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2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商务星球版新教材八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2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商务星球版新教材八上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标】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气候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来源 八年级上(2024商务星球版) 节次 授课日期
教师 授课对象 八年级上册学生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要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课标分解 该课标聚焦中国气候知识,要求学生借助地图及相关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在归纳气候特征上,需引导学生从气温、降水等要素入手,利用 “中国 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如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通过 “年降水量分布图”,明确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如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结合这些,概括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分析影响因素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纬度位置影响气温,如我国南北跨纬度广,造成冬季温差大;海陆位置影响降水,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少;地形因素也关键,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少,且地势高低影响气温垂直变化。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图表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 。
教材分析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的气候” 章节,是自然地理部分的核心内容,承接 “中国的地形”,为后续 “中国的河流”“农业分布” 等人文地理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以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为主线,采用 “总 — 分 — 总” 结构:先通过气温、降水分布图呈现气候基本特征,再分述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等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最后结合生活案例(如南北温差对民居、服饰的影响)体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教材突出图表化呈现,搭配 “中国 1 月 / 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 等核心图表,符合初中生直观认知特点;融入 “活动探究”(如对比三亚与漠河冬季气温差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但部分抽象内容(如季风成因)表述较简略,需补充动画或示意图辅助理解。教学中需把握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 核心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分析气候分布规律,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契合初中地理 “生活化、实践性” 的课程理念 。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已学 “中国的地形”“世界的气候”,掌握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分布等基础概念,能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取气候数据,为学习 “中国的气候” 奠定认知基础,但对 “季风成因” 等抽象大气环流知识理解薄弱。从能力层面,初中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擅长解读地图、图表等具象信息,能通过对比 1 月 / 7 月气温分布图发现南北温差,但综合分析气候与人类活动关联(如季风对农业的影响)、归纳区域气候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足,易出现 “只描述现象,不分析原因” 的问题。从学习特点看,学生对生活中的气候现象(如南北冬季穿衣差异)兴趣浓厚,但对枯燥的气候数据、成因原理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时,部分学生存在区域认知偏差,对西北、青藏等非季风区气候特征的感知较模糊,需结合生活化案例和可视化工具(如动画、实景图片)降低学习难度,强化知识与生活的关联。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出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气温差异的原因,理解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2.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3.说出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理解季风气候显著等气候特征及成因。4.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核心素养:区域认知通过中国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如南北、东西部、夏季、冬季)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的差异分析,认识区域气候特点,形成对中国气候空间、时间分布的清晰认知。综合思维从气温分布、降水变化等多要素,分析气候特征及成因(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综合影响);对比不同区域气候差异,归纳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等特征。地理实践力借助阅读气候分布图、景观图,分析气温降水数据、完成探究活动(如描绘等温线、比较两地气温)等,提升读图、析图及地理探究实践操作能力。4.人地协调观理解气候特征对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如农业生产与温度带)、居民生活(传统民居与降水关系)的影响,认识气候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
评价任务 1.通过填空、选择,评价对我国地理位置、四至点、邻国及濒临海洋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2.提供空白地图,要求学生准确填注主要岛屿、领海及邻国,评价其空间分布与版图意识。3.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南海诸岛、钓鱼岛等主权归属的法理与事实依据,评价其主权观念与综合思维能力。
重点 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难点 1.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2.气候对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材料准备 地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我国气候最宜居的省区 看完宣传片认识到即将学习的内容是中国的气候。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我国的气候相关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任务一: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讲授新课 【合作探究】1.说一说等温线的特点及阅读等温线图。2.气候有哪两大要素。3.描绘出-16℃、0℃、16℃等温线,说出1月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原因。4.找出气温低于16℃的区域,简要说明其成因。5.比较三亚、漠河两地气温状况,填写表格。根据表格的数据,分析结论。【探究活动一】我国的气温特点为什么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温差小(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2)为什么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季则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6.