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学科(2024年版)课时备课
课题 中国的自然灾害 课型 新授 课时序号
主备人 集体备课与审核团队 八年级地理备课组 时间
课标要求与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2.针对某一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滑坡),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培养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 3.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通过模拟演练、案例分析等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4.结合实例,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与国家安全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章节的收官内容,承接“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潜在影响,同时为后续“自然资源”“主要产业”中“人地协调发展”理念的渗透奠定基础。教材以“汶川地震”为情境切入,围绕“多地质灾害”“多气象灾害”展开,先介绍灾害类型与分布,再分析成因与防治,最后关联防灾减灾实践,既体现“自然环境→灾害发生→人类应对”的地理学逻辑,又融入“生命安全”“生态安全”等国家安全教育,同时渗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人地协调观。 2.学情分析:初中生对自然灾害有生活感知(如暴雨、台风),但对“灾害成因与自然要素的关联”(如地形与滑坡的关系)理解模糊;能识别灾害现象,但难以系统分析“分布规律与防治措施”;对“汶川地震”“台风防御”等案例有初步了解,可通过“案例探究+模拟演练”激发学习兴趣,对直观性强的地图、视频、模拟实验类学习工具接受度高,可通过实践操作突破“防灾技能”等应用型难点。
教学 目标 1.区域认知:能在《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图上,指出地震、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及洪涝、干旱、寒潮、台风(气象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描述其空间分布规律(如地质灾害多分布于西南山区、气象灾害多分布于东部季风区)。 2.综合思维:结合中国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分析某一自然灾害(如长江中下游洪涝)的形成原因(如地势低平、夏季暴雨集中、河道弯曲),区分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地震逃生”“台风防御”演练,掌握基本的灾害安全防护技能;通过设计“家乡某灾害防治方案”,提升资料收集、方案设计与实践操作能力。 4.家国情怀:结合汶川地震救援、南水北调防洪等案例,感受我国防灾减灾的成就;通过“灾害无情人有情”的案例分享,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与集体责任感,认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
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寒潮、台风)的分布特征。 2.典型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的形成原因与基本防治措施。 3.常见自然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如地震时的躲避方法、台风时的避险要点)。 (二)教学难点 1.分析自然灾害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联(如西南山区地形崎岖→滑坡泥石流多发;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洪涝干旱频发)。 2.针对具体灾害,设计科学、可行的防治方案(需兼顾自然规律与人类活动,体现“因地制宜”)。
教学准备 1.教具: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分层设色地图(挂图)、汶川地震纪实视频(片段)、台风形成动画、滑坡模拟实验装置(斜面木板、沙土、喷水壶)、洪涝灾害成因示意图。 2.学具:空白中国轮廓图、“自然灾害分布与成因”任务单、“防灾技能手册”模板、灾害防治方案设计表(包含“灾害类型、成因、防治措施、实施步骤”等栏目)。 3.素材:2023年河南郑州暴雨灾害案例资料、中国防灾减灾日(5月12日)宣传海报、地震逃生演练流程图、家乡典型灾害(如南方洪涝、北方干旱)的新闻报道或图片。
教学过程(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活动设计及意图、教法学法、预设生成等) 个性化 复备
一、教学导入 播放汶川地震纪实视频(3分钟,选取“灾害发生瞬间→救援行动→灾后重建”片段),展示视频截图:映秀镇地震遗址、救援人员转移群众、重建后的汶川新城。提问: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为什么这场地震破坏性如此严重?除了地震,你在生活中还经历或听说过哪些自然灾害(如夏天的暴雨、冬天的寒潮)?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以重大灾害案例为切入点,通过视觉冲击唤醒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感性认知,同时将“重大灾害”与“身边灾害”建立关联,既激发探究兴趣,又渗透“生命安全”教育,自然引出本课核心主题——中国的自然灾害。 承转:汶川地震的发生与我国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密切相关,而我们身边的暴雨、寒潮,也与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息息相关。