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叠山理水课件 (共40张PPT内嵌视频)+同步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叠山理水课件 (共40张PPT内嵌视频)+同步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e7d195523061f1c014067dcdecc575152f10ae646ff30371FC14E04CBD8A0595D57F6CDBA823B518523CA698145CBBEA65F877A6E3997D6B8DEF6052BA829DF3F176213BBC8D816D7081C6C9F914C69E1E07F03711C903FB26DDE1E4BC09775B3EEFAE6FF3C7ADDFA4A8F16ABC9A70566AA29B8BAE52E7D99FA2E15077483A8CB223C0240BCFC74441F31E01AD887FA1688009AC04356F3E
新人教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3课





设计思想
贝聿铭认为,美的创造是建筑师的最高职责,导致现代主义建筑非个性化泛滥的元凶并不是现代主义本身,而是设计者创造力的缺乏,于是他有意识地寻求现代主义建筑中的美,将东西方不同的精神融会贯通,使新现代主义散发出时代的光泽和东方的典雅的气质。
生平
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
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建筑学系
美籍华人建筑师
曾荣获第五届普利兹克奖等奖项
主要作品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代表建筑有苏州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等。
以《桃花源记》为灵感 美秀美术馆
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东海大学校园里的路思义教堂
贝聿铭
卢浮宫金字塔
苏州园林的设计师
他的战绩如下
这么牛的设计师是谁
融传统与现代设计为本的苏州博物馆,山、廊、亭、水错落搭配,水面建筑相互呼应,呈现出一种布局上的美。
你知道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哪里吗?
本课情境
苏州博物馆新馆 2006 贝聿铭(美国) 江苏苏州
贝律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的灵感来源于哪里呢
——叠山理水理念
堆山叠石
叠山指用天然石材(如太湖石、黄石)堆叠假山,模拟自然山峦的形态、气势。理水指通过开凿池沼、溪涧,引活水或营造静态水景,形成动态与静态结合的水系。
山石、建筑、水与花木并列构成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园林中的“堆山叠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描写,它不仅师法自然,而且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
这种石头历史悠久,已经被人们爱了几千年
那它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
任务一
查阅资料,了解太湖石的形成及特点。并和小组成员讨论太湖石能否和上面苏州博物馆中的山石进行替换,高大的太湖石在园林中如何应用?
太湖石,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
太湖石

指石头形体婀娜多姿、坚劲挺拔。
指石头上有洞穴、坑道,表面凹凸起伏。

指石头表面纹理变化有致,有曲线、皴纹。

指石头空灵剔透、玲珑可人,强调避免沉闷压抑,以能显出背景和有透视效果为上。

北宋米芾提出太湖石“瘦皱漏透”的特点
思考与探究
你了解的园林中还有哪些山石作品 能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江南四大奇石
“江南园林峰石之冠”美誉的冠云峰,它以瘦和皱出名,就像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对镜梳妆。
瑞云峰则以“透”著名,形状像半个月亮,多孔玲珑。
邹云锋的“皱”是典型,它就像飘动的云彩一样。
玉玲珑的“漏”很厉害,孔多如蜂巢,还能出现“百孔淌泉,百孔冒烟”的奇观
选形态奇特的巨石,底座常配石台或浅池,独立成景."冠云峰"高6.5米,底座为莲花状石盆。
散置
自然散落,三五成组模拟山野意境,常用于水边或墙角。网师园"殿春簃"庭院散石配梅树,如天然盆景。
孤置
太湖石应用形式
模仿真山脉络,结合小径、洞穴增加趣味。 环秀山庄湖石假山,清代戈裕良用"钩带法"堆叠。
叠石假山
水石结合
石岸曲折延伸,形成"水随石转"效果。 拙政园"小飞虹"旁湖石围岸,倒影如山水画。
太湖石能否和苏州博物馆中的山石进行替换?
贝律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北墙之下为贝氏独创的石片假山。也是苏博的景观之眼。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借着拙政园的墙,高低错落排砌的片石假山,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叠石
贝律铭设计片石假山灵感

理水
中国传统园林中处理水体的艺术手法,通过巧妙布置和设计,将自然中的水引入园林,塑造出各种水景,如湖、池、溪、瀑等,以营造出自然、优美的景观氛围。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山水相依的自然意境。相对于堆山叠石,园林中的水更需要精心地设计与梳理,这个过程便称为理水。
园林常见水体形式
狮子林的理水有聚有散,开合有度,是理水中的佳作。
狮子林 元 江苏苏州
园内水体聚中有分。聚合型的主体水池中心有亭仁立,曲桥连亭,似分似合,水中红鳞跃波,翠柳拂水,云影浮动水源的处理更是别具一格,在园西假山深处,山石做悬崖状。
狮子林水城手绘图
狮子林平面图


