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理解词中“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等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梦境与现实交织的结构特点,体会虚实结合手法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2.分析“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理解梦境温馨场景与现实悲凉之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对抒情深度的强化作用。
3.通过诵读与品析,感受苏轼对亡妻深沉真挚的思念之情,体会其历经岁月磨难仍无法释怀的哀痛,领悟词作中蕴含的生死之思与人生苍凉感。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十年,足以让青丝染霜,让山河变迁,却磨灭不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思念。公元1075年,四十岁的苏轼在密州梦见早已逝去的妻子王弗。梦醒时分,他挥笔写下一首传诵千年的悼亡词。今天,让我们走进《江城子》,感受这份穿越生死的深情。”
初读课文,概括梳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诗、词、文、书、画均有极高成就。其词开创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诗文有《东坡七集》传世。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是他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的忌日。王弗聪慧贤淑,与苏轼感情深厚,二十七岁便不幸早逝。十年间,苏轼宦海沉浮,身心俱疲,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愈发深沉,遂于梦中与妻子相见,醒后挥泪写下这首悼亡词。
文学文化常识:
孤坟:指苏轼妻子王弗的坟墓。王弗葬于四川眉山老家,与苏轼当时任职的密州相隔千里,故云“千里孤坟”。
短松冈:指墓地。古人常在墓地种植松树,“短松”指墓地新生的松树,“冈”指较低平的山脊,这里代指王弗的墓地。
【文体知识】
《江城子》是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远”等。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本词为双调,上片写对亡妻的深沉思念和现实的凄凉,下片记述梦境及梦醒后的悲戚,是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文题解读】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本词的题目。“乙卯”即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夜”点明了做梦的具体时间,这一天是苏轼妻子王弗的忌日。“记梦”则点明了词的主要内容是记述梦境。题目直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缘起和核心事件,暗示了词中蕴含的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全文以“梦”为核心线索,由“思”入梦,由梦及醒,虚实结合,表达了对亡妻的无尽哀思。
【课文诵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朗读方法:
1. 低沉舒缓法:本词为悼亡之作,情感深沉悲切。朗读时应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为主,语速不宜过快,注意停顿和拖音,如“两茫茫”“自难忘”“话凄凉”“泪千行”“肠断处”等处,应读出绵长的哀思。
2. 情景想象法:朗读时可想象苏轼在孤灯下思念亡妻、梦中与妻相见又别离的情景,将自己代入词人的情感世界。上片读出现实的凄凉与无奈,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要读出岁月的沧桑和物是人非的悲叹;下片读梦境的温馨与短暂,以及梦醒后的肝肠寸断,如“小轩窗,正梳妆”可略带一丝温柔的追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则要饱含深情,“明月夜,短松冈”则应读出无尽的怅惘和永恒的思念。
【疏通文意】
【全词译文】
你我夫妻生死相隔已经整整十年了,(我)强忍不去思念,可(对你的思念)却是难以忘怀的。你远在千里之外的孤坟,我到哪里去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呢?即使我们能够再次相见,(你)也应该认不出我了,(因为我)如今已是风尘满面,两鬓斑白如霜。
夜里我忽然在幽深的梦中回到了故乡。(梦中)你正在小窗前,对着镜子梳妆打扮。(我们)互相望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裳。料想那每年让我肝肠寸断的地方,就是(你那)在明月照耀下、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你的墓地)啊。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学习任务一:破解苏轼的“造梦术”]
问题1:词中如何体现“记梦”的特点?现实与梦境是怎样交织的?
