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荆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双周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人并不是作为傲慢的审美主体来面对似乎是作为客体的外在世界,而是如宗白华所说的,跃入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太玄”,去与自然万物相感相遇。因此,文人建造的书房通常外连竹林溪流,内设砚山蒲石,以期在真山水与假天地之间妙合无垠,神与物游。书房外的景物如何,是一间书屋是否称得上是“理想书斋”的关键。明代李日华的六研斋,张岱的梅花书屋等都是文人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使书房外接天地来增添书斋的美感和意境。中国人历来追求在天地四时的变化中寻道、悟道。一间雅致的文房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空间,而是一个随四季变迁、天候转换而调整陈设与布置的动态空间。挂画是能应天时的重要物件。明代书房的挂画大概率是会随季节、气候、时令更替的,按月令悬画的书房绝不是冰冷的、被物欲堆砌的静态空间。二月悬起的山茶、七月张贴的芭蕉、九月挂着的枫林、岁末展开的腊梅与窗外的景色呼应着、启发着,整间书斋活生生、活泼泼地被时间流淌而过。明代书房的花木布置,如同悬挂的书画一样,其最显著的特点也是随季节变化而更替。《长物志·花木·盆玩》中就有要将花木在合适的季节移至案几上培养的建议,如“(水仙)冬月宜多植…取极佳者移盆盎,置几案间”。在明代各文人对书房陈设的阐发中可见其“返归真”的设计审美原则,如李翰《琴棋书画人物屏》中曰“求其志也。材不斫,全其朴:墙不雕,分其素”,李渔《闲情偶寄》中曰“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等等。明式书房家具的制作原则是不尚雕琢的,比起人工的造作,明人更能“去伪存真”地欣赏木材原本的颜色和纹路。在“返璞归真”的审美理念下创造的书房,能在一种复归于自然的状态中帮助文人,忘已、忘是非、忘成败,从而摆脱尘世对心灵的一切束缚,实现天人合一。与西方的逻辑分析不同,中国古代文化强调通过体验来感悟事物,追求内心与外界的和谐统一。一间真正的中国书房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物质空间,更是连接“天”与“人”崇高与俗世的桥梁,是“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的具象体现。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摘编自《时间、空间与道德:明式书房中的“天人合一”》)材料二:问一:我们通常认为,书房是承载文人精神活动的空间,这种精神性的界定是如何发展而来的?答:我们现在去看书房,首先还是跟藏书有关,因为书房得有书,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发生在书房里的活动,早期书房的功能就是教书、读书、写书,这是最主要的功能。先秦时期,书房跟私塾紧密相关,那时候书的形式是竹简,体量是非常大的,假如说这个书房是用来存放竹简的,那么我想这不会是一个小空间,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当然这也没有太多的材料去证实,只是推测。或许有没有可能藏书跟书房是分开的,就是说要读哪一卷书就拿哪一卷书,它会有一个功能上的空间划分。书的形式的变化,关乎书房体量的变化。当纸开始普遍应用之后,最先出现的纸书是卷子书,或者叫手卷书,从汉至隋唐主流的书籍一直都是卷子书,而不是我们后来讲的函册书。卷子书的存放方式与函册书不同,因此也决定了书房内书架、格局的不同。至于这些书籍的形式具体是在什么时间节点发生变化的,不好明确下判断,但可以从文献里找到一些线索,比如在杜甫的时代还在使用卷子书,因为他有一句诗叫“读书破万卷”,这个“卷”就是指卷子书。我们很容易去狭义地理解书房,认为它只是一个室内空间,但其实不一定,很多书房其实是在室外的,在园林中的,比如草堂,像是唐代的卢鸿草堂、杜甫草堂。还有一方面经常被忽略,就是很多寺庙、道观都有藏经阁,收藏历代佛家经典和道藏著作。所以书房只能用功能来定义,没法用一个绝对空间去定义。问二:你提到园林中的书房,怎么理解?雅集的演变是否也与此有关?答:中国一直有山水文化,由山水文化又衍生出园林文化,文征明所画的《真赏斋图》表现的就是苏州的大收藏家华夏的书斋,书斋在园林之中。中国书房会有一些固定陈列,不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都会有屏风、案几、文房,还有一些博古的器物,文人很喜爱投壶运动,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投壶,当然还会饮酒、焚香等等。这些活动很多是在室外完成的,比如赏画,通常认为是在室内进行的,其实不一定,它也可以是开放性的,在园林中进行。宋画中经常出现一个场景,就是挑竿赏画,这就是在室外几人一起赏画的情景,在画作拖尾的部分会留出给这些人写观后感的地方,也就出现了很多题跋。这些其实都是雅集场景。