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那么,一片“木叶”里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禅机和联想呢?说木叶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博古通今的文学史家,在文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吴组湘、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湘、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第二层(4-6):“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木叶”给我们以“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而“留传”只能是纵向的,它只能传下去,而不能传开来。“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的话题;“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提示:①“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艺术形象 ②含有落叶的因素 ③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不落窠臼:比喻不落俗套,有独创风格(多指文章、作品)。二是作例证,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凭有据;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辨析]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传”的范围不同。袅袅陆厥橘徕niǎojuéjú lái柳恽yùn沈佺期quán寒砧zhēn庾信yǔ涔阳万应锭céndìnɡ门栓shuān窸窣xī sū冉冉rǎn积累词语(1)熟能生巧: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2)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3)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刻意修饰的痕迹。(4)得鱼忘筌:筌是用来捕鱼的竹器,得到了鱼,就忘掉筌。比喻达到了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解题:说“木叶”“说……”适合文体是:→议论文如2005年北京高考作文《说“安”》“木叶”:文章论题《说“木叶”》属于文艺评论,那么,林庚又由“木叶”这一现象发现了什么文艺上的规律呢?“说木叶”: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暗示性)。第6段,“木”的第二特征:微黄与干燥,清秋的气息。(颜色性)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一、(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二、(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三、(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全文)再读,浏览:本文1-3段涉及了哪些诗句?这些诗句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出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整体感知“木叶”为诗人钟爱第(一)自然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第(二)自然段“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橘颂》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招隐士》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拟古》为什么古代诗歌中很少看见“树叶”呢?“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捣衣诗》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哀江南赋》1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2组: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阅读第二自然段枝繁叶茂,浓阴饱满。“树”或“叶”都给大家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欲滴饱满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树叶”所包含的,诗词中常用“树”或“叶”代替“树叶”。“木叶”与秋季相联,也就是“落叶”的意思。而“落叶”则是枯黄,残败的形象,暗含萧瑟、凄凉的感觉,这不再是“树叶”所能包含的了。第(三)自然段诗歌语言的精妙树叶、落叶:概括准确,符合逻辑,但无助于形象的创造木叶、落木:概念上违背逻辑,但却有助于形象的塑造“树叶”“落叶”无人过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关键在于“木”1-3段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第(四)自然段①“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②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④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叶多且饱满)(落叶且空阔)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枯桑知天风”⑤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 周邦彦《满庭芳》 )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原因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这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落叶,饱含水分,繁密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感落木,无绵密之意,疏朗⑦“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落木 木叶树叶 落叶秋风叶落春夏之交脱尽叶子枝繁叶茂枯黄(叶)绿(干)褐绿干燥饱含水分空阔疏朗饱满绵密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密密层层浓阴满地生机活力填写下表,区别“(落)木(叶)”与“树(叶)落叶”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暗示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忧愁情绪离别之情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怨恨之情思念之情脱俗之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圣洁 坚贞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4.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酒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