找出我国的温度带。7.说说温度带与地形8.说说温度带与农业 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等温线的特点:★同一条等温线上的所有点气温相等。★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固定的,称为“等温距”。★若等温线闭合,中心气温高于四周,可能是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于四周,则可能是低温中心。★等温线越密集,该区域温差大;等温线越稀疏,该区域温差小。阅读等温线图:★依据图例,读取数值。如右图,黄色和浅绿色分界线(粉红线)是0℃等温线。★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和突变部分。右图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在青藏地区有较大突变。★观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阅读气温极端数值。如右图,海口气温高于16℃,漠河低于-28℃。学生回答:气温、降水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分布规律:我国1月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原因:越往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因素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气温低于16℃的区域:青藏地区原因:海拔高,气温低。地形因素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学生完成表格)结论:★冬季,我国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冬季,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且北方白昼时间比南方短★北方距离冬季风的源地比南方近★东西走向的山脉阻挡了冬季风南下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太阳直射北半球,南方的太阳高度大,单位时间接受太阳热量比北方多,但北方的白昼时间比南方长。所以南北温差不大,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根据各地的气温状况,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从南到北中国可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五个温度带。此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学生说出温度带与地形分布)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学生说出温度带与农业分布) 考查气温的分布与变化(区域认知)(满分30分)1.说一说等温线的特点及阅读等温线图。(5分)2.气候有哪两大要素。(3分)3.描绘出-16℃、0℃、16℃等温线,说出1月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原因。(4分)4.找出气温低于16℃的区域,简要说明其成因。(3分)5.比较三亚、漠河两地气温状况,填写表格。根据表格的数据,分析结论。(3分)6.我国的气温特点(3分)7.找出我国的温度带。(3分)8.说说温度带与地形(3分)9.说说温度带与农业(3分)
任务二:降水的分布与变化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新授课 【合作探究】1.在图上画出800mm、400mm、200mm年等降水量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什么地理事物。2. 据图比较台北、武汉、西安、乌鲁木齐四地年降水量的差异,描述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3.据图分别指出四地平均降水量最多的3个月,简述四地降水在季节分配上的共同特征。4.据图比较北京不同年份年降水量的变化,说明其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5.找出我国的干湿地区。【探究活动二】降水量对传统民居的影响我国的降水对传统民居有什么影响? 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学生画出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线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四地降水差异:台北>武汉>西安>乌鲁木齐降水空间分布特征: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海陆因素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降水量最多的3个月:台北:6、8、9月武汉:5、6、7月西安:7、8、9月乌鲁木齐:4、5、6月降水季节分布特征: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节。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降水年际变化特点:降水年际变化大。★空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时间: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年际变化大。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中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中国东南部以湿润、半湿润区为主,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湿润区年降水量一般在800毫米以上,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半湿润区年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耕地大多是旱地。半干旱区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干旱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远离海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学生按景观图片回答问题) 考查降水的分布与变化(区域认知和实践能力)(满分15分)1.在图上画出800mm、400mm、200mm年等降水量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什么地理事物。(3分)2. 据图比较台北、武汉、西安、乌鲁木齐四地年降水量的差异,描述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3分)3.据图分别指出四地平均降水量最多的3个月,简述四地降水在季节分配上的共同特征。(3分)4.据图比较北京不同年份年降水量的变化,说明其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2分)5.找出我国的干湿地区。(2分)6.我国的降水对传统民居有什么影响?(2分)
任务三:气候特征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新授课 【合作探究】1.根据我国的位置、气温和降水状况说明我国的气候特征?2.指出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描述其气温和降水状况。3.指出我国季风气候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4.三种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是什么?5.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6.说出中国冬季风、夏季风的风向,指出冬季风、夏季风的来源地,推断中国冬季风、夏季风的冷暖性质。7.找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并说出二者的划分依据及降水情况。8.夏季风和冬季风比较,哪种季风影响范围更大,为什么?9.读图,说出夏季风对我国东部地区雨季长短和雨带推移的影响。10.夏季风异常年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11.分别说出巴黎和北京的气候类型。12比较巴黎与北京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13.根据巴黎、北京比较后的数据,说出结论。 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中国地域辽阔,气温和降水状况的空间差异大、季节变化明显。特征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学生指出并描述特点)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中国的气候深受季风影响。