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学科(2024年版)课时备课
课题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序号
主备人 集体备课与审核团队 八年级地理备课组 时间
课标要求与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运用中国温度带划分图、干湿地区划分图,描述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说明其对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2.结合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归纳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分析地形、纬度位置等因素对气候多样性的影响。 3.通过图表分析、案例探究等活动,提升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感受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联。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的气候”章节的核心内容,承接“中国的地形”,从“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三个维度展开,层层递进地阐释“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教材以“二十四节气”“吐鲁番荫房”“不同气候区景观”为情境素材,既体现地理学“要素相互作用”的逻辑(纬度影响温度带、海陆影响干湿地区、地形加剧气候多样性),又渗透“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同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与生态保护理念。 2.学情分析:初中生对气候差异有生活体验(如南北冬季穿衣差异、南北方农作物不同),但对“温度带”“干湿地区”等专业概念理解模糊;能识别简单气候景观图,但难以将温度、降水与气候类型关联;对二十四节气与气候的联系有零散认知,可通过“节气与农业”的关联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对直观性强的图表、视频类学习资源接受度高,可通过动手绘图、案例分析突破抽象难点。
教学 目标 1.区域认知:能在地图上准确指出我国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及高原气候区)和干湿地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分布,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的分布区域。 2.综合思维: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分析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成因;理解温度带、干湿地区与农业生产(作物熟制、主要作物)、自然景观的关联。 3.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中国温度带与干湿地区叠加示意图”,提升地图绘制与信息整合能力;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气候多样性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家国情怀:从二十四节气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气候的契合,认识气候多样性为我国带来的资源优势,树立尊重自然、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观念。
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我国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划分依据(活动积温、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 2.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 3.气候多样性对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分析地形(如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对气候多样性的加剧作用。 2.理解温度带与干湿地区的组合对农业生产的综合影响(如亚热带湿润地区适合种植水稻)。
教学 准备 1.教具:中国温度带划分图、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分层设色挂图)、二十四节气与温度带关联动画视频、不同气候区景观对比图(如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西北荒漠)。 2.学具:空白中国轮廓图、彩色铅笔、温度带与干湿地区特征对比表(学生任务单)、气候类型与农业生产关联表。 3.素材:吐鲁番荫房晾制葡萄干视频、东北平原春小麦种植场景、南方水稻田景观、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景观视频。
教学过程(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活动设计及意图、教法学法、预设生成等) 个性化 复备
一、教学导入 播放二十四节气动画视频(聚焦“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展示四组景观图:①东北平原(中温带)立春时的冰雪与小麦播种;②长江中下游平原(亚热带)立夏时的稻田;③海南岛(热带)立秋时的橡胶林;④青藏高原(高原气候区)立冬时的高寒草原。提问:“同样的节气,不同地区的景观和农事活动为何差异巨大?这体现了我国气候的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结合直观的区域景观与农事差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自然引出本课核心主题——“气候复杂多样”,同时渗透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教育。 二、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究 第一学程:探究温度带与干湿地区的分布 学习任务一 结合温度带、干湿地区划分图,描述其分布规律,分析划分依据,理解两者对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主问题1: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别依据什么划分?它们的分布有何规律?两者的组合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温度带的划分”“干湿地区的划分”部分,在空白中国轮廓图上,用不同颜色笔标注温度带(寒温带-紫色、中温带-蓝色、暖温带-黄色、亚热带-绿色、热带-红色、高原气候区-棕色)和800mm、400mm、200mm年等降水量线; ②完成“温度带与干湿地区特征对比表”,填写划分依据、典型分布区、自然景观; ③找出家乡所在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思考当地主要农作物与气候的关系。 第二步:互学交流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核对地图标注与表格填写结果,修正错误;②讨论“为什么秦岭-淮河一线既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又是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受纬度与海陆位置影响,该线南北热量与降水差异显著);③结合“活动积温”概念(≥10℃持续期内日平均气温累加),分析“热带地区能一年三熟,寒温带只能一年一熟”的原因;④举例说明温度带与干湿地区的组合对农业的影响(如暖温带半湿润地区适合种植冬小麦)。 第三步:展学: ①各组派代表上台,在大挂图上讲解温度带与干湿地区的分布规律,如“温度带自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干湿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 ②展示“温度带与干湿地区特征对比表”,分享“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③结合家乡案例,说明“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家乡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主要种植水稻,一年两熟”。 