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杜 甫登 高学习目标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导入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有一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满身病痛,肺病、风痹、疟疾、耳聋、右臂偏枯……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蜀中大乱,商旅断绝,吐蕃、党项羌、土谷浑不断入侵,百姓流亡、官兵残暴。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漂泊在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徘徊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 、杜少陵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 ”。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 这条主线。其诗歌风格基本上是“ ”,“ ”和“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作者简介少陵野老现实主义诗史诗圣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三吏三别知识补充补充: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音乐美。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到夔州,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在这三年里,他生活很困苦,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诵读感知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zhǔliáozhuó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伤、痛苦、孤独。解题“登”,升也,走上高处;“临”,视也,自上视下。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台、楼、阁等)而情思涌动,赋诗兴叹,抒发自己胸怀的诗词。登临诗一、羁旅漂泊,思乡怀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二、感时伤怀,忧国忧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三、咏史怀古,借古讽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诗情哲理,旷达隐逸。登高诗诗意疏通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所见所感秋风急劲,蓝天高远,猿啼凄清。 小洲水清沙白,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地飘落, 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滚滚而来。漂泊万里远离故乡更添悲秋情绪, 晚年垂老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因抱病停了消愁的酒杯。诗意疏通分析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划分层次内容并判断表达技巧。登高杜甫【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景抒情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恢弘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格调雄壮高爽,慷慨激越,尽显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研读文本一:析意象、品意境找出本诗的意象,思考:1、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点?2、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意象:风 天 猿,渚 沙 鸟。风---急: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天----高: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渚--清,沙--白: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鸟---飞回: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1、找出本诗的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点?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在俯仰之间,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境界宏大的秋景图,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漂泊痛苦的情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找出本诗的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象:落木 长江落木---萧萧: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长江---不尽:长江不尽,更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勾画出一幅广阔的长江秋景图,营造了苍凉雄浑、沉郁悲壮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体会到了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但同时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研读文本诗文中所说的“落木”,就是 “落叶”,“木”就是“树叶”。如果将诗句中的“落木”改为“落叶”好不好呢?请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木”字更好。好在“木”字既有树叶的含义,又无树叶的繁密,浓郁之感,突显空阔,光秃的感觉,与“无边”连用,更写出大片树木干枯的场景,蕴含着生命终结的沉重感,更显得萧瑟凄凉,更符合作者对于秋衰败、凋零的表达意图。研读文本在首联与颔联中,诗人还运用了多种景物描写角度,请结合已学知识,分析首联、颔联有哪些描写角度?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触觉:冷视觉:开阔听觉:悲凉动景静景动景仰视色彩视觉静景视觉听觉视觉动景俯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研读文本阅读后两联,结合杜甫此诗的写作背景,体悟杜甫想要表达的情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你读出了几层意思?离乡万里、时值悲秋、作客他乡、长久漂泊、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事八重悲研读文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苦恨”二字如何理解?根本原因:国事艰难苦恨: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总结诗人通过写 ,运用了 手法,抒发了的情感。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人生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愤和忧国忧民、胸怀天下内容+手法+情感1、主旨2、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诸)。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小 结杜甫之伟大,不仅在于他在文学史上对格律诗的发展贡献,更在于其高尚人格。当早年的致君尧舜之梦破灭,自身穷困漂泊,走向迟暮之时,他仍未忘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初心,以一支细腻忠实的笔记录下民生疾苦。个体的生命渺小而短暂,我们只有将个人命运与苍生和国家相联系,才得以具备宏阔昂扬的精神气象,对抗时间的无穷和世事的无常。巩固练习⒈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⒉ 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⒊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⒋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