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学科(2024年版)课时备课
课题 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序号
主备人 集体备课与审核团队 八年级地理备课组 时间
课标要求与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运用中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描述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布范围及界线(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说出外流河与内流河的主要特征。 2.结合地图,识别长江、黄河等主要外流河,塔里木河等主要内流河,以及鄱阳湖、洞庭湖等主要湖泊,归纳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规律。 3.通过图表分析、案例探究等活动,理解流域、水系等基本概念,提升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认识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联。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章节的重要内容,承接“中国的气候”,为后续学习长江、黄河奠定基础。教材以“外流区为主”为核心,围绕“流域与水系”“外流区与内流区”“主要河流与湖泊”展开,先阐释河流相关基本概念,再呈现我国河流空间分布格局,既体现地理学“区域差异”的核心逻辑,又渗透“人地协调”的生态理念,同时结合京杭运河等人工河流,衔接“交通建设”等现实议题。 2.学情分析:初中生对河流有生活体验(如家乡的河流),但对“外流河”“内流河”“流域”等专业概念理解模糊;能识别简单河流分布图,但难以结合气候、地形分析河流分布规律;对京杭运河等人工河流的功能(航运、灌溉)有零散认知,可通过“运河与古代交通”的关联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对直观性强的地图、视频类学习资源接受度高,可通过动手绘图突破抽象难点。
教学 目标 1.区域认知:能在地图上准确指出外流区与内流区的界线,识别主要外流河(长江、黄河、珠江等)、内流河(塔里木河)及主要湖泊(鄱阳湖、洞庭湖),描述其分布特点。 2.综合思维:结合气候(降水)、地形等因素,分析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差异(如外流河水量大、季节变化与降水一致;内流河水量小、多季节性河流)。 3.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中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简图”,标注主要河流与湖泊,提升地图绘制与信息提取能力;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河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家国情怀:从京杭运河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认识河流在水资源供给、航运等方面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观念。
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布及界线(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重合)。 2.外流河与内流河的主要特征(水源补给、水量、汛期、归宿等)。 3.我国主要河流(长江、黄河、塔里木河等)与湖泊(鄱阳湖、洞庭湖等)的分布。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流域、水系的概念,区分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差异(是否最终注入海洋)。 2.分析气候(降水)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如外流河汛期与雨季一致,内流河依赖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教学准备 1.教具:中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中国主要河流湖泊分布图(分层设色挂图)、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对比动画视频、京杭运河航运景观视频。 2.学具:空白中国轮廓图、彩色铅笔、外流河与内流河特征对比表(学生任务单)、流域与水系概念示意图。 3.素材:塔里木河季节性断流景观、长江中下游湖泊群卫星影像、京杭运河古代漕运场景图。
教学过程(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活动设计及意图、教法学法、预设生成等) 个性化 复备
一、教学导入 播放两段视频素材:①长江入海口船只往来繁忙的航运场景;②塔里木河夏季水流充沛、冬季断流的景观对比。提问:同样是我国的河流,长江常年有水且最终流入大海,塔里木河却夏季有水、冬季断流,且不流入大海,这反映了我国河流的什么分布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设计意图:以鲜明的河流景观差异引发认知冲突,快速聚焦“外流河与内流河”核心议题,结合学生对河流的生活体验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引出本课主题——“外流区为主”。 二、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究 第一学程:理解流域与水系的基本概念 学习任务一 结合教材图文,理解流域、水系的概念,能在地图上识别某条河流的流域范围及水系构成。 主问题1: 什么是流域和水系?以长江为例,如何在地图上确定其流域范围及主要支流构成的水系?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流域和水系”部分,绘制简单的“流域与水系示意图”,标注干流、支流、河口、流域界; ②结合长江水系图,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如汉江、嘉陵江、湘江),思考“支流的多少对干流水量有什么影响”; ③举例说明家乡河流的干流与支流构成。 第二步:互学交流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核对“流域与水系示意图”,修正错误,讨论“流域界与地形的关系”(如山脉往往成为流域分界线);②结合长江水系图,合作完成“长江主要支流分布表”,标注支流汇入干流的位置(如汉江汇入长江于武汉);③分析“支流众多对长江水文特征的影响”(如增加干流水量,扩大流域面积)。 第三步:展学: ①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流域与水系示意图”,讲解流域、水系的概念,如“流域是河流的集水区域,水系是流域内所有河流、湖泊构成的水网系统”; ②结合长江水系图,说明“长江支流众多,构成庞大水系,使其成为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 ③全班共同总结:“流域与水系的划分基于地形,支流的多少直接影响干流的水量和流域面积”。 评价计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1设计意图: 通过“绘图—填表—分析”的递进式学习,引导学生从概念到实例理解流域与水系,培养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能力。 预设答案: 流域:指河流的集水区域,通常以山脉等地形障碍为界;水系:流域内所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由干流、支流(直接或间接汇入干流的河流)、河口(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地点)等构成。 长江流域与水系:长江流域以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秦岭、南岭等为界;主要支流有汉江(中游汇入,武汉附近)、嘉陵江(上游汇入,重庆附近)、湘江(中游汇入,岳阳附近)等,众多支流使长江水系庞大,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千米。 承转:解了流域与水系的概念,我们再来看看我国众多河流的整体分布格局。为什么我国大部分河流最终流入海洋,而有些河流却消失在内陆呢?这就涉及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划分。 