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退:使…撤退
师:军队
学考复习
《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编年体史书
体例: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第一部记事完备的
内容:对孔子编纂的《春秋》的诠释和注解。
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
《左传》
左丘失明,厥jué有《国语》。
——司马迁《报任安书》
作者简介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知识补充:史书体例
体例 记述方式 例举 概念性质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编历史的方式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战国策》 《国语》 编历史的方式
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编历史的方式
纪事本末体 通过记叙事件始末反映历史事件 《宋史纪事本末》 编历史的方式
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史记》 记载的时间
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 记载的时间
注释问答时间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1晋,且贰于2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佚之狐言于3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课文疏通
以:因为,连
于1.3 :对
[于晋]无礼 状后
军:驻军。
名→动
[于郑]伯言 状后
使:派
若:如果
师:(秦国)军队
贰:从属二主
军(于)函陵 省略介词
其:他,代郑国
于2 :引出对象,不译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3)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犹:尚且
为:做(什么)
而:才,表承接
是:这
过:过错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
夜:在夜里。
名→状
(烛之武)夜缒而出
辞:推辞
课文疏通
而:修饰。
也:表判断
亡:使…灭亡。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1烦执事。越国以2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3陪邻?邻之1厚,君之2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3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既:已经
使动用法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2:而,承接/目的?
鄙:把…当作边邑。
意动
其:这件事
焉:怎么,哪里
以3 :而,表目的
陪:增加
厚:变雄厚(动)
薄:削弱
以(之)为:把…作为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名
课文疏通
远:远地,形作名
以1:介词,拿、用
之1 2 3 :取独
(晋君)许君焦、瑕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1,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1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2取之2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3 。”秦伯说,与郑人盟。
为:给(动词)
济:渡河
版:防御工事
有何厌,
厌:满足
之1 :宾语前置的标志
东:在东面。
名→状
封:使…成为疆界。
名作使动
肆:扩张。
阙:侵损(使动)
焉2 :于何,从哪里
以:来,表目的
惟:希望
图:考虑
盟:结盟
形→动
课文疏通
尝:曾经
利:使…受益
且:况且
焉1 :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3 :代,这件事
之2 :代,土地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1 ,乃还。
(4)子犯请击之2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3力不及此。因人之4力而敝之5 ,不仁;失其1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2还也。”亦去之6 。
乃:于是
之2:代指秦军
微:没有
夫人:那个人
因:依靠
而:却
蔽:损害
所与:所结交的人(国)。
知:通“智”
易:交换
武:勇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2: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课文疏通
戍:守卫
之1 :代郑国
使:派
之34:结构助词,的
其1 :代词,自己的
[yú]:同“欤”。
唯求则非邦也与 (《论语》)
与(二)用作动词。
与(一)用作句末语气词。
[yǔ]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5.[yù]:参与。与会
1.给。
失其所与,不知
2.交往,亲附
吾与点也—— 《论语》
3.赞许;赞助。
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
4.等待。
吾不与祭,如不祭。 《论语·八佾》
与(三)用作介词。
与(四)用作连词。
5.跟;和。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邹人与楚人战
6.连词,和
孰与君少长。 (《邹忌》)
与虎谋皮
[yǔ]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垤若穴
其叶沃若
野语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
连词,如果
代词,你们
动词,像
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动词,比得上
代词,这,这个
代词,如此,这样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④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⑤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⑥年且九十

连词,并且,而且
副词,将,将要
连词,尚且
连词,表进一层,况且,再说
副词,姑且,暂且
副词,将近
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已,通“矣”,语气词,了。
共,通“供”,供给。
厌,通“餍”,满足。
阙,通“缺”,侵损,削减。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且贰于楚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越国以鄙远
古:动词,从属二主。今:数词,“二”的大写。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古:越过别国。今: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名。
古:把...当作。今:认为。
特殊句式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邻之厚,君之薄也。
夫晋,何厌之有
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佚之狐言于郑伯
敢以烦执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判断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省略句
多义实词
文章脉络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以退为进,打消疑虑



函陵
氾南
秦军
晋军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四、夫晋,何厌之有?……唯君图之。
亡郑只对晋有利,对秦无益
郑国存在对秦好处多
晋的本性,贪得无厌
烛之武如何“退师” ?