参考答案:
上片写梦前思念(现实):“十年生死”直抒生死相隔之痛,“不思量,自难忘”写思念之深。
下片记梦中相见(梦境):妻子“小轩窗,正梳妆”的细节真实温馨,相顾无言的场景感人至深。
梦醒重回现实(现实):“明月夜,短松冈”以景结情,将情感推向苍凉辽远之境。
虚实交织手法,强化了情感的深度与艺术的感染力:
实:上片所写的梦前的现实——十年生死、千里孤坟、尘满面鬓如霜的现状。
虚:下片所写的梦中的情景——还乡、相见、无言流泪。
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是梦醒后的想象,这又是“虚”。
梦境,作为连接现实与想象的桥梁,正是在与“现实”的对比中,才凸显其虚幻和珍贵的特质,也才更能表达“人间如梦”的深沉悲哀。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学习任务二:探寻“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密码]
问题1:词的开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看似矛盾,却感人至深。请简要分析“不思量”与“自难忘”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如何深刻表达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的。
参考答案:
“不思量”并非无情,而是情感过于沉重的一种理性克。因为十年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两茫茫”),且词人自身仕途坎坷、容颜衰老(“尘满面,鬓如霜”),这种巨大的悲痛使他不敢轻易触动、不敢终日思念,这是一种主动的、理智上的压抑。
“自难忘”则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与本能记。尽管理性上试图“不思量”,但那份深厚的夫妻感情早已刻骨铭心,成为一种潜意识中无法摆脱、不由自主的怀念,体现了思念的执着和永恒。
两者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极深刻地揭示了思念的复杂性与真实。这种“欲忘不能”的矛盾心理,比直抒胸臆的思念更能表现出词人内心无处排解、深藏心底的沉痛哀思,为全词奠定了深沉哀婉的感情基调。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2:词中“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几句,表达了词人怎样复杂的心境?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表达了仕途坎坷、年华老去的深沉感慨。词人以“尘满面,鬓如霜”的外貌描写,形象地概括了自己十年来仕途失意、奔走劳碌、未老先衰的艰难处。这既是对个人身世飘零的写照,也暗含了人生易老的悲凉。
抒发了对亡妻深切思念中的愧疚与无奈。词人设想即使与亡妻重逢对方也认不出自己,这看似不合常理的担忧(“纵使相逢应不识”),实则委婉深沉地表达了对阴阳两隔、世事沧桑的无奈,以及在生活困顿中觉“有负”于亡妻的复杂微妙的愧疚心理。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强化了情感的悲剧性:“纵使相逢”是词人假设的、不可能发生的虚幻情景(虚写),“尘满面,鬓如霜”则是词人对自己当下容颜衰老、仕途坎坷的真实描绘(实写)。二者结合,将深沉的情感置于一个假定的场景中加以强化,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沉痛。“尘满面,鬓如霜”以白描手法,形象地勾勒出自己未老先衰、疲惫憔悴的容貌。这六字不仅是对外貌的刻画,更含蓄地概括了十年来宦海浮沉、人生艰难的历程,将生死之痛与身世之悲交织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情感内涵。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学习任务三:品味梦境中“无言”的断肠画面]
问题1:词的下片描绘了“小轩窗,正梳妆”的梦境。请简要分析这一梦境场景的特点,并说说词人为何会梦到这样的场景。
参考答案:
梦境场景的特点:
温馨日常,细节真实。词人选取了妻子生前在窗前梳妆这一极具生活化、私密化的日常片段,画面宁静、美好。
以乐景写哀情,反差强烈。梦中温馨的场景与梦醒后的现实及“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悲痛形成巨大反差,更凸显了物是人非、生死相隔的无限哀伤。
词人梦到此景的原因:
源于深刻的情感记忆。这一场景是词人与亡妻往日幸福生活中最熟悉、最深刻的记忆之一,是潜意识中最珍贵的画面,故而在梦中自然浮现。
是“不思量,自难忘”的必然结果。尽管理性上试图不去思念,但深厚的感情已深植骨髓,在梦中不受控制地宣泄出来,证明了对亡妻刻骨铭心、无法释怀的思念。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2:词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两句历来被誉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典范。请分析这两句是如何通过"无言"的细节来表现词人复杂深沉的内心情感的。
参考答案:
