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学科(2024年版)课时备课课题 中国的河流(第二课时)长江 课型 新授 课时序号主备人 集体备课与审核团队 八年级地理备课组 时间课标要求与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运用长江水系图,描述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省级行政区、注入海洋、长度及流域面积,说出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主要特征。 2.结合地图和资料,分析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中下游“黄金水道”的航运优势,理解长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通过案例分析(如三峡水利枢纽、荆江河段治理),探讨长江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如洪涝灾害)及治理措施,提升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的河流”章节的核心内容,承接“外流区为主”,聚焦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教材以“中国第一大河”为定位,围绕“长江水系”“各河段特征”“开发与治理”展开,先呈现长江的基本概况,再分河段解析其自然特征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既体现地理学“区域认知”的核心方法,又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同时结合三峡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衔接“能源开发”“防灾减灾”等现实议题。 2.学情分析:初中生对长江有一定认知(如知道是我国最长河流),但对其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上中下游划分等细节掌握模糊;能理解“水能”与“落差”的关联,但难以结合地形(阶梯交界处)具体分析长江上游水能丰富的原因;对三峡水利枢纽的功能(防洪、发电)有零散认知,可通过“工程与民生”的关联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对动态演示(如河流剖面图)、案例分析类学习活动兴趣较高,可通过模拟实验突破抽象难点。教学 目标 1.区域认知:能在长江水系图上准确标注发源地(各拉丹冬峰)、注入海洋(东海)、上中下游分界点(宜昌、湖口),描述长江流经的主要省级行政区(青海、四川等11个)及地形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等)。 2.综合思维:结合地形(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气候(降水丰富)等因素,分析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理解中下游“黄金水道”形成的条件(水量大、江面宽、流经经济发达区)。 3.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长江干流纵剖面图”,分析各河段落差变化;结合荆江河段“九曲回肠”示意图,模拟“裁弯取直”工程对防洪的作用,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4.家国情怀:从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中感受我国水利建设的成就,认识长江在供水、发电、航运等方面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开发、保护长江”的生态观念。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长江的基本概况(发源地、流经区域、注入海洋、上中下游划分)。 2.长江各河段特征:上游(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多支流、多湖泊、河道弯曲)、下游(江阔水深、航运便利)。 3.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三峡水利枢纽、荆江河段治理、“黄金水道”开发)。 (二)教学难点 1.分析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理解荆江河段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教学 准备 1.教具:长江水系图(分层设色挂图)、长江干流纵剖面图、长江各河段景观图(虎跳峡、荆江、长江口)、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示意图、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动画视频。 2.学具:空白长江水系图、彩色铅笔、长江各河段特征分析表(学生任务单)、模拟“河道弯曲与洪水”实验器材(塑料槽、泥沙、水、小石块模拟大堤)。 3.素材:长江三峡泄洪视频、长江航运繁忙场景视频、荆江河段洪涝灾害新闻报道。教学过程(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活动设计及意图、教法学法、预设生成等) 个性化 复备一、教学导入 播放两段视频素材:①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峰冰川融水汇成溪流的景观;②长江口万吨货轮往来穿梭的航运场景。提问:从冰川融水到“黄金水道”,长江经历了怎样的旅程?它为何能成为我国第一大河,又给沿岸地区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 设计意图:以长江源头与入海口的鲜明景观对比,展现其“绵长与重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自然引出本课核心主题——长江的概况、特征及开发治理。 二、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究 第一学程:认识长江的基本概况 学习任务一 结合长江水系图,描述长江的发源地、流经区域、注入海洋及上中下游划分,理解其“中国第一大河”的地位(长度、水量、流域面积)。 主问题1: 长江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河’?其干流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分界点是什么?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中国第一大河——长江”部分,在空白长江水系图上,标注发源地(各拉丹冬峰)、注入海洋(东海)、上中下游分界点(宜昌、湖口); ②填写“长江流经区域表”,列出流经的主要省级行政区(至少5个)和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③查找数据:长江长度(约6300千米)、年径流量(约10000亿立方米)、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对比黄河数据,说明其“第一大河”的依据。 第二步:互学交流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核对地图标注与表格填写结果,修正错误;②合作完成“长江干流形状拼图”(将长江干流各河段图片按顺序拼接),讨论“贝贝将长江干流描述为‘V+W’形是否形象”(上游“V”形峡谷,中游“W”形河道);③结合中国地形分布图,分析“长江流经三级阶梯对河道特征的影响”(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形成峡谷;平原地区河道平缓);④模拟“长江漂流”游戏:小组派代表从源头出发,依次描述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地形区及景观变化。 第三步:展学: ①各组派代表上台,在大挂图上讲解长江的基本概况,如“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最终注入东海”; ②展示“长江流经区域表”,分享“第一大河”的依据(长度全国第一,年径流量占全国1/3,流域面积全国最广); ③演示“长江干流形状拼图”,说明“V+W”形的具体体现(上游金沙江段为“V”形,中游荆江段为“W”形);④全班共同总结:“长江的‘大’体现在长度、水量、流域面积三方面,其流经的地形区决定了各河段的基本特征”。 评价计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1设计意图: 通过“绘图—拼图—游戏”的活动链,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长江的基本概况,结合地形分析河流形态,培养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 预设答案: “中国第一大河”依据:①长度约6300千米,为我国最长河流;②年径流量约100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1/3以上;③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为我国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流经区域:①省级行政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②地形区:青藏高原(源头)→横断山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③上中下游划分: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湖口—入海口)。 