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4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课件(共4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


《孟子》中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儒家强调“爱人”,墨子提出“兼爱”,为什么会被孟子骂作“禽兽”呢?不都是爱人吗?
儒家的爱是有等级的爱,不能越界,“兼爱”的是无条件爱所有人。
学习目标
了解墨子生平及思想主张、《墨子》的相关知识。



感受墨子的情怀,结合当下思考 “兼爱”的现实意义。

梳理文章思路,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
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走近墨子
初识兼爱
走进“平民圣人”墨子
墨子
名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年)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誉为“科圣”。
“显学”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说。
“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所瞩目的学说。
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伟大科学家,《墨经》里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该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而这正是现代照相技术原理的起源。
这个实验指出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也是第一次对光直线传播进行科学解释——这在光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理,为量子通信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取“墨子号”来命名量子卫星,和卫星本身的意义相符,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墨子》简介
《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墨子》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其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辩是中国第一个逻辑性系统体系。
世界三大逻辑学:中国《墨经》逻辑、印度佛经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
即无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1.兼爱
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反对一切非正义(侵略)的战争。
2.非攻
反对世袭制度,强调举贤不分门第,不分亲疏贵贱,以贤能为用人标准,没有才能不能做官。
3.尚贤
墨子十论
墨家认为治理天下需要全国上下思想统一,遵从上天意志。尚同即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者仁人上位,要求不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要将上天的“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4.尚同
墨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可以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5.天志
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
9.非命
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反对厚葬久丧。
8.节葬
墨家也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它们会赏善罚暴
6.明鬼
墨家认为音乐对生产毫无用处,而且音乐 (声) 会让人产生淫欲。因此,墨家主张禁止音乐,尤其是一些奢侈浪费的乐器。
10.非乐
墨家强调节约和勤俭,反对奢侈浪费。他们认为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费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从而引发社会问题。
7.节用
时代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诵读文本
走进兼爱
《兼爱》——文题解读
兼:
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兼爱:
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诵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
譬之如( ) 
弗能攻( )
恶施不孝( )
盗贼亡有( )




(二)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自读:学生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p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fú)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兼爱
《墨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wú)。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yòu)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理清段意
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分析文章思路。
第一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提出问题)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无有…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用心品读
理解兼爱
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把……作为

于是
发生,兴起
好比、就像
治疗

这样
判断句
第一段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从哪里兴起,于是才能治理天下;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好比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
探究问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论证方法: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知识链接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构成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方式 比喻(不同性质的事物) 比较(性质相同的事物)
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
相似点多多益善;
客体材料客观真实。
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
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同“尝”,尝试
使受亏损
宾语前置,爱自己
第二段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混乱。
第二段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即使
形作动,慈爱
这样

伤害
自己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第二段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即使
形作动,慈爱

第二段
(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
第二段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这样

使……获利
伤害
盗和贼的区别
窃货曰盗——《荀子·修身》
害良为贼——《荀子·修身》
盗:1、偷窃;2、偷东西的人;3、谗佞小人
贼:1、害,祸害,害人的人;2、杀,暗杀,杀人的人, 作乱等危害国家的人;3、强盗。
第二段
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因此以偷窃别人的家而使自己的家获利;劫夺财物者只爱自身,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而使自己获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第二段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卿大夫的封地
诸侯的封地
纷乱之事
完备、齐全
第二段
即使是大夫之间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夺别人的封地而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探究问题
2.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天下之乱”有哪些?产生原因是什么?
中心句: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③国与家相攻,人与人相贼,君臣、父子、兄弟不和。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①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是乱;
②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分析乱起的原因(不相爱)
举例论证
第三段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wú)。
假使,如果


怎么
实行
假使,如果
第三段
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孝的事情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子女和臣子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慈爱的事情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
第三段
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yòu)亡。
同“又”
伤害

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伤害人?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第三段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侵扰
攻伐
安定、太平
第三段
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侵扰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谁还会侵犯呢?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探究问题
3.本段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正面论证论点+假设论证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中心句: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鼓励
互相
怎么
能够
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第四段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憎恨而鼓励相爱呢?所以天下人全都相亲相爱就会安定太平,互相憎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墨子先生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钱振鍠在《名山小言》中说:“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墨子》一文质朴充实,直言不讳,不重文采,不加修饰,通俗易懂,有一说一,重在以理服人。总是把一种观念、一种逻辑贯穿到底,绝不旁生枝节。不但用语浅显,还唯恐说不清,往往正面说一遍,反面又说一遍;一个观点总结过了,下一段落还要再总结。
1.有人说,墨子的《兼爱》语言不简洁,有絮叨之感。你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
这种文风与墨家的思想主张和受众群体有关。墨家主张人人平等相爱,反对侵略战争;强调节俭,反对铺张浪费;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从这些思想倾向和历史记载的“墨子”事迹来看,墨家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他们“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实用主义思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读者群体接受。
1.有人说,墨子的《兼爱》语言不简洁,有絮叨之感。你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天下乱——不相爱
君臣父子不爱不慈
贼窃异室
大夫乱家
诸侯攻国
天下治——兼相爱
盗贼无有
家不相乱
国不相攻
君臣父子孝慈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论证结构 —
正面
论证
反面
论证
正反对比
铺排 反问
主旨归纳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都是更加爱自己而不爱对方,亏人而自利的,因此天下混乱。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因此行窃和残害他人,诸侯、大夫自爱自己国家和家庭,而不爱他人的国与家,故相互攻伐与侵害。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