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高分秘籍 高频考点28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含解析)高中生物学(鲁黑吉辽湘)--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部分 高分秘籍 高频考点28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含解析)高中生物学(鲁黑吉辽湘)--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资源简介

高频考点28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时间:25分钟 分值:24分)
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考向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1.(2024·辽宁辽阳统考)如图是某草原上部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中的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图中有两条食物链,起点都是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基石
细菌可以占据生态系统多个营养级位置
2.(2024·湖南湘潭模拟)鲸落是鲸鱼死亡后沉入深海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其演化分为四个阶段:鲨鱼、螃蟹等取食鲸鱼的柔软组织→海蜗牛、蠕虫等无脊椎动物以残余鲸尸为食→鲸骨腐烂产生硫化氢,硫细菌等从硫化氢中获取能量→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鲸落中的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上述特殊生态系统
因为深海没有阳光,特殊生态系统鲸落中不存在生产者
鲸落的形成演化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
鲸骨礁岩上演化出充满生机的珊瑚礁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3.(2025·江西期末)分析粪便中食物残渣的来源,可以推测出不同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现对一个简单的食物网中所有消费者的粪便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消费者 甲 丙 丁 戊
粪便中食物残渣来源 乙 乙 甲、丙、戊 甲、丙
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大量捕杀戊,将提高甲和丙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若戊的数量减少,则可能会引起丁的数量增加
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丁处于第三、四营养级
考向二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4.(2024·九省联考贵州卷)研究人员对某地“草→田鼠→鼬”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得到能量金字塔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该能量金字塔以个体数量和生物量为指标来绘制
该能量金字塔可以显示各营养级之间的食物关系
由图可知,鼬既能从田鼠获得能量,也能从草获得能量
由图可知,田鼠的摄入量等于同化量、呼吸量和热量之和
5.(不定项)(2025·江苏开学考)下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J/(cm2·a)],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
 400 J /(cm2·a)
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20 J/(cm2·a)
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30 J/(cm2·a)
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5%
6.(2025·河北保定开学考)分析粪便中食物残渣的来源,可以推测出不同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现对一个简单的食物网中所有消费者的粪便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消费者 甲 丙 丁 戊
粪便中食物残渣来源 乙 乙 甲、丙、戊 甲、丙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所有生产者、消费者体内的能量
丁与戊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
若戊的数量减少,则可能会引起丁的数量减少
该食物网中戊处于第三、四营养级
考向三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7.(2024·四川模拟)“稻—萍—蟹”是我国北方农业常见的立体生态农业种养模式,该模式通过建立“稻田护蟹,萍生水面,蟹食浮萍,河蟹除草,蟹粪肥田”的生态系统,实现了“一田多用、一田多收”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蟹以稻田中的浮萍为食时,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
河蟹产生的粪便,可为水稻提供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由于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该生产模式不需要另外施加肥料
该模式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8.(2024·广东清远一模)“免耕农业”是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不清理作物残茬,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免耕”减少了土壤翻动,有助于保持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
“免耕农业”保留了残茬中的有机物,实现了农田生态系统物质上的自给自足
“免耕”减少了农业机械的使用频率和能源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
免耕条件下,杂草的种类和数量可能增多,需要加强除草工作
9.(2025·湖南长沙名校联考)水稻害虫有很多,如稻飞虱取食水稻的汁液,象鼻虫啃食水稻的叶片,都会危害水稻的生长。某地创新发展“稻+虾(小龙虾)”综合种养的立体生态农业,实现“一田两用、一季双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稻飞虱、象鼻虫之间存在种间竞争
小龙虾以杂草及某些生物的遗体残骸为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分解者
小龙虾投放后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稻+虾(小龙虾)”综合种养的立体生态农业利用了种群的空间结构,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综合提升
10.(2024·新疆一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包括胞外分解和胞内分解,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分解者产生胞外酶的过程,可能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
胞内分解和胞外分解都是将有机大分子分解成有机小分子的过程
分解者产生的胞外酶可能包括纤维素酶、蛋白酶、酯酶、DNA酶等
分解者通过胞外分解生成的物质可能不能被生产者直接利用
11.(2024·江苏苏州期中)如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被植食性动物利用过程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③/(①+⑤)×100%
④中的能量用于植食性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中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
⑤⑥⑦的能量未流入第二营养级,导致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是递减的
若该植食性动物为经济动物,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③/②、④/③的值可提高经济效益
12.(2024·广东清远一模)为探究降水量影响草原田鼠种群密度的机制,科研人员在半干旱草原开展相关实验,5个月后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见下图。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与糙隐子草相比,羊草对水分的需求更强烈
额外增加降水不会提高该区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降水量增加后,田鼠更倾向摄取羊草,获得更多能量
