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2024)七上 第四单元第10课《茶香四溢》课件(17页)+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美版(2024)七上 第四单元第10课《茶香四溢》课件(17页)+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茶香四溢
中国茶文化与陶艺茶具设计
浙美版2024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课
情境导入:茶的魅力
茶的家族:六大基本茶类特征
展示品种:西湖龙井(绿)、白牡丹(白)、祁门红茶(红)、铁观
音(乌龙)
茶类
颜色
形态
绿茶 (龙井)
白茶 (白牡丹)
红茶 (祁红)
乌龙茶 (铁观音)
任务:结合图片完成表格填写与特征描述
茶香四溢 · 教学课件
黄 茶 (黄山毛峰)
黑茶 (花卷茶)
汤色
茶文化之旅
茶的地位:“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核心概念1:陆羽与《茶经》——唐代陆羽所著,世界首部
茶学专著
核心概念2:茶文化精神——从“精行俭德”到高雅精神享

问题:“饮茶对中国人而言,仅仅是解渴吗?”
茶圣陆羽
《茶经》与唐代茶文化
陆羽(733—804),字鸿渐,唐代著名茶学家,被誉为“茶仙”,
尊为“茶圣”。
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而闻名于世。
《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
验。
他对茶叶的起源、种植、采制、烹煮、饮用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
论述。
陆羽的《茶经》不仅是一部茶学百科全书,更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
的里程碑,对后世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茶香四溢 · 教学课件
茶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作为一种饮
品,早已超越了其物质本身,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
精神世界。
起源传说:相传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
而解之。
文化载体:从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到明清的泡
茶,茶俗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与社会风
貌。
精神象征:茶道精神“和、敬、清、寂”,是中国人
追求和谐、宁静生活态度的体现。
茶香四溢 · 教学课件
茶具演变——唐代至清代工艺之美

