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图为手持帆船模型沿着伞面移动的实验。据此完成1、2题。1.图所示实验可以用来探究( )A.地球的大小B.四季变化C.纬线特征D.地球的形状2.下列能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是( )①地球卫星照片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③远处驶来的帆船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人类茁壮成长的同时地球也在慢慢衰老。据此完成3、4题。3.(新考法·数学计算)假如一只穿山甲准备从赤道某一点穿过地心到达地球母亲的另一端,则其遁地长度约为( )A.6 378千米 B.20 000千米C.12 756千米 D.6 357千米4.关于地球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B.表面积约为10.2亿平方千米C.极半径大于赤道半径D.平均半径就是赤道半径 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是培养我们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某实验中学七年级开展了“做模型,讲模型,用模型”的地理实践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结合地球仪模型的制作,完成5、6题。5.小蒋同学把乒乓球穿在铁丝上,经过反复调整,最终制作出的地球仪雏形符合要求的是( )6.对图示地球仪描述正确的是( )A.可以真实反映地球上所有地理事物B.其表面积与地球的表面积完全相等C.连接南北两极并穿过球心的是地轴D.球面上交织的经纬线是真实存在的关键能力提升练 (新考法·思维拓展)月全食是指太阳、地球和月球在运转过程中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地球的阴影投射到月球表面的天文现象。呼和浩特市某学校举办了以“师生共赴月球之约,探索提升实践素养”为主题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图为一位同学观测月全食时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7、8题。7.当月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关系是( )8.同学们根据图可以推测(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C.地球大小 D.地球形状9.(跨学科·地理与语文)《孟子·尽心上》中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从地理角度分析,下列诗句中的语境和该句基本相似的是( )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0.(地理实验)制作简易的地球仪实验目的:通过制作地球仪探究经纬网特点。实验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记号笔、钳子等。制作过程:步骤一: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①;在a、b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圆圈①上各点的距离相等。步骤二:用钳子把铁丝弯成图中形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步骤三:用记号笔在乒乓球上画出若干条圆圈表示经线和纬线。步骤四:用倾斜铁丝穿过乒乓球,在a和b处,用胶布裹几圈,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在底座c处,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拨动做好的地球仪并观察所产生的现象。(1)步骤一中,a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b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①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2)步骤二中,②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步骤二中不合理的部分是 。(3)步骤三中,绘制经纬线时应注意:纬线应该是平行于 的圆圈,经线是连接 的半圆。(4)根据地球仪模型也可以看出,地球的形状是 。(5)制作简易地球仪用的乒乓球半径是20毫米。实际上的地球比乒乓球大得多。你能用哪些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参考答案1.D 2.C 本题组考查地球的形状。第1题,手持帆船模型沿着伞面移动的实验探究了地球的形状,由于地球具有弧形(或球形)的表面,将伞面看作地球表面,手持帆船模型沿着伞面移动,驶来时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帆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桅杆。第2题,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显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只能证明地球的运动,不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当船从远方驶来时,我们总是先看到桅杆,然后才看到船身,这也可以作为地球是球形的证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也可以作为地球是球形的证据。3.C 4.A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大小。第3题,穿山甲从赤道穿过地心到达地球另一端,穿行了一个地球赤道直径,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 378千米,所以直径约为6 378×2=12 756(千米)。第4题,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极半径约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 378千米,极半径小于赤道半径;平均半径约为6 371千米,赤道半径大于平均半径。5.D 6.C 本题组考查地球仪的知识。第5题,地球仪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比例将地球缩小制成的模型,地球仪的地轴与桌面保持66.5度的夹角,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北极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第6题,地球仪是一个简化的模型,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地球上所有地理事物;地球仪是一个按比例缩小的模型,因此表面积不与地球的真实表面积相等;连接南北两极并穿过地心的是地轴;经纬线是为了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而人为划分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7.B 8.D 本题组考查月食的相关知识。第7题,月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地球位于中间位置,地球是不透光的球体,遮蔽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地球影子落在月球上,从而发生月全食现象。第8题,根据月全食的地理现象可知,当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时,地球影子落在月球上呈弧形,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9.D 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从地理角度分析,是登高望远,视野开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境和该句基本相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说的是地势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的是相思的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景观,都不能体现站得高,看得远的语境。10.【解析】本题以地球仪的制作为材料,考查地球仪的制作及特征,经纬线的特征等相关知识。第(1)题,如图所示,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代表赤道;在a、b两处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a、b分别代表北极和南极;圆圈①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为赤道。第(2)题,②是穿过ab的铁丝,表示的地理事物是地轴,它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倾斜角度为66.5°,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66.5度角,不应该与水平面垂直。第(3)题,绘制经纬线时应注意:纬线应该平行于赤道,经线应该为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即横纬竖经。第(4)题,根据地球仪模型也可以看出,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第(5)题,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 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答案:(1)北极 南极 赤道(2)地轴 地轴倾角应为66.5°,图中却为垂直(意思相同即可)(3)赤道 南北两极(4)球体(5)地球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任选两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