承转:长江不同河段因流经地形区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既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接下来我们就分河段探究长江的‘利’与‘忧’。 第二学程:分析长江各河段特征与开发治理 学习任务二 结合长江各河段景观图、纵剖面图,分析上游水能开发、中游洪涝治理、下游航运开发的现状与措施,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主问题2长江上游为什么水能资源丰富?中游荆江河段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下游为何被称为‘黄金水道’?针对各河段问题,我国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长江上游”“中游”“下游”部分,完成“长江各河段特征与开发治理表”,填写各河段的主要特征、开发方向及存在问题; ②观察长江干流纵剖面图,计算上游(源头—宜昌)与下游(湖口—入海口)的落差差异(上游落差约6600米,下游落差小),分析水能资源分布规律; ③结合荆江河段示意图,思考“河道弯曲为何易引发洪涝”(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 第二步:互学提高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讨论“长江上游水能丰富的原因”(流经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流域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量大,水能=水量×落差);②进行“模拟荆江洪涝”实验:在塑料槽中用泥沙堆出“九曲回肠”的河道,缓慢注水,观察水流速度与泥沙淤积情况;再进行“裁弯取直”改造,对比改造前后的排水效果;③分析“长江下游成为‘黄金水道’的条件”(江阔水深,水流平缓;流经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区,货运需求大;沿线港口众多,航运设施完善);④结合三峡水利枢纽示意图,归纳其综合功能(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 第三步:展学交互 ①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长江各河段特征与开发治理表”,讲解上游水能开发(如三峡、葛洲坝水电站),如“长江三峡段落差大、水量大,建成三峡水利枢纽,是世界最大水利工程之一”; ②演示“模拟荆江洪涝”实验,说明“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建分洪区是治理荆江洪涝的主要措施”; ③分享“长江下游航运优势”,如“干支流通航里程超7万千米,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60%”; ④全班共同总结:“长江各河段‘因势利导’开发,同时针对性治理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2设计意图: 通过“填表—实验—分析”的递进式学习,引导学生分河段掌握长江的自然特征与人类活动的互动,结合实验理解治理措施的原理,培养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预设答案: 各河段特征与开发治理: 河段主要特征开发方向存在问题治理措施上游落差大(流经阶梯交界处),水量大,多峡谷水能开发(建水电站)水土流失(横断山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多支流(汉江、湘江等),多湖泊(鄱阳湖、洞庭湖),荆江河段河道弯曲灌溉、航运洪涝灾害(河道淤积、排水不畅)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建分洪区,退田还湖下游江阔水深,水流平缓,流经经济发达区航运(“黄金水道”)水污染、泥沙淤积治理水污染,疏浚河道三峡水利枢纽:位于长江上游(湖北宜昌附近),核心功能为防洪(首要任务),兼顾发电(缓解华东、华中电力紧张)、航运(改善川江航道)等。 承转:长江作为我国的‘母亲河’,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需要我们用心保护。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更凸显了长江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在开发利用长江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哪些生态问题呢? 第三学程:探讨长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任务三 结合案例,分析长江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提出合理的保护建议。 主问题3当前长江流域面临哪些主要生态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长江的生态问题”相关内容,列举长江面临的生态问题(上游水土流失、中游湖泊萎缩、下游水污染等); ②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保护长江我们能做什么”(如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 第二步:互学提高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讨论“长江中游湖泊萎缩(如洞庭湖)的原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及危害(调蓄洪水能力下降,加剧洪涝);②针对“长江珍稀鱼类(如中华鲟)数量减少”问题,提出保护建议(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捕捞、治理水污染)。 第三步:展学交互 ①各组派代表分享“长江生态问题及保护建议”,如“退田还湖恢复湖泊调蓄功能,建立长江禁渔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全班共同倡议:“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长江水资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3设计意图: 通过“案例—建议”的快速研讨,引导学生关注长江生态问题,将课堂知识与现实议题结合,培养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预设答案: 主要生态问题:①上游:横断山区因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②中游: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能力下降;③下游: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污染,影响水质与生物多样性。 保护措施:①生态修复:上游植树造林,中游退田还湖,下游治理水污染;②制度保障:实施长江禁渔期(如10年禁渔),建立自然保护区;③公众参与:节约用水,减少使用含磷洗涤剂,宣传保护长江理念。 承转:长江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我国第二长河——黄河,对比长江,探究黄河的特征与治理挑战。 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框架:①基本概况:发源地、流经区域、注入海洋、上中下游划分;②各河段特征:上游(水能)、中游(洪涝)、下游(航运);③开发治理:三峡水利枢纽、荆江治理、“黄金水道”开发;④生态保护:面临问题与解决措施。 达标检测:作业 设计 ①完善课堂绘制的“长江水系图”,标注所有关键地理事物; ②撰写“三峡水利枢纽的利与弊”短文(100字左右),客观分析其对生态与民生的影响; ③预习“黄河”,思考“黄河与长江在水文特征上有何主要差异”。板书 设计 中国的河流(第二课时:长江) 一、基本概况(中国第一大河) 发源地:各拉丹冬峰(唐古拉山脉) 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4大地形区(青藏→横断→四川→长江中下游) 注入:东海;长度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万km 分界:宜昌(上中)、湖口(中下) 二、各河段特征与开发治理 上游:落差大→水能(三峡、葛洲坝);问题:水土流失→造林 中游:多支流+河道弯曲→洪涝(荆江);措施:裁弯取直、分洪 下游:江阔水深→“黄金水道”(货运60%);问题:水污染→治理 三、生态保护 问题:水土流失、湖泊萎缩、水污染 措施:退田还湖、禁渔、治理污染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