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学科(2024年版)课时备课
课题 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序号
主备人 集体备课与审核团队 八年级地理备课组 时间
课标要求与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识别主要山脉,描述山脉的走向及分布规律。 2.结合地形模型找到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 3.通过读图分析,归纳中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提升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章节的开篇内容,承接“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为后续学习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奠定空间基础。教材以“红军长征路线”为情境切入,围绕“山脉纵横交织”“地形复杂多样”展开,先介绍山脉作为地形“骨架”的分布,再阐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分布,既体现地理学“地形影响人类活动”的核心逻辑,又渗透“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同时融入革命文化教育(长征精神)。 2.学情分析:初中生对地形有初步生活感知(如家乡的山地、平原),但对“山脉走向”“地形类型划分”等专业概念理解模糊;能识别简单地形景观图,但难以将地形特征与空间分布结合;对长征等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可通过“地形与长征”的关联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对直观性强的模型、地图类学习工具接受度高,可通过动手操作突破抽象概念难点。
教学 目标 1.区域认知:能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及弧形山脉的代表山脉,描述其分布规律。 2.综合思维:结合地形模型,对比分析五种基本地形区(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的地表形态差异,归纳中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 3.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简易山脉分布示意图、拼接地形模型,提升地图绘制与动手操作能力。 4.家国情怀:结合红军长征路线,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感悟革命先辈克服地形障碍的奋斗精神。
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中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分布。 2.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特点。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山脉作为地形“骨架”,对其他地形类型分布的制约作用。 2.区分易混淆的地形类型(如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
教学准备 1.教具: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动画视频、红军长征路线与地形关系示意图。 2.学具:空白中国轮廓图、彩色铅笔、、简易山脉走向示意图模板。 3.素材:《七律 长征》诗词音频、不同地形区景观照片(如青藏高原、东北平原)、山脉走向判断方法微课视频。
教学过程(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活动设计及意图、教法学法、预设生成等) 个性化 复备
一、教学导入 播放《七律 长征》诗词音频,展示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标注途经的主要地形区,如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边缘),提问:“红军在长征中翻越了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20余座海拔超4000米,为什么地形会成为长征途中的重要挑战?这些高山险峰属于中国地形的哪种类型? 设计意图:以革命历史情境为切入点,将地形与人类活动(长征)建立关联,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渗透革命文化教育,自然引出本课核心主题——中国的地形。 二、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究 第一学程:探究中国山脉的分布规律 学习任务一 结合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识别不同走向的山脉,归纳山脉分布规律,理解山脉作为地形“骨架”的作用。 主问题1: 中国主要山脉分为哪几种走向?不同走向的山脉在分布上有什么规律?为什么说山脉是中国地形的“骨架”?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山脉纵横交织”部分,在空白中国轮廓图上,用不同颜色笔标注以下山脉: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②观察地图,尝试总结每种走向山脉的分布区域(如东西走向山脉大致与纬线平行,贯穿中国南北); ③找出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记录其海拔(8848.86米)。 第二步:互学交流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核对山脉标注结果,修正错误;②合作完成“山脉走向分类表”,将自学中标记的山脉按走向归类;③讨论:“东西走向的秦岭与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在分布上分别对中国地形产生了怎样的分隔作用?”(提示:从地形区划分角度思考)。 