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7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7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76张PPT)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下册
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 lún 饥馑 j n 曾皙 xī 哂 sh n
舞雩 yú 铿尔 kēng 小相 xiàng 沂 yí
冠者 guàn 喟 kuì 俟 sì 撰 zhuàn
摄 shè 毋 wú 冉 r n 章甫 fǔ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回看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斯言诚哉!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那是一个文化启蒙,文明奠基的时代;那是一个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时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战,杀伐不断,民不聊生......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
身处这样的时代,除了被时代的风云所裹挟,
还能做点什么呢?
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的孔子;
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孟子;
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的老子;
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庄子;
主张“治民无常,唯法为治”的韩非子
......
有一群人如炬火般照亮了那个动乱而黑暗的时代:
他们每一个人都曾以最热的赤肠、最真挚的情感关照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座座伟大的思想丰碑!
走近中国历史上最巍峨的思想丰碑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走近中国历史上最巍峨的思想丰碑
——孔子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孔子的主要思想:
(1)孔子的伦理思想——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的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2)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先“正己”后“正人”,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施行仁政。
(3)孔子的教育观—— 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这是教学方法,他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学思并重:这是治学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均衡发展:孔子之教,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论语其书
它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
文体
价值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书》《礼》《易》《春秋》
文学常识
“四书”与“五经” 是汇集了儒家学说的代表作品。
孔子,名___,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 《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参考答案:丘、仲尼、儒、仁、礼治。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文学常识子路、
(由)
曾皙、
(点)
51岁
冉有、
公西华
31岁
18岁
(求)
(赤)
侍 坐
39岁
在尊长近旁陪坐
解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四个弟子,一位老师,四位弟子的称呼用的是名还是字?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人物资料: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60岁。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51岁。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39岁。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31岁。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18岁。
结合这份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标题中人物是按照年龄来排列的,体现了儒家长幼有序的原则。
对人物的称呼,标题中用的是“字”,人物对话中用的是“名”。古人称呼别人一般用字,这是敬。孔子称呼弟子用名,传递的是日常的亲切和自在的谈话氛围。他说,由啊,说说你的想法吧(而不是仲子路同学,请你回答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
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篇文章大概在讲什么?
2500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小型班会课
这场2500多前的班会课的主题是什么?
孔子与他的学生们主要就什么问题展开了讨论?
“各言其志”
整体感知
课文是如何围绕“志”展开的?据此可划分为几个部分?
孔子问志
弟子言志
孔子评志



问志中感受孔子风范
齐读第一部分,思考:
孔子是怎样问志的?
由此你能看出孔子怎样的为师风范?
问志中感受孔子风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以:介词,因为。 “乎”相当于“于”,放在形容词之后,可译为“比”。 状语后置
“以”同“已”,是“止”的意思;省略句
平日、平时
知:了解;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如:连词,假如,如果。 或:代词,有人; 尔:你们
“以”,动词,“做”的意思。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什么呢 “
整体感知
【翻译】
孔子问志
①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孔子是怎样问志的?由此反映出孔子怎样的为师风范?
②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 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循循善诱

跨越时空,寻先贤之志
齐读第二部分,思考:
四位弟子各自有怎样的志向?
由他们的言行中可见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跨越时空,寻先贤之志
弟 子 言 志
子路言志
冉有言志
公西华言志
曾皙言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率尔: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比及三年
且知方也
哂之:
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尔,相当于“然”。
摄:夹处; 乎:相当于“于”,在。
加:可理解为“施加”; 以:用; 状语后置
因:接续; 以:用; 状语后置
比及:等到
方: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哂:微笑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略,接着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并且做事知道合乎礼义。”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弟子述志
【翻译】
子路(仲由)
有抱负,自信,
但比较鲁莽、轻率。
志:
性格:
侧重强国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礼义。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方六七十:
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方: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足:使动用法,使......富足
如:至于,表另提一事
以:介词,把; 俟:等待;
省略句“以(之)俟君子”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求, 你怎么样啊 ”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 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 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弟子述志
【翻译】
“求,尔何如?”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志:
性格:
侧重富民
冉有(求)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相:
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如:或者;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在这里都是名词作动词,
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赤,你怎么样啊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弟子述志
【翻译】
“赤,尔何如?”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志:
性格:
侧重以礼治邦
公西华(赤)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
何伤乎:
鼓:名作动,弹奏;希:同“稀”,稀疏
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而:表顺承;作:起身、站起来
乎① :相当于“于”,译为“与,和”。
撰:才能。一说,讲述。 状语后置句
伤:妨碍。 乎②:句末语气词,呢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莫:
既成:
冠者:
浴乎沂:
风:
吾与点也:
同“暮”
已经穿定
成年人。男子20岁成年行冠礼。
浴:游泳。乎③ :相当于“于”,可译为“在”。状语后置句
吹风
赞同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弟子述志
“点,尔何如?”