第二学程:探究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布及河流特征 学习任务二 结合中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描述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布及界线,分析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差异。 主问题2 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界线是什么?外流河与内流河在水源补给、水量、汛期、归宿等方面有何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外流区为主”部分,在空白中国轮廓图上,描出外流区与内流区的界线(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标注主要外流河(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内流河(塔里木河); ②完成“外流河与内流河特征对比表”,填写水源补给、水量、汛期、归宿等内容; ③思考:为什么塔里木河冬季会断流? 第二步:互学提高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核对地图标注与表格填写结果,修正错误;②讨论“外流区与内流区界线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重合的原因”(降水是外流河主要水源,内流区降水少,河流依赖高山冰雪融水);③结合气候知识,分析“外流河汛期与雨季一致”(如我国东部外流河汛期集中在夏秋季节)、“内流河汛期在夏季”(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的原因;④模拟“河流归宿判断”游戏:随机给出河流名称(如淮河、弱水),小组快速判断其为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并说明理由。 第三步:展学交互 ①各组派代表上台,在大挂图上讲解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布及界线,如“外流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内流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非季风区”;②展示“外流河与内流河特征对比表”,分享“塔里木河断流原因”(冬季气温低,高山冰雪停止融化,水源补给中断);③演示“河流归宿判断”游戏成果,如“淮河最终注入黄海,是外流河;弱水消失于内蒙古西部沙漠,是内流河”;④全班共同总结:“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差异本质是气候(降水)与地形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2设计意图: 通过“绘图—填表—游戏”的活动链,引导学生从空间与属性双维度掌握外流区与内流区特征,结合气候分析差异成因,培养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 预设答案: 外流区与内流区界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外流河与内流河特征对比: 河流类型水源补给水量汛期归宿代表河流外流河大气降水(为主)较大与雨季一致(东部夏秋,南部全年)注入海洋(太平洋、印度洋等)长江、黄河、珠江内流河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较小夏季(气温高,融水多)消失于内陆或注入内陆湖塔里木河
差异成因:外流区位于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内流区位于西北非季风区,降水稀少,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影响显著。 承转:除了天然河流,我国还有一条著名的人工河流——京杭运河,它贯穿南北,曾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同时,我国众多湖泊也与河流息息相关,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我国的主要河流、湖泊及人工运河。 第三学程:认识我国主要河流、湖泊及京杭运河 学习任务三 结合中国主要河流湖泊分布图,识别主要河流、湖泊及京杭运河,理解其分布规律与功能。 主问题3我国主要外流河、内流河及湖泊的分布有何规律?京杭运河作为世界最长人工运河,具有哪些功能?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主要河流与湖泊”“京杭运河”部分,在空白中国轮廓图上,补充标注主要湖泊(鄱阳湖、洞庭湖、青海湖)及京杭运河的起止点(北京—杭州); ②观察地图,归纳“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规律”(外流河、淡水湖主要分布在东部,内流河、咸水湖主要分布在西部); ③收集京杭运河的功能信息(航运、灌溉、旅游等)。 第二步:互学提高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讨论“东部淡水湖与河流的关系”(多为外流湖,与外流河相通,如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具有调蓄洪水的作用);②分析“青海湖为咸水湖的原因”(位于内流区,湖水蒸发量大,盐分积累);③结合历史知识,探讨“京杭运河古代与现代的功能变化”(古代主要用于漕运,现代兼具航运、灌溉、旅游等功能);④针对“京杭运河部分河段断流”问题,提出1-2条保护建议(如跨流域调水补水、治理污染)。 第三步:展学交互 ①各组派代表展示“中国主要河流湖泊分布简图”,讲解分布规律,如“东部季风区河流密集、湖泊多为淡水湖;西北非季风区河流稀疏、湖泊多为咸水湖”; ②分享“京杭运河功能变化”,如“古代通过运河将南方粮食运往北方,现在江苏、浙江段仍可通航,成为‘黄金水道’的补充”; ③结合家乡案例,说明“河流湖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湖泊提供渔业资源,河流提供灌溉水源)。 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3 设计意图: 通过“标注—分析—建议”的递进式学习,引导学生将河流、湖泊、人工运河整合认知,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解其功能,培养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预设答案: 河流湖泊分布规律:①外流河:集中在东部季风区,自西向东(如长江、黄河)或自北向南(如珠江)注入海洋;②内流河:集中在西北非季风区,以塔里木河为代表;③湖泊:东部多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等,与外流河相连),西部多咸水湖(青海湖、纳木错等,多为内流湖)。 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800千米,是世界最长人工运河;古代主要功能为漕运(运输粮食等物资),现代功能包括内河航运(江苏、浙江段通航)、农田灌溉、旅游观光等。 承转:我国外流区的河流中,长江和黄河是最为重要的两条大河,它们不仅是我国的‘母亲河’,还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下节课我们将首先聚焦‘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探究其水文特征与开发利用。 课堂总结 生共同梳理知识框架:①基本概念:流域、水系;②空间分布:外流区为主,外流区与内流区界线及差异;③主要河湖:外流河、内流河、淡水湖、咸水湖及京杭运河;④核心逻辑:气候、地形影响河流分布与特征。 达标检测:
作业 设计 ①完善课堂绘制的“中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简图”,标注所有主要河流、湖泊及京杭运河; ②撰写“家乡的一条河流”短文(100字左右),描述其为外流河还是内流河,以及对家乡生产生活的影响; ③预习“长江”,思考“长江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河’”。
板书 设计 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外流区为主) 一、基本概念 流域:河流集水区域(以地形为界) 水系:流域内所有水体组成的水网(干流+支流+河口) 二、外流区与内流区 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与4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 差异:外流河(降水补给,注入海洋);内流河(冰雪融水补给,消失内陆) 三、主要河湖与人工运河 外流河:长江、黄河、珠江等(东部密集) 内流河:塔里木河(西北为主) 湖泊:东部淡水湖(鄱阳湖)、西部咸水湖(青海湖) 京杭运河:北京—杭州,世界最长人工运河(航运、灌溉)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