接下来,我们先从“地质灾害”入手,探究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成因。 二、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究 第一学程:探究中国的地质灾害——分布、成因与防治 学习任务一 结合地图与案例,分析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规律与形成原因,针对西南山区滑坡灾害,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主问题1: 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西南山区为什么成为滑坡、泥石流的高发区?针对该区域的滑坡灾害,我们可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多地质灾害”部分,在空白中国轮廓图上,用红色笔标注地震多发区(如西南地区、华北地区)、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如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②结合“汶川地震”案例,阅读教材中“板块构造学说与地震分布”的补充资料,分析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我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③思考:西南山区地形崎岖、降水集中,这与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有什么关联? 第二步:互学交流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核对“地质灾害分布标注图”,修正错误(如补充“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云南滑坡多发区”);②合作完成“滑坡模拟实验”:用斜面木板模拟西南山区地形,在木板上铺一层沙土模拟地表松散物质,用喷水壶模拟暴雨,观察“降水强度”与“沙土下滑速度”的关系,讨论:“地形坡度、降水强度、地表物质稳定性,哪个因素对滑坡的影响更大?”;③结合实验结果与教材案例,填写“西南山区滑坡灾害成因表”(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三方面分析),并初步提出防治思路(如加固山体、修建排水工程)。 第三步:展学: ①各组派代表上台,在大挂图上指出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结合板块构造图讲解地震分布原因(如“西南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多发”); ②展示“滑坡模拟实验”过程与结论,说明“西南山区地形崎岖+夏季暴雨集中→地表物质易下滑→滑坡多发”; ③分享“滑坡防治建议”,如“在山区修建公路时,修建抗滑桩加固山体;雨季来临前,清理山体松动石块,修建排水沟疏导雨水”。 评价计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1设计意图: 通过“定位→实验→分析”的递进式学习,引导学生从空间视角掌握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结合模拟实验理解“自然要素与灾害的关联”,培养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同时通过“防治建议”设计,落实“人地协调”理念。 预设答案: 分布区域:地震多分布于西南地区(四川、云南)、华北地区(河北、山西)及西北部分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分布于西南山区(横断山区、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区。 西南山区滑坡高发原因:自然原因——地形崎岖(坡度大,地表物质易下滑)、夏季降水集中(暴雨冲刷,降低地表物质稳定性)、地壳运动活跃(岩层破碎);人为原因——过度砍伐森林(植被破坏,失去固土作用)、山区不合理修路建房(破坏地表结构)。 防治措施:工程措施(修建抗滑桩、挡土墙、排水系统);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管理措施(划定滑坡危险区,禁止在危险区建房;雨季加强监测预警)。 承转:地质灾害多与‘地形、地质’相关,而我国东部季风区,受‘气候、河流’影响,气象灾害更为频繁。接下来,我们聚焦气象灾害,探究洪涝、干旱等灾害的分布与应对。 第二学程:分析中国的气象灾害——类型、影响与避险 学习任务二 结合案例与地图,识别洪涝、干旱、寒潮、台风四种气象灾害的分布与影响,掌握基本的避险技能,针对华北地区干旱灾害,分析其成因与缓解对策。 主问题2 中国洪涝、干旱、寒潮、台风的主要分布区域有何差异?华北地区为什么春旱严重?面对台风等气象灾害,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安全避险措施?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多气象灾害”部分,在《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上,用蓝色笔标注洪涝多发区(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黄色笔标注干旱多发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紫色笔标注寒潮多发区(北方地区)、橙色笔标注台风多发区(东南沿海); ②结合“2023年河南郑州暴雨”案例,思考:“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地区更易发生洪涝?”; ③阅读教材“防灾减灾”部分,摘录台风、寒潮来临时的3条避险要点(如台风时不待在广告牌下、寒潮时注意保暖)。 