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跨学科主题学习 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课件(共18张PPT)2025-2026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跨学科主题学习 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课件(共18张PPT)2025-2026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跨学科主题学习
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八年级地理上册
我国受季风气候影响,水旱灾害频发。面对非旱即涝的挑战,我们的祖先不是消极承受,而是主动应对,修建了众多用于灌溉和排涝的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紫鹊界梯田等。这些工程化害为利,保障农业生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任务一:制作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基本信息表
截至2022年,我国已经有30项水利工程人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认识这些灌溉工程遗产,需要收集它们的名称、所在地区、修建时期等基本信息。
(1)查阅资料,列出我国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灌溉工程名单。
(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查询4—6个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相关资料,填入表1。
(3)汇总各小组完成的基本信息表。
工程名称 所在地区 建设时期
郑国渠 陕西省咸阳市 约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36年
表1 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基本信息
福建莆田木兰陂
福建省莆田市
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于元丰六年(1083年)竣工
都江堰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
始建于宋元时期,后逐步修建完善
工程名称 所在地区 建设时期
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
江西省赣州市
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唐、宋、元、明、清代不断扩建和修缮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吐鲁番坎儿井至少有600年以上的历史
……
都江堰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建堰2 28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
既包含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统,也包含良好的生态保护系统。积淀的厚重生态理念和建造管护经验,为现代坡耕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提供了积极宝贵的借鉴。
任务二:制作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空间分布图
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运用地图,能够表达不同类型的灌溉工程遗产的空间分布。
(1)利用基本信息汇总表,按照渠、堰、陂(bēi)、灌区、梯田等类型对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行归类。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各类灌溉工程的图例,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位置标注在图1的大致位置上。
工程名称 福建莆田 木兰陂 都江堰 西藏萨迦古代 蓄水灌溉系统 江西省崇义 上堡梯田 新疆吐鲁
番坎儿井
类型(渠、堰、陂、灌区、梯田等)
图例
示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分类及相关图例


灌区
梯田

位置标注:
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分布图
任务三:说明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代人民因地制宜修筑的灌溉工程,体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说明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按照小组分工,将图1与相关地图比较,在表2相应的位置打“√”。
表2 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地势阶梯 干湿地区 内外流区
工程名称 一级阶梯 二级阶梯 三级阶梯 湿润、半湿润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外流区 内流区
郑国渠 √ √ √
木兰陂



都江堰



……
(2)统计表2的结果,设计并绘制统计图,展示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不同地势阶梯、干湿地区、内外流区所占的比例。
任务四:认识并推介一项古代灌溉工程
评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仍在发挥作用的古代灌溉工程,学习古人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查询资料,了解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条件。
(2)选择我国的一项古代灌溉工程,查阅资料,参考申遗条件,写一段介绍该工程的短文(100字左右)。(需要展示信息:自然环境特征,修建时期,主要功能,历史影响。)
(3)写一句宣传语,向大家推介该灌溉工程。
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具有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意义,见证了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2.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工程规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方面(一方面或多方面)领先于同时代其他工程;
3.为增加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计、促进农村繁荣、减少贫困做出了突出贡献;
4.在其建筑年代是一种创新;
5.为当代工程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6.其工程设计和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
7.在其建筑年代属于工程奇迹;
8.独特且具有正面及建设性意义;
9.具有文化传统或文明的烙印。
兴化垛田
兴化市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位于江苏中部的里下河平原腹地,地势低洼,如同“锅底”。为趋利避害,当地先民们在沼泽湖荡浅水区开挖沟渠,并将淤泥水草挖出堆成垛,形成了大小不等四面环水的垛田。垛田形成于唐代,明清形成规模,历史上的垛田地势很高,平均高出水面4—5米,属于高地旱田排灌工程体系。兴化垛田排灌工程体系原貌保存较好而且沿用至今,2022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兴化垛田位置及景观
宣传语示例: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
千“垛”万“垛”,幸福盛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