“曾点, 你怎么样啊 ”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 关系呢 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弟子述志
【翻译】
淡定洒脱,高雅淡泊
志:
性格:
侧重悠游自得,享受自然。
曾皙(点)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游玩尽兴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学生 志向 志向
侧重于 性格特点 孔子评价
子路 治理千乘大国 强国 有抱负,自信, 却较鲁莽、轻率
冉有 治理小国 富民 谨慎小心 谦虚退让
公西华 愿为小相 以礼 治邦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曾皙 暮春郊游 享受 自然 淡定洒脱 高雅淡泊
小结:
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

探究思考,析孔圣评价
齐读第三部分,思考:
孔子是如何评价四位弟子的志向的?
孔子的评价流露了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探究思考,析孔圣评价
孔子评志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曾晳后:
为国以礼:
后:名作动,后出
以:用
三个弟子都出去了,曾晳走在后面。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呢?”
孔子说:“ 只不过自己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问:“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
孔子说:“治国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因此我笑他。”
孔子评志
【翻译】
“唯求则非邦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者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唯求则非邦与:
安见: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唯:句首语气词; 与:同“欤”
安:疑问代词,怎么。
小相,形容词作名词
大相,形容词作名词
曾晳问:“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孔子说:“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曾晳又问:“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孔子说:“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孔子评志
【翻译】
学生 志向 志向
侧重于 性格特点 孔子评价
子路 治理千乘大国 强国 有抱负,自信,鲁莽、轻率
冉有 治理小国 富民 谨慎小心 谦虚退让
公西华 愿为小相 以礼 治邦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曾皙 暮春郊游 享受 自然 淡定洒脱 高雅淡泊
孔子是如何评价四位弟子的志向的?对弟子们的发言是何态度?
“其言不让”
“哂之”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吾与点也”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如何理解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评价?
结合语境,揣摩语气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对孔子很无礼,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
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4年率军抵抗入侵齐军,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今河南濮阳人,鲁国学者、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玄宗尊之为“邵伯”,宋真宗加封为“巨野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公西子”。
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西赤曾经为孔子出使齐国。
如何理解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评价?
子路
孔子“哂之”,是因为在孔子看来,没有礼仪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所以,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属于“其言不礼”。但他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只是委婉批评他的鲁莽。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如何理解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评价?
冉有:
冉有要以富治国,实际上就是政治家的作为。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和五六十就不是国家呢?”孔子用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既然是治理国家,那么不论地方大小,治理之道都应该是一样的,也要重视礼乐教化。怎么可以说,要等到君子才去做呢?
孔子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冉有的肯定;只是说不要轻视小国,治大国与治小国都是一样的。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如何理解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评价?
公西华
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如何理解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评价?
公西华
对于公西华的志向,孔子认为也是一个大政治家的见地,只是话说得非常谦虚罢了。主持“宗庙会同”,操办各国国君参加的联合会议,事关重大;公西华还说是小意思,愿意学习学习。公西华讲得谦虚,其实他的志向并不小。
孔子并没有否定公西华志向,而是肯定公西华具有以礼从政的素养与才干。 但是,公西华又过于谦虚,本可大用,在这里却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所以流露出了惋惜之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四位弟子中,孔子为什么只明确肯定了曾皙的志向?
曾皙的“暮春郊游图”到底代表着什么?
请结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以及孔子的经历思考这些问题。
探究思考:
曾皙
  既不讲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发生在祭坛的场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
  对此,我们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暮春郊游图”到底代表着什么?