第三步:展学: ①各组派代表上台,在大挂图上指出不同走向的山脉,讲解分布规律(如“东北-西南走向山脉主要分布在东部,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②展示“山脉走向分类表”,分享对“山脉作为地形骨架”的理解(如“秦岭分隔了南方与北方的地形区”); ③全班共同总结:“中国山脉分布像‘网格’,纵横交织构成地形骨架,分隔出不同地形区”。 评价计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1设计意图: 通过“标注-分类-分析”的递进式学习,引导学生从空间视角掌握山脉分布规律,理解山脉对地形格局的塑造作用,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预设答案: 1.山脉走向及代表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部分);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 2.分布规律:东西走向山脉大致沿纬线延伸,贯穿中国中南部;东北-西南走向山脉沿经线与纬线之间的方向延伸,集中在东部;南北走向山脉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西北-东南走向山脉分布在西北边疆;弧形山脉环绕青藏高原南部。 3.地形“骨架”原因:山脉纵横交错,将中国陆地分隔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如天山分隔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太行山分隔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支撑起中国地形的基本格局。 承转:山脉这一‘骨架’搭建好了,‘肌肉’——各种地形类型就镶嵌在其中。接下来,我们通过地形模型,看看中国有哪些‘身材各异’的地形类型,它们又有怎样的特征? 第二学程:认识中国主要地形区及特点 学习任务二 结合中国地形图与景观资料,识别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等主要地形区,归纳其分布位置与核心特点,理解“山脉作为地形骨架,镶嵌地形区”的空间格局。 主问题2 中国主要地形区(高原、盆地、平原)分别分布在哪些区域?它们各自有怎样的地表形态、海拔及典型特征?地形区的分布与山脉有怎样的关联?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地形复杂多样”部分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阅读材料,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平原),标注其大致位置; ②填写“中国主要地形区特征表”(包含地形区类型、分布位置、海拔、地表形态、典型景观/称号); 第二步:互学提高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核对“地形区特征表”,重点辨析相似地形区的差异(如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前者海拔4000米以上、冰川广布,后者海拔1000-1500米、地势坦荡;塔里木盆地与四川盆地:前者为干旱沙漠,后者为“紫色盆地”、气候湿润);②合作完成“地形区与山脉匹配”活动:在空白中国轮廓图上,先画出天山、昆仑山、大兴安岭等关键山脉,再将写有地形区名称的卡片贴在对应位置(如天山南侧贴“塔里木盆地”,北侧贴“准噶尔盆地”);③讨论:“为什么说山脉是地形区的‘分界线’?请举例说明”(提示:结合太行山分隔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巫山分隔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分析)。 第三步:展学交互 ①各组派代表上台,在大挂图上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结合景观照片讲解特征(如手持青藏高原景观图:“青藏高原位于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上冰川纵横、湖泊众多”); ②展示“地形区与山脉匹配图”,说明山脉对地形区分布的制约作用; ③分享“地形区分辨技巧”,如“‘聚宝盆’指柴达木盆地,‘鱼米之乡’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可通过称号快速记忆”。 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 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2设计意图: 通过“定位-填表-匹配”的递进活动,将地形区与山脉的空间关联具象化,引导学生从“宏观骨架”到“微观地形区”层层深入,培养区域认知与空间定位能力。 预设答案: 地形区类型名称分布位置海拔地表形态典型景观/称号四 大 高 原青藏高原西南部(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之间)4000米以上地势高峻,峰峦绵延,冰川广布“世界屋脊”内蒙古高原北部(大兴安岭以西)1000-1500米地势坦荡,起伏和缓,东部多草原“草原牧场”黄土高原北部(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800-3000米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黄土分布最广区域”云贵高原西南部(横断山脉以东)1000-2000米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多“坝子”(山间盆地)“喀斯特地貌典型区”四 大 盆 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南部(天山以南)800-1300米我国最大内陆盆地,内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大沙漠),边缘多绿洲“干旱绿洲盆地”准噶尔盆地新疆北部(天山以北)500-1000米我国纬度最高盆地,西部有缺口,降水略多,多草原、沙漠“半干旱盆地”柴达木盆地青海西北部(昆仑山-祁连山之间)2600-3000米我国海拔最高盆地,矿产资源丰富“聚宝盆”四川盆地四川东部(巫山以西)200-500米地表多紫红色砂页岩,气候暖湿,水网稠密“紫色盆地”“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三 大 平 原东北平原东北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200米以下我国面积最大平原,黑土广布,多沼泽“黑土粮仓”华北平原东部(燕山以南、大别山以北、太行山以东)50米以下地势平坦,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巫山以东、长江沿线)50米以下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荡密布“鱼米之乡”
