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齐 桓 晋 文 之 事《孟子》1.重要字音。胡龁 衅钟 觳觫褊小 彼恶知之 忖度舆薪 便嬖 莅中国商贾 赴愬 惛放辟 邪侈 畜妻子豚 彘 庠序孝悌 颁白(xìn)(hé)(hú sù)(biǎn)(wū)(cǔn duó)(yú)(pián bì)(lì)(ɡǔ)(sù)(hūn)(chǐ)(xù)(xiánɡ)(zhì)(tún)(tì)(bān)(pì)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之:助词,的得:能够闻:使……闻,听说之徒:这些人道:谈论是以:因此无传:没有流传之:代词,这件事,“之闻”宾语前置则:那么王: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1—2)段齐宣王问(孟子)说:“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您可以讲给我吗?”孟子回答说:“ 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些事。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16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 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后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齐桓晋文”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如何统一思想?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用“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霸道” 和 “王道”第一部分(1—20)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第二部分(21—33)第三部分(34—35)划分层次研读第一部分第1-20节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何如:如何则:就王:名作动,称王于天下而:就之:代词,他。代指保民而王者御:抵御莫之能御也:宾前若:像乎哉:加强疑问语气,“吗”何由知吾可也:宾前(3—7)段(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安养民众才能称王于天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养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儿知道我可以呢?”而:表修饰牛何之:宾前句将以衅钟:省略句而:表转折然则: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易:换识:知道诸:兼词,之乎,“之”——“牵牛”这件事;“乎——示疑问语气(8)段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他,问道:‘牛牵去哪里?’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涂钟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如此)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需要废弃涂钟行祭的仪式吗?’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这件事吗?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之:代词,这种事是:这以...为:认为固:本来,确实之:主谓间取独,不译忍:忍心然:是的,表应答诚:的确即:就是以:用(9—11)段(齐宣王) 说:“ 有这件事。”(孟子) 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惜(一头牛),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齐宣王)说:“ 是的。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又何至于吝惜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无:不要于:对之:取独小、大: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若:如果诚:究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宜:应当;乎:表感叹;之:取独无伤:没有关系乃:就是远:形作动,远离(12—14)段(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您的用心)他们怎么知道呢?您如果哀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因为吝惜钱财才用羊换掉牛的,(您这么一说)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啊。”(孟子)说:“没有关系,这就是仁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忖度:揣测夫子之谓:宾前,判断乃:这样反:通返所以…者: …的原因也:判断于:向足以:足够用来而:表转折则:那么许:相信(15-17)段齐宣王高兴了,说:《诗》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思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 说:“ (假如)有人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生的纤细羽毛的尖端, 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这话吗?”(齐宣王) 说:“ 不。”“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及:达到而:表转折至于:到达为:因为之:主谓之间,不译王:第一个名词。第二个动词为:做也:表判断何以:介宾倒置(18-19)段(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以:修饰超:跨越为:替,为了是:这之:取独之:这,这种以:表递进,进而及:到运:运转(20)段(孟子)说:“挟着泰山越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做不到。为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做不到。所以说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不属于挟泰山越过北海这一类的事; 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属于为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照这样去做)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于:给于:到以:表递进御:治理于:对诸:兼词,“之于”所以…者:……的原因过:大大超过然:这样度:考虑,思量(20)段《诗》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效达不到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称了,才能知道轻重;量了,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请您考虑一下吧!研读第二部分第21-33节思考:“王之所为”和“王之所欲”分别是什么?二者什么关系?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为:因为抑:或者使令:使唤于:在危:使……处于险境(使动)于:跟,与于:在以:用(21-26)段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已:同“矣”,语气词“了”朝:使……朝拜(使动)而:并且以:用而:表修饰(27-29)段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全国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以为:认为(不同于“輮以为轮”)方:纵横服:降服(使动)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状语后置反:同“返”,回到天下仕者...:状语后置句其:如果若:像(30-33)段研读第三部分第34-35节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惛:不明事理,糊涂于是:到这明:明白以:表修饰,“地”而:转折恒:长久惟:只有则:如果因:就,因而苟:如果已:同“矣”及:等到然:这从而:接着也:表判断(34-35)段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焉:哪里而:表转折事:侍奉,赡养妻子:妻子和儿女于:从之:代词,指君主也:提顿而:表递进而:表顺承之:往,走向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5)段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反:通“返”回来本:根本树:名作动,种植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后置豚:小猪不负戴于...:状语后置然而:这样却未之有也:宾前夺:耽误,失谨:动词,重视申之以...:状语后置(35)段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结构梳理牛羊之喻折枝之喻能行王道(15-20)缘木求鱼邹楚之喻治国良策应行王道(21-33)齐桓晋文之事心怀仁术(1-14)见牛未见羊以羊易牛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不能能辟 朝 莅 抚以一服八,后必有灾王道乐图(34-35)制民恒产 黎民不饥不寒治以礼仪 老者衣帛食肉孟子的论证艺术:1.层层递进,论点明确2.因势利导,措辞委婉3.比喻生动,道理具化4.正反对比,突出事理5.善用排比,增强气势6.类比推理,想象贴切孟子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他继承孔子的学说,主张“性本善”,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始终不受重用。《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现存七篇。内容涉及孟子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致意。《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特点:善于论辩、极有气势、富于想象。《孟子》背景探究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孟子多次到过齐国,先后受到过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本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当时,齐宣王想仿效齐桓公、晋文公谋图霸业、 统一天下,并以此询问孟子。于是孟子围绕行王政、弃霸业的主题与齐宣王展开了一场论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