①积极推行主张,使得国家采用儒家以礼治国的主张后出现天下太平、人民幸福,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生活、享受自然的“太平盛世图”。
②避开纷争,退而隐居,描绘的是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般,无拘无束,自由快乐的具有隐逸色彩的生活图。
基于对“暮春郊游图”的这样两种理解,关于孔子为何“与点”的说法也就有两种。你更赞同哪种理解?或者还有其他的看法?
各抒己见
①进:曾皙所说最能体现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是孔子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
②退:曾皙所说刚好与孔子政治主张难以实现后的超脱思想相契合,曾皙的想法符合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想法,描绘的是一幅隐退之后自得其乐的画面。
为何与“点”?
--“曾皙所言是孔子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之依据
(1)结合时代背景:
春秋之末,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征战,社会动荡,人民对和平稳定的生活有着强烈的热望。一向主张积极用世的孔子不可能抛弃理想,躲进象牙塔,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孔子周游列国,正是为了推行“施行仁政”、“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
为何与“点”?
——“曾皙所言是孔子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之依据
(2)结合孔子相关言论: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孔子说自己一生的追求是让天下的老人们可以安顿身心;让朋友们可以彼此信任;让孩子们有榜样去缅怀,进而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为何与“点”?
——“曾皙所言是孔子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之依据
(3)结合相关评论:
“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
——朱熹《四书集注》
“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杨树达《论语疏证》
“这天光云影的气象、惠风和畅的格调、与天优游的境界,正是孔子孜孜以求的‘仁治’‘礼治’之下的理想社会,太平盛世。”
——朱良志
为何与“点”?
——“曾皙所言是孔子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之依据
我要不挨打,
强国
我要不挨饿,
富民
我要知礼节,
文明
我要追求幸福,
终极目标
子路
曾晳
公西华
冉有
孔子之志
——建立一个统治者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百姓,各得其所、人尽其力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篇》
为何与“点”?
——“曾皙所言是孔子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之依据
“时代的剧变一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遍地皆是。所以古人说‘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而曾点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真正享受了生命,正如清人的诗‘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南怀瑾
为何与“点”?
——“曾皙所说与孔子理想受挫后的超脱思想相契合”之依据
(1)结合孔子经历——丧家之犬:
孔子大概在他55岁的时候,带领着他的弟子从鲁国出发,周游列国,宣讲他的政治主张,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实现,孔子花了十四年的时间奔波在列国之间,在周游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艰险。
为何与“点”?
——“曾皙所说与孔子理想受挫后的超脱思想相契合”之依据
(1)结合孔子经历——丧家之犬:
曾经在宋国时,宋司马桓魋(音tuí)讨厌孔子,竟砍伐孔子在宋国讲学时用来习礼的大树,以此威胁孔子,使得孔子最后只能乔装逃离宋国;曾经在陈国与蔡国之间,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曾经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历经艰险,但是因为身处乱世,孔子最终都没有真正得到任何一位统治者的欣赏。于是晚年回到鲁国潜心教育,并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为何与“点”?
——“曾皙所说与孔子理想受挫后的超脱思想相契合”之依据
(2)结合孔子相关言论: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主张得不到施行,就坐着小竹筏到海上漂流去。)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微子篇》
(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无道就隐居不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受到重用就出任,不受重用就隐居。)
为何与“点”?
——“曾皙所说与孔子理想受挫后的超脱思想相契合”之依据
(3)结合相关评论:
“吾与点也,言我志与点同也。所以与同者,当时道消世乱,驰竞者众,故诸弟子皆以仕进为心,唯点独识时变,故与之也。”
——南朝·皇侃《论语义疏》
“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先秦文学参考资料》
为何与“点”?
春秋时期,社会动乱,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为国以礼”。子路、冉有等人讲的是乱世之中的权衡之计,曾点的志向则突显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的这段话,我们也可以读出隐士的情怀,这可能也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
不过,不管是理解成进还是退,是积极用世还是退而隐居,孔子作为仁人,内心想到的都是人的和谐与幸福,这种精神也一直鼓舞着后世的仁人志士。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在理解了四位弟子的理想志向以后,你更欣赏哪位弟子的志向?学习本文后,你在“立志”“求志”方面获得了哪些启示?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孔子“礼”与“和”的思想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
拓展延伸,与先贤言志
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社会的和谐问题
4、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关系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习主席的殷切期望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思想。
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