以"无言"衬"有言",表现情感的超载。十年生死相隔,一朝梦中重逢,千言万语无从说起,任何语言在巨大的悲喜冲击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这种极致的沉默,反而比痛哭失声更能表现词人内心复杂深沉、难以言表的情感。
通过外在神态揭示多重内心世界。"泪千行"是内心情感的外在爆发,其中交织着:重逢的惊喜、永诀的悲痛、十年沧桑的感慨、无处诉说的委屈等多重复杂心绪。这无声的泪水将悼亡之痛与身世之悲融为一体,达到"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感人效果。
细节真实,符合梦境与情感的逻辑。这一描写既符合梦境往往模糊难言的特点,又切合久别重逢时"欲语泪先流"的情感体验规律。"无言"与"有泪"形成强烈反差,在克制中见奔放,在平静中显激烈,极具艺术感染力。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学习任务四:体悟“明月夜,短松冈”的永恒哀伤]
问题1:词的结尾"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选取了"明月"与"短松冈"这两个意象来抒情。请分析这两个意象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
意象选用精当,共同营造哀婉意境。"明月"象征着思念、团圆与孤高,但照在荒凉的坟冈上,反而强化了生死相隔的冰冷与孤独;"短松冈"(长满松树的山冈,指代墓地)这一意象直接指向死亡与荒芜,松柏的常青又暗示了哀思的绵长不绝。两个意象叠加,构成一个凄清、冷寂、永恒的意境,使无形的哀思变得具体可感。
情感表达深婉,将个人之悲升华为永恒之痛。词人不直抒胸臆,而是将"年年肠断"的沉痛情感寄托于"明月夜,短松冈"这一画面中。"年年"与永恒的明月、长青的松柏相呼应,将一时一己的悼亡之痛,升华为一种循环往复、穿越时空的永恒悲哀,极大地深化了情感的感染力。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2:词的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历来备受推崇。请简要分析词人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并体会这其中表现了词人怎样复杂的情感。
参考答案:
运用"对写法"(或"移情于对方"),使情感表达更为深婉曲折。词人不直写自己如何思念亡妻,而是转换视角,"料得"(推想)亡妻在九泉之下年复一年地因思念自己而"肠断"。这在艺术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将单向的思念发展为生死双方的双向共鸣,极大地深化和强化了情感的感染力。
以景结情,营造了哀婉动人的意境。结尾以"明月夜,短松冈"这一凄清冷寂的画面收束全词。明月朗照松岗的意象,将无形无尽的悲痛凝固在永恒的时空中,境界开阔而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巨大的回味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表现了词人永恒、深沉且推己及人的复杂情感。"年年"一词,表明词人意识到这份悲痛将永恒持续,体现了思念的刻骨铭心与无可奈何。词人推想亡妻的痛苦,既包含了对亡妻的深切体贴与关怀,也是将自身无法排解的沉痛哀思,投射于对方的一种深婉表达,使得这份悼亡之情愈发厚重、悲凉。
拓展延伸
讨论:这首词为何能成为千古悼亡名作?它对现代人表达情感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因其情感真挚普遍,艺术手法高超(虚实、细节、情景交融);
启示:真诚的情感最动人,真正的思念超越时空;文学可以成为情感的载体,让私人的哀痛获得永恒的意义。
课堂总结与作业
课堂总结
总结:
这首词以梦为线,将现实、回忆与想象交织,抒发了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展现了苏轼深情婉约的一面。
教师结语:
“梦醒成词,词成永恒。苏轼用最深的痛写出了最美的词,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深情,从来不需要喧嚣。”
课后作业
阅读苏轼《江城子》(悼亡)与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然后回答问题。
1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共同之处?
2两首词在艺术手法上有何主要差异?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附:贺铸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词作注释】
阊(chāng)门:苏州古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梧桐半死:比喻丧偶。枚乘《七发》有“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
头白鸳鸯:鸳鸯头有白毛,此处亦自喻年老且丧偶。
露初晞(xī):用草上露水易干比喻妻子新丧。古乐府《薤露》:“薤上露,何易晞!”
旧栖:从前住过的地方。
新垅:新坟,指妻子葬地。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