一、越国以鄙远,……邻之厚,君之薄也。
三、且君尝为晋君赐……君之所知也。
历史上,晋忘恩负义
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以退为进,博秦君好感。
②抓住秦君趋利的心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拨离间,拉拢秦君
④推测未来,极言晋贪得无厌,毁其盟约。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利用矛盾
机智善辩的烛之武
游说技巧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jù(岂)能若是乎?
--[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切中要害—“有利”
2.援古例今—“有理”
3.逻辑清晰—“有节”
4.语言适当—“有体”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孙子兵法》
处处言秦 处处为郑
明里为秦 暗则为郑
古人点评
得势全在“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二语,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纡yū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于此!
——[清]过琪《古文评注全集》卷一
“退师”成功的原因仅仅是烛之武一人之力吗?
1.以其无礼于晋:“重耳过郑”,郑国未以礼相待。
2.且贰于楚:“郑楚结盟”,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出师理由:
(表面上)
实质上:
秦晋向外扩张。
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为什么秦国也要去围郑?
1、“秦晋之好”
2、秦的扩张野心
无直接的利益冲突
为秦师撤退埋下伏笔
原因
思考
二国驻军情况如何?查看地图。
烛之武退秦师成功的客观原因
人物形象
烛之武
辩士
勇士
志士
夜缒而出 只身赴敌营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长期得不到重用,满腹的委屈和牢骚
人物塑造有血有肉、真实性
国难当头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机智善辩 心思缜密 不卑不亢
侃侃而谈 胸有成竹 洞若观火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一匹蓄势待发的老骥
不计前嫌
烛之武退秦师能成的其他人为因素?
事郑国为圉yǔ正(看马小官),三世不迁官,须发尽白。
——《东周列国志》
人物形象
佚之狐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充满信心,对未来局势的精准预判
知人善任
置身事外、保全自身的狡黠
= 一只“老狐狸”
人物形象
郑 伯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③“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屈尊自责,放低姿态,使用敬辞,态度诚恳
软中有硬,语带机锋
①“公从之”
从谏如流
人物形象
晋 侯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贪得无厌,随机应变,理智判断
一代霸主的胸怀和谋略
晋文公如何让部下信服自己?
道理上,不应该;策略上,不智慧;决策上,不勇武。
说服:识时务、顾大局、讲仁义(深谋远虑)
头脑清醒,理智判断,
随机应变,隐忍不发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烛之武
佚之狐
晋文公
郑 伯——善于纳谏(礼贤下士),勇于自责,精于言辞
秦 伯——善谋利益,善于决策,亦敌亦友,政治手腕了得
“霸主”
慧眼识才
“伯乐”
人物形象
烛之武退秦师之后
烛之武说退秦师后,动摇秦晋联盟。两年后秦攻打郑国,郑早做准备,秦无功而返。在回师的路上,晋国对其进行了伏击,秦军大败,秦将被俘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崤(xiáo)之战”。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春秋笔法。
《左传》的艺术特色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
形象素材
烛之武
写作角度一: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写作角度二: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写作角度三:何谓君子之勇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 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此字初文作“豊”,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礼”本指祭神、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还引申指“礼物”,即表示敬意的物品。古代在祭祀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规范,演变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此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如何理解这里说的“礼”?
秦先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
回答:
理解“礼” :在这里,“礼”可以理解为古代中国的礼节、礼仪和道德规范。它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准则,也是国家间交往的准则。具体到《左传》和秦、晋围郑的事件中,“礼”可以理解为一种外交和军事行为的道德约束,强调仁义和正当性。
秦的行为是否合乎“礼” :从文中可以看出,秦国先是与晋国联合围困郑国,后来又与郑国结盟。这种行为在外交和军事上显得反复无常,不符合“礼”所倡导的诚信和稳定。因此,秦的行为在古代“礼”的标准下是不合乎规范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