第二步:互学提高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核对“气象灾害分布标注图”,重点讨论“分布差异原因”(如台风多发于东南沿海——靠近西北太平洋台风源地;寒潮多发于北方——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南下,北方首当其冲);②合作分析“华北地区春旱成因”:结合华北地区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农业(春季小麦返青,需水量大)、人口(人口稠密,生活用水多)等因素,填写“成因分析表”;③开展“防灾技能模拟”:一人扮演“气象播报员”,播报“台风蓝色预警”“寒潮预警”,其余成员演示对应的避险动作(如台风时关闭门窗、寒潮时添加衣物),相互纠正不规范行为。 第三步:展学交互 ①各组派代表上台,在大挂图上指出四种气象灾害的分布区,结合气候类型图讲解分布差异原因(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且集中,河网密布,易发生洪涝;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降水少,易发生干旱”); ②展示“华北春旱成因分析表”,总结“自然原因(降水少、蒸发旺)+人为原因(农业需水多、人口用水大)”的分析思路; ③演示“台风避险流程”,如“收到台风预警后,检查门窗→将阳台花盆移至室内→不外出,远离窗户→关注气象更新”,并分享“寒潮避险小贴士”(如外出戴帽子手套、农作物覆盖保温膜)。 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2设计意图: 通过“分布对比→成因分析→技能模拟”,引导学生从“要素关联”角度理解气象灾害,同时通过“模拟演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培养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落实“生命安全”教育。 预设答案: 分布差异:洪涝多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干旱多分布于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寒潮多分布于北方地区(东北、华北、西北);台风多分布于东南沿海(海南、广东、福建、台湾)。 华北春旱成因:自然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未到达,降水少;人为原因——春季小麦返青,农业灌溉需水量大;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生活与生产用水量大。 气象灾害避险措施:台风——关闭门窗,远离广告牌、大树、低洼处;寒潮——添衣保暖,农业覆盖保温膜、灌溉防冻;洪涝——向高处转移,不涉水行走,远离漏电设施。 承转:无论是地质灾害还是气象灾害,都会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但通过科学的防治与避险,我们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接下来,我们结合家乡实际,设计一份‘家乡灾害防治方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第三学程:实践应用——设计家乡灾害防治方案 学习任务三 结合家乡常见灾害(如南方洪涝、北方干旱、山区滑坡),小组合作设计简易防治方案,强化防灾减灾意识与实践能力。 主问题3你家乡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结合该灾害的成因,从‘监测预警、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应急避险’四个方面,设计一份简易防治方案。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回忆家乡常见灾害(如“我家乡在湖南,夏天常发生暴雨洪涝”),在任务单上填写“灾害类型+家乡该灾害的典型案例(如‘2024年夏季家乡河流决堤,淹没部分农田’)”。 第二步:互学提高 小组内讨论:①该灾害的成因(如湖南洪涝:地形平坦+夏季暴雨+河道淤塞);②从“监测预警(如安装水位监测仪)、工程措施(如加固河堤)、生物措施(如河岸植树)、应急避险(如制定疏散路线)”四个方面,填写“防治方案表”。 第三步:展学交互 各组派代表简要分享方案核心内容(如“家乡:江西;灾害:洪涝;措施:监测——安装暴雨预警系统;工程——疏通河道;生物——河岸种柳树;避险——村委会制定转移路线”)。 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3 设计意图: 通过“家乡案例”将知识本土化,引导学生将“灾害成因→防治措施”的逻辑应用于实际,培养地理实践力与社会责任感,同时强化“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 预设答案: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与成因,掌握了基本的防灾避险技能。防灾减灾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从‘了解灾害’到‘学会应对’,更要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 达标检测:
作业 设计 ①完善课堂设计的“家乡灾害防治方案”,补充“方案实施步骤”(如“第一步:向村委会提交方案;第二步:联合学校开展防灾演练”); ②观看《中国防灾减灾》纪录片(片段),记录1个印象最深的防灾案例; ③与家人分享“地震、台风避险技能”,模拟一次家庭防灾演练。
板书 设计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一、地质灾害:分布、成因与防治 分布:西南山区(滑坡、泥石流)、西南/华北(地震) 成因:地形崎岖+降水集中+板块活跃(自然);植被破坏(人为) 防治:工程(抗滑桩)、生物(植树)、管理(监测) 二、气象灾害:分布、成因与避险 分布:东部季风区(洪涝、干旱)、北方(寒潮)、东南沿海(台风) 成因: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地形(平原易涝) 避险:台风(关门窗)、寒潮(添衣)、洪涝(向高处转移) 三、实践应用:家乡灾害防治方案 核心:监测预警+工程+生物+避险 理念:尊重自然、防灾减灾、生命至上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