越窑青釉葫芦形壶
青瓷,简约实用

建窑兔毫盏
黑瓷,斗茶专用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瓷器,纹饰精美

紫砂盖壶
集诗书画印于一体,2006年非遗
思考讨论:不同朝代茶具材质变化与饮茶方式的关系?
陶艺实践——泥板成型法制作步骤(上)
陶艺实践:泥板成型法(上)
1. 擀制泥片:用碾棍擀平整,厚度均匀(约5mm)
2. 切割壶底:圆形泥片,直径6-8cm
3. 围合壶身:长方形泥片沿壶底围合,接口抹泥浆
4. 拍压壶口:用拍子将壶口拍小,确保圆润
技法要点:泥片厚度一致,接口处“十字交叉法”加固
安全提示:使用竹刀时注意手部防护
陶艺实践——泥板成型法制作步骤(下)
陶艺实践:泥板成型法(下)
5. 制作壶嘴:泥片卷成管状,竹刀斜切45°
6. 开设水口:在壶身对应位置挖出与壶嘴匹配的斜孔
7. 黏结部件:壶嘴、把手与壶身接口抹泥浆,交叉加固
8. 制作壶盖:圆形泥片略大于壶口,添加盖纽
分层任务:基础层(标准型茶壶),提高层(刻花纹/贴装饰)
时间分配:壶身10分钟→部件连接15分钟→修整5分钟
难点突破:壶嘴对接与比例协调
关键技法:
壶嘴斜切面与壶身接口吻合(用泥浆薄而匀涂抹)
比例参考:壶高:壶宽≈
3:2
,视觉平衡
常见问题:接口开裂(原因:泥片过干/泥浆不足)
解决方法:“湿接法”——接口处喷水湿润,泥浆黏结后用手
指按压加固
示范视频: 教师演示壶嘴对接全过程
作品展示与评价标准
作品展示与评价
展示形式:“茶室博览会”——每组作品贴标签(制作人+设
计理念)
评价维度:工艺评价(泥片平整、接口牢固);创意评价(造
型新意、装饰美感)
互评环节:小组代表介绍作品灵感,投票选出“最佳工艺奖”
“最佳创意奖”
教师点评:结合教材范例,强调“实用与美观结合”
拓展延伸——文化调查与跨学科实践
拓展延伸
课后任务1:采访长辈“茶具故事”,撰写150字短文
任务2:用黏土复刻宋代建窑兔毫盏,体会釉色质感
跨学科链接:结合历史课“宋元商业发展”,分析斗茶盛行
的社会原因
推荐资源:纪录片《中国茶》、宜兴紫砂非遗官网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茶文化历史 → 茶类特征 → 茶具演变 → 紫砂非遗 → 陶艺技法
核心素养
文化理解(传统工艺价值)、技能习得(泥板成型)、创意表达
(个性化设计)
情感升华
传承非遗技艺,感受“茶器合一”的东方美学
作业布置
完成茶具作品,下节课展示“我的茶具故事”
感谢聆听!
敬请批评指正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茶香四溢》教学设计
课题 茶香四溢 单元 四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浙美版2024七年级美术教材第四单元,以"茶文化"为主题,融合传统文化认知与陶艺实践。教材通过"开门七件事"俗语引入茶的文化地位,呈现《茶经》书影、宋代《斗茶图》等历史素材,系统介绍西湖龙井(绿茶)、白牡丹(白茶)、祁门红茶(红茶)、铁观音(乌龙茶)四类茶叶特征,并展示从五代越窑青釉壶到清代紫砂盖壶的历代茶具演变。核心实践环节聚焦泥板成型法制作茶具,详细分解擀制泥片、围合壶身、连接壶嘴等8个步骤,强调"泥浆黏结""斜切接口"等关键技法,实现"文化理解—技能习得—创意表达"的美术学习闭环。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图像观察能力和手工操作基础,但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认知不足。该年龄段学生: 认知特点: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对"斗茶""紫砂非遗"等文化现象充满探究欲 技能水平:约60%学生有泥塑经验,但泥板厚度控制、部件连接等精细操作能力差异显著 学习动机:对"实物观察+动手制作"的学习模式兴趣浓厚,易通过小组协作激发潜能 难点预判:壶嘴与壶身的斜切对接、整体造型比例协调可能成为主要操作障碍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文化理解:通过《茶经》、历代茶具演变及紫砂非遗等内容,构建茶文化认知体系,课后"茶具故事采访"任务强化文化传承意识。审美感知:对比观察唐代至清代茶具造型美学,通过"壶高:壶宽≈3:2"比例教学培养视觉平衡感,泥板成型实践中体会材质美感。艺术表现:掌握泥板成型8步骤技法(擀泥片→围壶身→斜切接口等),通过分层任务(基础型/创意型)实现技能差异化提升。创意实践:鼓励传统造型的现代表达(如方形壶身设计),跨学科链接历史课知识分析斗茶习俗,培养创新思维。
重点 泥板成型法的规范流程(擀制均匀泥片→围合壶身→连接部件)
难点 壶嘴斜切面与壶身接口的吻合处理;茶壶整体比例(壶高:壶宽≈3:2)的视觉平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实物展示:取出密封茶叶罐,让学生闻香猜茶(西湖龙井、祁门红茶)2. 设问:"为什么古人说'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3. 播放教材第68页《斗茶图》动态解读视频 1. 感官体验:闻香辨识茶叶种类2. 自由发言:分享对茶文化的初步认知3. 观看视频,了解宋代斗茶习俗 多感官刺激激活兴趣,建立"茶-器-人"的文化关联
讲授新课 茶文化认知1. 呈现教材四类茶叶图片,引导观察色泽差异(绿茶黄绿/红茶乌润)2. 小组任务:结合教材"小知识",完成表格填写(见下表)技法解析1. 演示"泥板厚度测试法":用手指按压泥片,下陷深度≤2mm为合格2. 重点示范:壶嘴制作"三步骤"(卷泥条→斜切45°→接口抹泥浆) 任务一:分组完成茶叶特征表(教材图4-1至4-4)任务二:观察教师演示,标注"斜切角度""泥浆用量"等关键要点 通过表格梳理系统化知识;技法演示突破难点步骤
课堂练习 1. 任务布置:用泥板成型法制作"迷你茶具套装"(茶壶1个+茶杯2个),尺寸要求:壶高≤10cm2. 分层指导: - 基础层:按教材步骤制作标准型茶壶 - 提高层:添加个性化装饰(刻花纹/贴泥片)3. 巡视重点: - 检查泥片厚度(用卡尺抽样测量) - 指导接口处理("十字交叉法"加固) 1. 分组制作(4人一组,轮换操作)2. 参照教材步骤图分步实践: - 第10-15分钟:完成壶身、壶底制作 - 第16-25分钟:制作并连接壶嘴、把手 - 第26-30分钟:修整造型,制作茶杯 分层任务满足差异需求;限时分段提高效率
课堂小结 1. "茶室博览会":每组将作品置于展示台,贴标签(含制作人、设计理念)2. 评价维度引导: - 工艺评价:泥片是否平整?接口是否牢固? - 创意评价:造型是否有新意?(如仿生形/几何形) 1. 小组代表介绍作品:"我们的茶壶灵感来自___(教材中的_茶具)"2. 互评投票:选出"最佳工艺奖""最佳创意奖"(各1名) 通过"标签化展示+多维评价"提升表达与审美能力
板书 茶香四溢——陶艺茶具设计
【文化脉络】 【制作宝典】 │1. 茶经(唐·陆羽) │ 泥板成型八步曲:
│ 2. 茶具演变: │ 1. 擀泥片(厚度5mm)
│ 唐越窑→宋建窑→明青花→清紫砂 │ 2. 切圆形(壶底直径6cm) │
│ 3. 紫砂陶(2006非遗)│ 3. 围壶身(高度8cm)
│ 【注意事项】 │ 【创意小贴士】
│ 泥浆要"薄而匀" │ 可做方形/葫芦形壶身 │
│ 接口要"十字加固" │ 用竹刀刻花纹装饰
│ 比例要"高宽3:2" │ 茶杯与茶壶风格统一 │
(右侧贴:茶壶结构分解示意图) (左下贴:学生优秀作品范例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