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堂叔叔,林觉民去世的时候,林徽因七岁。林觉民牺牲后,其父林孝颖将闽县老宅出卖避难。买主叫谢銮恩,他带着十一岁的孙女住进杨桥巷17号。这个小女孩叫谢婉莹,即后来的冰心。课前小知识林觉民和林徽因属于同一林氏大家族,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堂叔。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先后担任北洋军阀政府临时参议院秘书长、众议院秘书长。1917年入阁当任司法总长。林长民和林觉民是堂兄弟的关系。因此,也就是林徽因的堂叔。1.了解林觉民及文章写作背景;理解句子含义。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作者采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其中记叙和议论的密切结合,更有力地突出了中心。学习目标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同年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起义时加入敢死队,带头冲入两广督署,撤出途中中弹被捕,后从容就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作者简介林觉民(1887-191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婴儿被嗣林觉民儿时就过继给了叔父林孝颖。叔父林孝颖饱学多才,诗词文赋样样精通,以才闻名。天资敏慧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少有大志,不屑于科举。13岁参加科举童生考试,可他志不在求取功名,提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愤而离开考场。胸怀大志15岁考入新式学堂,接触了民主革命思想,大量阅读进步书刊,如《民报》《浙江潮》等。思想激进,致力于暴力推翻满清政府。眼见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林觉民四处传播革命思想。他口齿伶俐,演讲极具煽动性,常引得台下学生热血沸腾,当时学堂的一位教员见此场景,惊叹到:“亡大清者,必此辈也。”作者介绍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夫妻恩爱18岁时迎娶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陈意映。陈意映父亲是清末举人,书香门第,门当户对。婚后两人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生活很惬意。投身立业林觉民崇尚新思想,兴办了一所女学,实践邹容提出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传授西方的思想文化,介绍世界局势,抨击封建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在林觉民的影响下,女学学员中有很多人走出家门,求学于福州女子师范学堂。林觉民建立了一个读报所,号召大家聚集一处共同阅读进步报刊。陈意映挤出家用充作活动的经费,购买了《革命军》《猛回头》等革命读物供大家阅读。两人不仅在生活中琴瑟和鸣,在思想观念方面,更是一拍即合。作者介绍1907年,林觉民自费去日本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留学。当时两人的长子才满周岁,正是最需要找人照顾的年龄,陈意映却告诉丈夫,尽管去追求学问,家里的事情无需挂怀,有自己一人就够了。林觉民进入日本应庆大学学习哲学,兼修英文与德文。他翻译了《六国宪法论》,在康有为、梁启超来日宣传君主立宪时奋笔写下《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的文章,敢于和权威唱反调。在日本留学期间,林觉民深受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影响,成为了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以同盟会代表的身份在日本各地巡回演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日本留学作者介绍1911年1月底,林觉民得知黄兴等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遂义无反顾回国响应。先赴香港,后回福建老家召集革命志士。他躲藏于福建西禅寺中制造炸药,将炸药装到棺木中,打算运往广州,支援起义。陈意映曾挺身而出,要求装扮成寡妇护送棺材随行掩护,可是因为怀孕只能作罢。两人决定,林觉民一人奔赴广州,陈意映则在福建待产。4月初林觉民一趟趟地在香港与广州之间来来往往,负责把这批人护送进广州。1911年4月24日在九龙岛狭小的赁屋内,林觉民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积极起义作者介绍1911年4月27日下午,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在双方激烈的巷战中,林觉民被流弹击中腰部,倒地竭力被俘。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审问林觉民,林觉民虽然遍体鳞伤,依旧态度从容,侃侃而谈,从世界形势讲到革命道理,从清吏暴政讲到百姓疾苦,最后他说清朝不过是苟延残喘,日薄西山,不用多久,便会倒在革命的浪潮之下。张鸣岐不禁叹道:“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若留给革命党人,实为后患,必杀之。”就这样,年仅24岁的林觉民,5月3日在广州天字码头英勇就义,他面不改色,大笑道:“吾今日登仙矣。”作者介绍慷慨赴义 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待战友们入睡后,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陈意映(1891—1913),幼受庭训,耽诗书好吟咏,通过女学的教育,要做新女性,尝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因丈夫林觉民在1911年3月的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无法承受丧夫之痛的沉重打击,一度意欲轻生。后经林觉民父母双双跪在面前,恳请陈意映念在家中尚有一幼儿,需要母亲照料,断绝自杀念头,她才愿意活下去。林觉民死去不足一个月,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一年后,终因思念林觉民过度,郁郁寡欢而病死,年仅22岁。陈意映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②问候语:写在称呼的下一行,空两格。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④祝颂语: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此致敬礼”。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此致”二字之后不加标点,“敬礼”二字之后可加感叹号表示诚意。⑤署名和日期:另起一行,在右下方位置署名,日期写在名字下方。!现代书信的一般格式这封信通篇抒爱妻之情,写报国之志。信中哪一句话最能将这两层意思统一在一起呢?探究升华爱妻之情报国之志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全文中心 【总纲】文章是如何表现“至爱汝”的?探究升华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三忆三忆离家未告之情由一忆夫妻生死之争论二忆新婚甜蜜之情景“爱汝”之情: 三忆、三愿“就死”之理: 国家腐败 、社会黑暗—— 为天下人谋永福探究升华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爱妻之情报国之志融合升华挚爱妻子的好丈夫!忠诚革命的大英雄!①对妻子的爱恋和不舍之情②对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③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④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为大家舍小家儿女情长,英雄志坚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你体会到哪些情感?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民族魂补充拓展:像林觉民一样的革命先烈大有人在,他们心系天下、敢于牺牲,书写铮铮爱国情!“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武昌起义前费心最多、牺牲最大的一次起义,而且这一批起义者年纪轻、素质高、革命意志最为坚决,很多都是像林觉民这样的留日学生,或者知识分子,亦有很多晚清“富二代” 。烈士方声洞出身于福州富商家庭,17岁便赴日留学,投身于革命,牺牲时年仅25岁。烈士喻培伦,父亲是四川内江的一个糖商,他自幼喜欢科学技术,擅长制作火药,起义时,他前胸挂一大筐炸弹,一马当先,用炸弹将总督衙门围墙炸裂,后途经莲塘街口时与清廷援兵遭遇,因弹尽力竭被捕,英勇就义,时年25 岁。孙中山曾无不痛惜的说:“吾党精华,付之一炬!”广州起义这些英雄,家庭并不贫困,其中有的人还是富二代、官二代。但是,他们看到国家和民族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害,中华民族受苦受难,胸中充满了义愤。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不惜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这样的人有着超乎寻常的坚定的信念。他们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能过上富足的日子。但是这种富足却带不来民族的尊严,所以他们宁可放弃这种可能的富足。他们毅然决然走上革命的道路,甚至不惜为了革命牺牲自己的生命。还有:韦拔群何书衡……主旨这封绝笔书通过诉“爱妻”之情和说“舍妻”之理,表达了烈士对妻子的挚爱和对革命的忠诚,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将儿女私情和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革命志士牺牲自己,为天下谋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鉴赏手法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①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即将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②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③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向自己的妻子阐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20世纪中国最美情书”《与妻书》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为国捐躯的豪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虽然已时隔一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而且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希望同学们能充分认识到时代精神的伟大力量,树立起正确的时代价值观。文章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