻道,夕死可矣。(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