地形区与山脉的关联: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地形区镶嵌在山脉之间——如天山分隔准噶尔盆地(北)与塔里木盆地(南),昆仑山分隔塔里木盆地(北)与青藏高原(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分隔东部平原与西部高原/盆地。 承转:中国不仅有多样的地形类型、分布有序的地形区,这种复杂的地形格局还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地形复杂多样对社会经济生活有哪些具体影响。 第三学程:地形复杂多样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学习任务三 结合案例与生活经验,分析地形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交通建设、资源开发、文化景观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 主问题3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对农业种植类型、交通线路布局、资源利用及地域文化有哪些积极影响和挑战?我们应如何根据地形特点合理规划人类活动?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中“山区面积广大”部分及“矮寨大桥”“洞庭湖生态”等案例,思考以下问题:“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哪种农业?山地、丘陵适合发展什么产业?”“为什么青藏高原交通线路密度低于东部平原?” ②结合家乡地形,列举1-2个地形影响生活的例子(如山区居民多以林业/旅游业为主,平原居民多以种植业为主)。 第二步:互学提高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围绕“地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展开讨论,从“积极影响”和“挑战”两方面梳理观点,填写“地形影响分析表”(如下表);②结合案例分析“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如“新疆塔里木盆地绿洲发展种植业(利用冰雪融水),内蒙古高原发展畜牧业(利用草原资源)”;③讨论:“面对山区地形对交通的限制,我国修建了矮寨大桥、雅西高速等工程,这些工程体现了怎样的人地关系理念?” 第三步:展学交互 ①各组派代表分享“地形影响分析表”,结合具体案例说明观点(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不足,主要种植耐寒作物青稞”); ②全班共同总结:地形复杂多样是一把“双刃剑”,既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部分区域发展的挑战,需坚持‘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 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3 设计意图: 通过“案例分析-辩证讨论”,引导学生从“地形特征”延伸到“人地关系”,既认识地形对社会经济的客观影响,又树立合理利用地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 预设答案: 影响领域积极影响挑战农业生产地形多样→农业类型多样(平原种粮食、高原养牛羊、丘陵种果树)山地/高原面积广→耕地面积有限,部分地区农业机械化难度大交通建设东部平原→交通线路密集、修建成本低西部山区→地形崎岖,需建隧道、桥梁,建设难度大、成本高资源开发山区蕴藏矿产、水能、森林资源;高原/盆地有油气、盐湖资源资源分布分散,山区开发易破坏生态(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文化景观不同地形孕育多样文化(如高原游牧文化、平原农耕文化、水乡民俗)地形阻隔→部分地区文化交流不便
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框架:①山脉:纵横交织构成地形“骨架”;②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镶嵌其中,特征各异;③地形影响:对农业、交通、资源、文化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挑战,需因地制宜。 达标检测:
作业 设计 ①完善课堂绘制的“中国主要地形区分布示意图”,标注出至少8个主要地形区及周边山脉; ②结合家乡地形,撰写100字短文《地形与我的家乡》,分析地形对家乡农业或交通的影响; ③预习下节课“中国的地势”,思考“西高东低的地势如何影响我国河流流向与降水分布”。
板书 设计 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 一、山脉纵横交织(地形“骨架”) 走向及代表山脉 二、主要地形区及特点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内蒙古高原(坦荡)、黄土高原(沟壑)、云贵高原(崎岖) 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聚宝盆)、四川(紫色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最大,黑土)、华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鱼米之乡) 分布规律:镶嵌于山脉之间(如天山分两盆、太行山分高原与平原) 三、地形复杂多样的影响 积极:农业多样、资源丰富、文化多元 挑战:耕地有限、交通不便、生态脆弱 原则:因地制宜、趋利避害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