明代的雅集已经非常普遍了,但在清代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扬州城的一些雅集,不再是完全由文人参加,而是开始有商人加入,扬州有“二马”,即马曰琯、马曰璐两兄弟,是侨居在扬州的大盐商,非常有钱,赞助了很多扬州画派的画家,也收古画,因此也成为了当地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荆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双周练语文参考答案1.C(A选项书房“其核心特征是随四季与天候的转换而动态调整室内陈设”错,无中生有。材料一强调书房是“动态空间”,但“核心特征”应为连接天人、承载精神活动,动态调整只是表现之一。B选项“藏书与阅读会严格分区”错,原文是“或许有没有可能藏书跟书房是分开的”。D选项“书的形式的演变推动书房结构的调整”错误,引用“读书破万卷”是为说明唐代仍用卷子书,而非论证“书的形式推动书房结构调整”。故选C。)2.B(B选项“与草堂类书房在功能上有着本质的不同”错。材料二指出藏经阁和草堂均有藏书、承载文化活动的功能,本质上都是书房功能的体现,只是内容和场景不同,并无本质区别。故选B。)3.①读书、投壶、饮酒、焚香、赏画(至少写两个)②雄厚的物质条件/充足的资本/足够的财力/大量的金钱③对商人的态度(每空1分)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明代书房室内室外的陈设布置及相关文化理念。②材料二侧重结合书的形式变化分析书房的形态与功能,并延伸到文人雅集及其演变。(每点2分)5.①在窗台放置小型植物。理由:将教室内外空间连通,引入外部景观。②随四季变迁调整挂画。理由:制造随四季变迁的室内文化动态空间。③选用原木色课桌椅,储物柜以竹编取代塑料。理由:返璞归真,不尚雕琢,使心灵贴近自然。④在教室内设置文化实践角,放置书籍和书画作品。理由:创设类似文人雅集的外在环境。⑤标语选择古诗文等,减少口号堆砌。理由:加强文化熏陶,陶治性情。(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6.B(A选项“最后一针一药才是关键”错误。老藏医强调的是治疗的完整性,而非最后一第1页共6页针一药的关键性。C选项“大量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叙事富有诗意”错误。文本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并未使用大量修辞或诗化表达。D选项“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人情淡薄的隐忧”错误。原文并无“人情淡薄”的批判,母亲的反应更多是感慨时代变迁。故选B。)7.D(D选项“牧人群体形象是保守封闭的”错误。牧人并非“保守封闭”,而是因医疗条件改善后不再需要远行求医,文本未体现他们对现代医疗的“不信任”。故选D。)8.①“绛紫色的高门”和唐卡上的“白色大象”“吉祥的鹿”等意象,营造出浓郁的藏族文化氛围(环境描写)。②老藏医“吐舌头”“张大嘴”等独特的诊断方式,生动展现了藏族医学的特色(人物刻画)。③唐卡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更象征着藏族人民对吉祥、健康的祈愿,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信仰(文化内涵)。(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9.①叙事视角不同:文本一采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聚焦才让一家),客观展现治疗过程;文本二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视角,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②情感基调不同:文本一以欣喜为主(才让康复的喜悦):文本二以怅惘为主(对过往的怀念与感慨)。③主题侧重不同:文本一突出命运与情感体验:文本二突出历史进程与社会变革。(每点2分)10.CEG(句意:魏成子得到一千钟的俸禄,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十分之九用在外面,用来延聘结交天下的贤士。“魏成子食禄千钟”中,“魏成子”作主语,“食”作谓语,“千钟”作“禄”的后置定语,故C处断:“什一在内”与“什九在外”结构一致,各自独立成句,故E处和G处断开。故选CEG。)11.A(A选项错误,意思不同。推让、辞让/责备。句意:先生遇到事情,请不要推辞。/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B选项正确。只是/一类人。句意: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郯子这类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C选项正确。使动用法,使…显达/使动用法,使…凋谢、憔悴。句意:我听说鲍叔使管仲显达。/让人听到这样的(蜀道艰险情况),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双周练(1).pdf 高二语文9月双周考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