水源
理水是对自然之水形态的模仿,更是对自然之水内在精神的塑造。园林用水从布局上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从情态上则有静有动。
动态
静态
任务贰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以分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其园中的理水,分别找出集中与分散、静与动的理水设计。
案例1:网师园
网师园
怡园
案例2
环秀山庄
案例3
拙政园
案例4
任务叁
撰写一份视觉笔记,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对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的感受。
图文结合的可视化笔记,它涉及标题、项目符合、边框连接符号、图像和文字六个主体性要素和排版模型、图像效果这两个辅助性的要素。
视觉笔记
常见的有绘画日记、手抄报、思维导图,还有新兴的研究日志、涂鸦笔记、知识地图、电子化视觉笔记等。
自然笔记
分模块
4
画图像
3
写标题
1
记文字
2
引导线
5
添色彩
6
标题应大且醒目,具有设计感
1、重要信息有帮助的信息,有关键词句,可以是二级标题+内容文字形式。
2、字体及大小要有区分,标题最大,二级标题次之,最后是内容文字
文字描述较复杂时,可以用图案,图标,流程图的方式直观描述
箭头等图案顺序进行连接。
将分好区块的文字,用图形框或背景色块等方式,进行模块划分。
视觉笔记制作步骤
图文并茂,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色彩
作业要求
运用电脑互动小程序,搭建你心中理想的园林。
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建筑搭建游戏,模拟苏州园林的搭建。如:江南百景图、模拟人生、心动小镇装修等建筑搭建游戏。
总结
明代计成《园冶》提出“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系统总结叠山技法。当代景观设计仍沿用其理念,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假山片石墙。
●在有限空间内“师法自然”,创造“咫尺山林”的意境。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人工营造却似天然形成。
●“小中见大”,以小尺度山水暗示广阔自然。
●“虚实相生”,山为实,水为虚,二者映衬形成空间韵律。
叠山理水艺术特点
e7d195523061f1c014067dcdecc575152f10ae646ff30371FC14E04CBD8A0595D57F6CDBA823B518523CA698145CBBEA65F877A6E3997D6B8DEF6052BA829DF3F176213BBC8D816D7081C6C9F914C69E1E07F03711C903FB26DDE1E4BC09775B3EEFAE6FF3C7ADDFA4A8F16ABC9A70566AA29B8BAE52E7D99FA2E15077483A8CB223C0240BCFC74441F31E01AD887FA1688009AC04356F3E
感谢聆听《可游可居——中国园林艺术》大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 可游可居——中国园林艺术
课题 《叠山理水》
课 型 欣赏评述应用
授课教师 本课所处单元位置 第3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45分钟
教 学 设 计
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 感知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方式的独特美感,通过欣赏如狮子林湖水、苏州博物馆等实例,体会叠山理水在园林中的布局之美,提升对园林景观的审美鉴赏力。
艺术表现 学会运用视觉笔记的方式,描绘和记录对古典园林叠山理水的观察与理解,并能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表达自己对园林艺术的独特感受 。
文化理解 深入理解中国古典园林中叠山理水的起源、发展及其背后蕴含的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认识到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的文化结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基于对叠山理水的理解,发挥想象力,尝试为虚拟园林空间进行简单的叠山理水创意构思,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系统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方式,特别是叠山理水的具体方法与技巧。清晰把握太湖石在叠山中的重要作用及狮子林湖水理水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深刻领悟中国古典园林中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在叠山理水造景中的具体体现。 如何引导学生在创意实践中,将传统园林造景理念与现代审美和个人创意有效结合 。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 讨论法,发现法,演示法,实验法。
组织形式 班级集中授课为主,小组合作为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教师活动
导入视频导入:苏州博物馆视频新知探究介绍贝律铭问:设计师是谁?他的灵感来自于什么?叠山叠山指用天然石材(如太湖石、黄石)堆叠假山,模拟自然山峦的形态、气势。理水指通过开凿池沼、溪涧,引活水或营造静态水景,形成动态与静态结合的水系。1、山石、建筑、水与花木并列构成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园林中的“堆山叠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描写,它不仅师法自然,而且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2、太湖石①任务一:查阅资料,了解太湖石的形成及特点。并和小组成员讨论太湖石能否和上面苏州博物馆中的山石进行替换,高大的太湖石在园林中如何应用?②思考交流:你了解的园林中还有哪些山石作品 能说一说它们的特点。③太湖石应用形式孤置(独立成景): 选形态奇特的巨石,底座常配石台或浅池。 苏州留园"冠云峰"高6.5米,底座为莲花状石盆。散置(自然散落) :三五成组模拟山野意境,常用于水边或墙角。 网师园"殿春簃"庭院散石配梅树,如天然盆景。叠石假山:模仿真山脉络,结合小径、洞穴增加趣味。 环秀山庄湖石假山,清代戈裕良用"钩带法"堆叠。 水石结合 :石岸曲折延伸,形成"水随石转"效果。拙政园"小飞虹"旁湖石围岸,倒影如山水画。 ④问题:太湖石能否和苏州博物馆中的山石进行替换?贝律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北墙之下为贝氏独创的石片假山。也是苏博的景观之眼。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借着拙政园的墙,高低错落排砌的片石假山,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三)理水中国传统园林中处理水体的艺术手法,通过巧妙布置和设计,将自然中的水引入园林,塑造出各种水景,如湖、池、溪、瀑等,以营造出自然、优美的景观氛围。1、园林常见水体形式2、介绍狮子林:狮子林的理水有聚有散,开合有度,是理水中的佳作理水是对自然之水形态的模仿,更是对自然之水内在精神的塑造。园林用水从布局上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从情态上则有静有动。理水三法4、任务二: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以分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其园中的理水,分别找出集中与分散、静与动的理水设计。案例:网师园、怡园、环秀山庄、拙政园三、创意实践1、任务三撰写一份视觉笔记,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对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的感受。2、作业要求:运用电脑互动小程序,搭建你心中理想的园林。
教学反思
在“叠山理水”课程教学中,利用丰富的图片、视频展示苏州博物馆、狮子林等案例,学生能直观感受园林魅力,积极分享对园林的审美感叹,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素养得到锻炼。小组讨论环节促进了思想交流,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时,部分学生理解有困难,反映出文化理解素养培养的不足。创意实践时,学生虽有热情,但传统与现代结合上存在欠缺,体现出教学中对创意启发不够。后续教学需补充更多文化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园林文化内涵的理解;在创意实践指导中,提供更多思路与方法,助力学生更好地融合传统与现代,全面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