东部地区季风气候类型齐全,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征2:季风气候显著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雨热同期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背靠世界最大大陆,面向世界最大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学生完成表格)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划分依据:★受夏季风影响程度。降水情况:★一般情况下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显著,降水 丰富;非季风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 。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冬季风影响范围更大★因冬季风源地纬度高、势力强,且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无高大山脉完全阻挡,能从西北地区长驱东部、南部(青藏高原海拔高除外);夏季风受地形阻挡,仅影响东部季风区。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通常,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夏季风过强或滞留引发洪涝,淹没农田、冲毁设施,影响作物生长和交通。★夏季风过弱或早退导致干旱,作物缺水减产,生活用水紧张。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学生按要求完成表格)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与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较冷,夏季较热,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明显。特征3:气候大陆性强 考查气候特征(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满分45分)1.根据我国的位置、气温和降水状况说明我国的气候特征?(3分)2.指出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描述其气温和降水状况。(3分)3.指出我国季风气候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3分)4.三种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分)5.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3分)6.说出中国冬季风、夏季风的风向,指出冬季风、夏季风的来源地,推断中国冬季风、夏季风的冷暖性质。(3分)7.找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并说出二者的划分依据及降水情况。(3分)8.夏季风和冬季风比较,哪种季风影响范围更大,为什么?(3分)9.读图,说出夏季风对我国东部地区雨季长短和雨带推移的影响。(3分)10.夏季风异常年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3分)11.分别说出巴黎和北京的气候类型。(5分)12比较巴黎与北京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5分)13.根据巴黎、北京比较后的数据,说出结论。(5分)
任务四: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新授课 【合作探究】1.分别比较海口与哈尔滨、北京与银川、成都与拉萨的气候特点,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2.将下列现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用直线连接。3.归纳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学生按要求完成表格)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学生按要求完成连线)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纬度因素中国纬度跨度大。不同纬度地区气温状况有很大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这是形成中国复杂多样气候类型的基础。★海陆位置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部距印度洋较近,受季风影响显著,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中国东西跨经度大,自东南向西北,距海渐远,受夏季风影响渐弱,降水量逐渐减少,形成了不同的干湿地区。★地形因素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利于夏季风的深入,扩大了季风区的影响范围;一系列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如秦岭、大兴安岭等,对冬、夏季风产生阻挡作用;高原山地众多,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少★人类活动★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如果任意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则可能使当地气候恶化。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中心城区的气温往往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臭氧层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进而危及人类健康。 考查气候特征(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满分10分)1.分别比较海口与哈尔滨、北京与银川、成都与拉萨的气候特点,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3分)2.将下列现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用直线连接。(3分)3.归纳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4分)
课堂拓展 梅雨“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在中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现象。梅雨是指每年5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的初夏,中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 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在降水最为集中的夏季,主雨带主要由东亚夏季风主导。尽管每年的雨季进程都不同,千变万化,但从气候平均的角度看,主雨带的形态和演变又是相对固定的。一般来说,6月上旬末,随着东亚夏季风北推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主雨带推进到江南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标志着梅雨季开启。从气候态上讲,梅雨季一般持续到7月中旬,在梅雨季结束之后,北方雨季才开启。
课堂小结 说出我国的气候 学生口头说出我国的气候
本节课评价等级 及格 良好 优秀
累计总分(90) 54——63 64——71 72——90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气候复杂多样 B.季风气候显著 C.大陆性特征明显 D.没有热带气候2.世界上大多数的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主要原因是我国( )A.雨热同期 B.农业历史悠久 C.气候复杂多样 D.河流湖泊众多3.下列气温和降水情况,代表我国北方地区的是( )读济南和五道梁气温、降水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对两地气候特征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道梁4月份平均气温高于济南B.五道梁8月份平均降水量高于济南C.济南8月份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D.济南4月份平均降水量低于五道梁5.形成两地气温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特色资源上,可结合我国多样气候下的农业资源(如东北温带商品粮、南方亚热带经济作物)、旅游资源(如海南热带海滨、西北温带沙漠景观),直观展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技术手段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叠加气候类型与资源分布地图,用动态课件模拟季风进退,帮助理解气候成因与区域差异
教学反思 讲授《中国的气候》后,我发现多媒体展示气温降水图能让学生直观掌握分布规律,课堂参与度较高。但季风进退、锋面雨带推移等难点,仅靠动画演示仍有学生理解模糊。且对内向学生的关注不足,知识应用环节案例贴近生活不够,导致部分学生难以联系实际。后续需设计生活化探究任务,用分层提问兼顾不同学生,强化难点具象讲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