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年级上学期9月联考地 理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一第一章至第二章、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至第二章。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4年3月24日中国气象局发布消息称,3月24日——26日地球磁场活动加强,25日可能发生中等以上地磁暴,提示相关部门加强预警和防范。图1示意太阳活动与地球磁暴的产生。据此完成1——2题。1.与地磁暴发生频率升高相关性强的因素是( )A.太阳黑子数目减少 B.耀斑增多,强度增大C.太阳风的风速减弱 D.日珥喷射高度下降2.受本次地磁暴不利影响较大的人类活动是( )①高纬度地区极光观测 ②导航设备定位③航空飞行通信 ④供水、供电管理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北京时间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约19.6°N)航天发射场点火发a,射。天舟六号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3年5月11日5时16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a——f点中含有二分二至点。据此完成3—5题。3.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点火发射时,地球的位置最接近图中( )A. a点 B. c点 C. d点 D. f点4.与b位置相比,当地球位于e位置时,文昌与北京之间(以下差值以绝对值计算) ( )①温差更大 ②温差更小 ③正午太阳高度差更大 ④正午太阳高度差相等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5.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相比,海南文昌发射基地的显著优势是A.纬度较低 B.地形较平坦 C.晴天较多 D.白昼时间较长华北东部古生代二叠纪地层中存在大量木炭化石。科研人员对这些木炭化石进行分析后,还原了当时华北地区野火的类型、爆发原因及时空演变情况,为理解目前全球变暖环境下野火的变化趋势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图3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6—7题。6.材料中的木炭化石大多数来源于(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7.木炭化石的形成过程对应图中的( )A. fa B.bc C.cd D.de纳塞瑞斯宫是一座位于西班牙格拉纳达的古老宫殿建筑,其内部建有一座庭院,由喷泉、浅而平的矩形水池及水池旁侧的桃金娘树篱组成,被称为桃金娘中庭,庭院周边分布着许多房间。在古代,宫殿可借助该庭院进行局部气候的调节,增强房间通风效果。图4 示意格拉纳达地理位置,图5为桃金娘中庭景观图。据此完成8——9题。8.该庭院的设计主要应对的气候条件是( )A.冬季寒冷干燥 B.夏季高温多雨C.冬季温和湿润 D.夏季高温干燥9.若该庭院在夜间能增强通风效果,其原理类似于( )A.海风 B.陆风 C.山风 D.谷风近地面的臭氧属于大气污染物,是一种有害气体。人类活动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特定气象条件下会转化为臭氧,造成大气污染。图6 示意2015—2019年江苏省苏州市臭氧浓度日变化及月均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10.影响苏州市臭氧浓度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光热 B.降水 C.风速 D.交通11.造成6月底至7月初苏州市臭氧浓度变化的天气背景可能是A.春旱 B.伏旱 C.梅雨 D.台风贺兰山东麓是西北地区夏季暴雨高发区之一,其暴雨可分为冷暖交汇型(地面有明显锋面活动)、暖区型(发生在锋面暖区一侧或偏南风汇合气流中)、弱冷空气入侵型(低层无明显的锋面,高空有冷平流侵入)三类。图7中①②③示意贺兰山东麓三类暴雨发生过程中的天气变化。据此完成12——13题。12.图示天气变化过程与三类暴雨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①弱冷空气入侵型、②暖区型、③冷暖交汇型B.①弱冷空气入侵型、②冷暖交汇型、③暖区型C.①暖区型、②冷暖交汇型、③弱冷空气入侵型D.①暖区型、②弱冷空气入侵型、③冷暖交汇型13.暖区型暴雨主要沿贺兰山分布,其原因是( )A.山区暖气流较强势 B.山坡抬升作用显著C.南下冷空气势力弱 D.山前暖空气较稳定帕隆藏布位于中国藏东南地区,是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流域内降水丰沛、冰川广布,形成了密集的流域水系,河谷两侧广泛发育沟口冲积扇,但由于是高山峡谷区,冲积扇发育空间有限。研究显示,位于帕隆藏布流域干流河谷的冲积扇面积较支流河谷小。图8示意帕隆藏布流域地理位置。据此完成14——16题。14.该流域降水充沛得益于( )A.东北信风 B.东南季风C.西南季风 D.盛行西风15.该流域干流河谷的冲积扇面积较支流河谷中的小,其主要原因是干流段( )A.流水侵蚀明显,抑制扇体的发育 B.降水强度更大,雨水冲刷作用强C.河床坡度更陡,流水下切作用强 D.泥沙供给不足,碎屑物质粒径小16.