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育龄个体增多,种群出生率升高高频考点28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1.C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错误;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B错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流入生态系统内部,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基石,C正确;营养级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所处的层次,大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不占任何营养级,D错误。]
2.C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构成,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并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特殊生态系统鲸落中的硫细菌属于生产者,B错误;鲸落属于特殊的生态系统,鲸落的形成演化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C正确;礁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因为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D错误。]
3.B [该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正确;戊与甲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可以促进被捕食者的发展,因此大量捕杀戊,可能会降低甲和丙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B错误;若戊的数量减少,丁从甲和丙获得的能量会更多,进而引起丁的数量增加,C正确;依据表中信息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乙→甲→丁、乙→甲→戊→丁、乙→丙→丁、乙→丙→戊→丁,可见,丁处于第三、四营养级,D正确。]
4.B [该能量金字塔以各营养级的能量为指标来绘制,A错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该能量金字塔可以显示各营养级之间的食物关系,B正确;鼬只能从田鼠获得能量,C错误;田鼠的摄入量等于同化量加上粪便中的能量,D错误。]
5.BD [图中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80 J/(cm2·a),按能量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J/(cm2·a),A正确;图中a为摄入量,其中20 J/(cm2·a)为流向分解者的粪便,其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但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其他能量未知,所以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大于20 J/(cm2·a),B错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同化量减去呼吸散失量=80-50=30 J/(cm2·a),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比值,由于第三营养级能量只知道摄入量,不知道同化量,不能计算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D错误。]
6.B [流经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所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依据表中信息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乙→甲→丁、乙→甲→戊→丁、乙→丙→丁、乙→丙→戊→丁,可见丁与戊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B正确;若戊的数量减少,丁从甲和丙获得的能量会更多,进而引起丁的数量增加,C错误;通过B选项可知,戊处于第三营养级,D错误。]
7.D [蟹以稻田中的浮萍为食时,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A错误;河蟹产生的粪便,经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可为水稻提供生长所需的物质,但是无法提供能量,B错误;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但是范围为全球,对这个有产品输出的生态系统而言,需要另外施加肥料,C错误;在水稻田建立水稻、萍、蟹立体结构,其中第1层次是水面上层生长的水稻;第2层次是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浮萍;第3层次是水面下生活的动物河蟹,三者利用同一有限的土地资源作为载体,该模式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D正确。]
8.B [“免耕农业”是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减少了土壤翻动,有助于保持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从该生态系统中输出农产品,短时间内这些农产品所含的元素没有回到该农田,因而该农田仍需要施肥,无法完全自给自足,B错误;“免耕农业”是指播后作物生长发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减少了农业机械的使用频率和能源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C正确;免耕条件下,播后作物生长发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杂草的种类和数量可能增多,需要加强除草工作,D正确。]
9.D [稻飞虱取食水稻的汁液、象鼻虫啃食水稻的叶片,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小龙虾以杂草为食,则小龙虾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同时小龙虾还以某些生物的遗体残骸为食,则其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正确;小龙虾以杂草及某些生物的遗体残骸作为食物,推测小龙虾投放后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稻+虾(小龙虾)”综合种养的立体生态农业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D错误。]
10.B [胞外酶的本质为分泌蛋白,若分解者为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其产生胞外酶的过程,可能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A正确;据图分析可知,胞外分解是将有机大分子分解成有机小分子的过程,胞内分解是将小分子物质进一步氧化分解为CO2,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分解者所分解的动物排泄物及动植物遗骸中含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DNA等有机物,分解者为了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有机物质,需要产生多种酶,可能包括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蛋白酶(分解蛋白质)、酯酶(分解脂肪)以及DNA酶(分解DNA)等。这些酶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特定的有机分子,将其分解成有机小分子,C正确;分解者通过胞外分解产生的有机小分子可能需要进一步被微生物转化为无机物才能被生产者吸收,D正确。]
11.A [能量传递效率是某一个营养级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同化量×100%,图中①+⑤不是第一营养级同化量,是第一营养级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后剩余的能量,A错误。]
12.B [根据题图分析,与糙隐子草相比,增加降水,羊草相对生物量变化幅度更大,所以羊草对水分的需求更强烈,A正确;额外增加降水会使得一些植物物种生长旺盛,相对生物量增加,会增强光合作用,提高该区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B错误;根据题图分析,降水量增加后,田鼠的食谱组成中羊草幅度加大,即更倾向摄取羊草,获得更多能量,C正确;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更容易适应不良环境,育龄个体增多,繁殖机会加大,种群出生率会升高,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