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素养评价试卷(第2课时)(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素养评价试卷(第2课时)(含解析)

资源简介

二 地球的公转
  “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星儿移,月儿转,地球自个儿也在转……”儿歌中蕴含着地球运动的规律。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地球绕着太阳跑”与“地球自个儿也在转”的相同点为( )
A.转动方向相同 B.转动周期相同
C.转动中心相同 D.转动平面相同
2.下列“地球绕着太阳跑”产生的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
A.昼夜长短变化
B.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C.一天中物影长短变化
D.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2024年5月16日至21日,第八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本次博览会以“合作、互信、机遇”为主题,中俄双方各界开展了广泛的交流洽谈。如图1为第八届中俄博览会宣传图,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第八届中俄博览会举行期间,地球运行至图2中的( )
A.甲段 B.乙段 C.丙段 D.丁段
4.第八届中俄博览会举行时,哈尔滨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①昼渐长,夜渐短 ②夜渐长,昼渐短
③昼长夜短 ④昼夜等长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4·陕西学业考)如图为某摄影爱好者于2024年2、3、4每月的23日,在我国某城市同一位置拍摄的日落前景象。据此完成5~7题。
5.三张照片显示日落时刻越来越晚,说明拍摄期间当地( )
A.白昼逐渐变短 B.白昼逐渐变长
C.气候逐渐变冷 D.天气阴晴不定
6.照片中不同日期日落时刻不同,是因为(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球大小 D.地球形状
7.3月23日拍摄时,太阳恰好在正西方。推断2月23日、4月23日拍摄时太阳的方位分别是( )
A.西北、西南 B.东北、东南
C.西南、西北 D.东南、东北
关键能力提升练
  四川省某校学生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其中女生代表太阳,男生代表地球(其伸展手臂代表赤道,头部代表赤道以北)。读模拟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完成8、9题。
8.在演示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男同学( )
A.绕女同学运行一圈示意一年
B.竖直的身体代表地轴
C.运动方向应为①—④—③—②—①
D.手臂伸展角度可以任意改变
9.男同学从②移到③的过程中,可以模拟或解释以下哪种现象( )
A.太阳直射点北移
B.南极地区极昼范围逐渐增大
C.四川的白昼逐渐变长
D.校园内旗杆的正午影子日渐变短
  “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2024年6月10日是端午节。读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端午节当天,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1.端午节当天,北京市的昼(空白部分)夜(黑色部分)长短情况是( )
12.(新考法·传统文化)一年四季,节气流转,古诗词里记录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时间美”,下图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冬去春来,寒来暑往,我国四季分明与地球公转密不可分,图中字母A、B代表的节气分别为北半球的 、 。
  趁取春光,还留一半,莫负今朝。——顾贞观《柳梢青·花朝春分》
(2)春分时太阳直射 (纬线名称),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状况为 。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移动到 半球,我国各地接受的太阳光热 (减少/增加)。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白居易《思归》
(3)“稍稍夕漏迟”,说明该节气为北半球的C (节气名称),自此黑夜开始变 (长/短)。
  羁愁暂摆作山行,秋日平分气转清。——钱月龄《秋分日同友人山行》
(4)“秋日平分气转清”寓意秋分过后,天气渐渐风寒水凉。此时节,济南可能看到的是( )
A.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B.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北半球冬至一般在每年 (日期)前后,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 。“数九”是从冬至日起向后数,每九天为一“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出现在 月,此时北京 (选择填空)。
A.大雁落在田地头
B.河上冰坚可行走
C.沿河岸边看嫩柳
D.耕牛遍地犁田畴
参考答案
1.A 2.A 3.A 4.B 5.B 6.A 7.C 
8.A 9.B 本题组考查地球公转的特点及其意义。第8题,图示演示的是地球的公转,在公转过程中男同学绕女同学运行一圈示意一年,因为公转周期是一年;伸展的手臂代表赤道,赤道与地轴保持垂直;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应为①→②→③→④→①;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手臂伸展角度不能改变。第9题,从②移到③即从秋分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到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南移;南极地区极昼范围逐渐增大,北极地区极夜范围逐渐增大;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四川的白昼逐渐变短;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校园内旗杆正午影子日渐变长。
10.A 11.C 
12.【解析】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相关知识。第(1)题,读图分析,图中A位于大雪和小寒之间,B位于惊蛰和清明之间,字母A、B代表的节气分别为北半球的冬至、春分。第(2)题,春分是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为昼夜等长。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北半球接受的光热开始增加,我国位于北半球,各地接受的太阳光热增加,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第(3)题,“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说明该节气为北半球的C夏至,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黑夜开始变长。第(4)题,秋分是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回归线移动,此时节济南可能看到“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景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是冬季景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夏季景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春季景观。第(5)题,北半球冬至一般在每年12月22日前后,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最少。“数九”是从冬至日起向后数,每九天为一“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即12月22日前后往后27天,出现在1月,此时北京属于冬季,景观特点是河上冰坚可行走;此时,大雁飞往南方越冬;沿河岸边看嫩柳、耕牛遍地犁田畴是春季。
答案:(1)冬至 春分
(2)赤道 昼夜等长 北 增加
(3)夏至 长
(4)B
(5)12月22日 最少 1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