评价计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1设计意图: 通过“绘图—填表—讨论”的递进式学习,引导学生从空间视角掌握温度带与干湿地区的分布,理解其划分依据及对农业、景观的影响,培养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 预设答案: 温度带划分:以活动积温为依据,寒温带(<1600℃)、中温带(1600-3400℃)、暖温带(3400-4500℃)、亚热带(4500-8000℃)、热带(≥8000℃),高原气候区因海拔高、积温低单独划分;分布上,温度带大致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干湿地区划分:以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为依据,湿润地区(降水量>蒸发量,年降水量>800mm)、半湿润地区(降水量≈蒸发量,400-800mm)、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蒸发量,200-400mm)、干旱地区(降水量<<蒸发量,<200mm);分布上,干湿地区大致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对农业的影响: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如华北平原)→两年三熟,种植冬小麦;亚热带湿润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到三熟,种植水稻;热带湿润地区(如海南岛)→一年三熟,种植热带作物(橡胶、椰子)。 承转:温度带决定了热量分布,干湿地区决定了水分条件,两者的组合塑造了不同的气候类型。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些气候类型如何共同构成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特征。 第二学程:归纳我国气候类型与复杂多样特征 学习任务二 结合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识别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分析气候复杂多样的成因,理解其对我国自然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主问题2 我国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它们的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我国气候会呈现‘复杂多样’的特征?这一特征为我国带来了哪些优势?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气候复杂多样”部分,在空白中国轮廓图上,标注五种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热带季风气候-海南岛、云南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秦岭-淮河以南;温带季风气候-秦岭-淮河以北东部;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内陆;高原山地气候-青藏高原); ②观察气候类型分布图,思考“横断山区为什么会出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现象”(地形垂直差异大); ③收集教材中不同气候区的自然景观(如热带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荒漠)与农作物案例,填写“气候类型与农业生产关联表”。 第二步:互学提高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核对气候类型分布标注结果,讨论“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界线(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重合)及差异”(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干旱少雨);②结合地形、纬度、海陆位置,分析气候复杂多样的成因:纬度跨度大(热量差异)、海陆差异显著(水分差异)、地形复杂(加剧气候多样性,如青藏高原的高原山地气候);③辩论“气候复杂多样对我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方从“资源丰富(动植物、农业多样)”切入,反方从“自然灾害多样(旱涝、寒潮)”切入。 第三步:展学交互 ①各组派代表上台,在大挂图上讲解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如“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②展示“气候复杂多样成因分析”结果,重点说明地形的影响(如横断山区垂直气候带); ③呈现辩论成果,达成共识:“气候复杂多样利大于弊,虽带来自然灾害,但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生物资源”。 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2设计意图: 通过“标注—分析—辩论”的活动链,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气候类型分布与“复杂多样”特征,结合多因素分析成因,辩证看待气候特征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预设答案: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气候类型分布区域气候特征热带季风气候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台湾南部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亚热带季风气候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季风气候秦岭-淮河以北东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内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稀少高原山地气候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全年低温,降水较少,垂直差异显著
气候复杂多样成因:①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约50°,热量差异大(热带至寒温带);②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靠亚欧大陆,海陆热力差异显著,降水东多西少;③地形:青藏高原隆起形成独特高原气候,横断山区垂直高差大,形成“垂直气候带”。 优势:①农业: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如北方小麦、南方水稻、热带橡胶),农业类型多样;②生物:为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丰富;③旅游:不同气候区形成独特景观(如海南海滨、东北冰雪、西北荒漠),旅游资源丰富。 承转:我国气候不仅‘复杂多样’,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特征对我国降水、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影响深远。下节课我们将聚焦‘季风气候显著’,探究夏季风与冬季风如何塑造我国的气候格局。 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框架:①气候基础:温度带(热量)与干湿地区(水分)的分布及划分;②气候类型:五种主要气候类型构成“复杂多样”特征;③气候成因:纬度、海陆、地形共同作用;④气候意义:为农业、生物、旅游提供丰富资源。 达标检测:
作业 设计 ①完善课堂绘制的“中国温度带与干湿地区叠加示意图”,标注主要气候类型; ②采访家人,记录家乡近一年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水季节)及主要农作物,分析与当地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关系; ③预习“季风气候显著”,思考“为什么我国东部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板书 设计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候复杂多样) 一、气候基础:温度带与干湿地区 温度带(活动积温):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干湿地区(降水与蒸发):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秦岭-淮河为重要界线) 二、气候类型与特征 五种类型: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核心特征:复杂多样 三、气候成因 纬度:热量差异大 海陆:降水东多西少 地形:加剧多样性(高原、横断山区) 四、气候复杂多样的影响 农业:作物多样,熟制不同 资源:生物、旅游资源丰富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