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消融加快,该流域内冲积扇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冲积扇规模扩大,活动性增强 B.冲积扇连片形成大面积平原C.扇体数量显著减少,坡度变缓 D.冲积扇表层沉积物颗粒变小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天山拜城克孜尔红石林景区位于新疆天山南麓山地与戈壁的交汇地带,景区内发育着典型丹霞地貌,这是一种由流水侵蚀形成的红层陡崖坡地貌。景区内地貌呈现出“树枝状侵蚀沟谷——红层沟壁陡立——沟口洪积扇”的组合特征,其沟谷横断面呈不对称的“V”形,一侧为陡立的侵蚀坡,另一侧为平缓的堆积坡。整个克孜尔红石林地貌形成于新生代,在构造盆地下沉时期沉积形成红层,后伴随着构造抬升进入侵蚀期,其侵蚀期与第四纪冰期同步。图9为克孜尔红石林地貌景观图,图10为景区内丹霞岩柱景观图,图11为景区内丹霞岩柱的特殊形态图。(1)找出克孜尔红石林为丹霞地貌而非雅丹地貌的证据,并说明理由。(8分)(2)推测与图10丹霞岩柱相比,图11丹霞岩柱特殊形态特征的形成原因。(6分)(3)说明第四纪冰期丹霞地貌发育的有利条件。(4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京那巴鲁国家公园位于马来西亚沙巴州,公园环抱着以花岗岩为主体的京那巴鲁山,该山海拔152——4095 m,每年10月至次年1月降雨量较多。山上天气多变,清晨出现阳光,午后常常云雾缭绕,遮蔽山体。该公园被誉为东南亚植物多样性展示中心,拥有热带雨林、热带山地森林、亚高山森林和灌木丛等多种植被类型。图12示意京那巴鲁山地理位置。(1)分析京那巴鲁山每年10月至次年1月降雨量较多的原因。(6分)(2)简述京那巴鲁山上午后常常云雾缭绕的成因。(6分)(3)从气候特征的角度,分析该公园植物多样性丰富的有利条件。(6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日晷是一种利用晷针投影来测量时间的古代计时仪器。赤道式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晷针北端指向北极星,晷盘刻度等分分布。位于我国120°E经线的北方某地有一座赤道式日晷,该日晷的晷盘与地面夹角为51°。图13为该日晷示意图。(1)说出该地的地理纬度,并说明推理依据。(6分)(2)冬至日和夏至日时太阳照射赤道式日晷的盘面是不一样的,指出北半球冬至日和夏至日下午时太阳照射赤道式日晷的盘面(上盘面、下盘面或北盘面、南盘面)。(4分)(3)简述赤道式日晷能测量时间的地理原理。(6分)高三年级上学期9月联考地理参考答案1.B 2.A 3.A 4.D 5.A 6.B 7.C 8.D 9.B 10.A 11.C 12.C 13.B 14.C15.A 16.A17.(1)树枝状侵蚀沟谷——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地貌,谷地一般与风向平行,树枝状更符合流水冲刷特征(水系形状)(2分);沟口洪积扇-洪积扇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说明沟谷的形成与流水作用相关(2分);沟谷断面呈“V”形——流水下蚀形成“V”形谷(2分);沟谷——侧陡立,另一侧平缓——流水具有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特征(2分)。(2)丹霞岩柱特殊形态的岩层结构特别,顶部岩层与下方岩层类型不同,顶部岩层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较强,下方岩层抗侵蚀能力较弱(2分);丹霞岩柱形成后气候变干旱,风力作用增强(2分);近地面风沙含量较高,侵蚀作用更强,加上岩柱下部岩层抗蚀力弱,在风力侵蚀的持续作用下,下方岩层逐渐变细(2分)。(3)冰期气温较低,物理风化较强,促使红层形成大量节理和裂隙(2分);冰期山地冰川广布,冰川融水为红层侵蚀提供动力(2分)。18.(1)10月至次年1月,气压带、风带南移,京那巴鲁山主要受东北信风控制(2分);京那巴鲁山北部距离海洋较近,水汽来源充足(2分);东北信风挟带海洋水汽抵达京那巴鲁山,受地形强烈抬升影响,形成大量地形雨(2分)。(2)植被茂密,水汽充足(2分);清晨至中午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大气持续受热,午后气温达到最高(2分);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对流强烈,水汽抬升至空中冷却凝结形成云雾,遮蔽山体(2分)。(3)纬度较低,热量充足(2分);靠近海洋,受赤道低气压带及信风控制,降水充沛(2分);海拔跨度较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有利于形成不同种类植被(2分)。19.(1)39°N。(2分) 依据:赤道式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晷盘与地面夹角和当地纬度互余,该地晷盘与地面夹角为51°,则当地纬度为90°-51°=39°,又因在我国北方某地,故为39°N。(4分)(2)冬至日正午太阳照射下盘面(南盘面)(2分),夏至日正午太阳照射上盘面(北盘面)(2分)。(3)地球自转使太阳视运动(相对地球)呈现规律性,晷针北端指向北极星,与地球自转轴平行,太阳照射晷针产生投影(2分);随着地球自转,投影在平行赤道面的晷盘上移动(2分);因晷盘刻度等分分布,人们可以根据投影位置对应相应的时间,从而实现对时间的测量(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