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第2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第2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学科(2024年版)课时备课
课题 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序号
主备人 集体备课与审核团队 八年级地理备课组 时间
课标要求与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运用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描述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说出冬夏季风的源地、性质及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理解季风活动与旱涝灾害的关系。 3.通过对比分析、实验模拟等活动,提升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认识季风气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的气候”章节的核心延伸,聚焦气候的另一关键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承接上一课时“气候复杂多样”,深入阐释季风对我国气候的主导作用。教材以“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夏季风进退与雨带推移”“季风与旱涝灾害”为核心线索,既体现地理学“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学科逻辑,又渗透“人地协调”的生态理念,同时结合“长江流域洪涝”“华北春旱”等案例,衔接“防灾减灾”现实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时代性。 2.学情分析:初中生对“季风”概念陌生,但对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的季节降水特征有生活体验;能读懂简单的季风区分布图,但难以理解“夏季风进退与雨带推移”的动态过程;对“旱涝灾害”有零散认知(如新闻报道的洪水),但缺乏与季风活动的关联认知。学生对实验模拟、动画演示等直观性学习方式兴趣较高,可通过“模拟夏季风影响”实验突破抽象难点。
教学 目标 1.区域认知:能在地图上准确指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描述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及影响范围;说出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的大致规律(4月华南、6月江淮、7-8月华北东北、9月南撤)。 2.综合思维:结合季风活动,分析我国东部降水“夏秋多、冬春少”“南多北少”的成因;理解夏季风进退失常与旱涝灾害的关系(如夏季风强→北涝南旱,夏季风弱→南涝北旱)。 3.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夏季风影响降水”实验(用喷水壶模拟夏季风、隔板模拟山脉),理解季风对降水的影响机制;结合“我国东部雨带推移”动画,绘制雨带推移示意图,提升动态地理过程的表达能力。 4.家国情怀:认识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如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的优势与旱涝灾害的挑战,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防灾减灾”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及冬夏季风的特征(源地、性质、风向)。 2.夏季风对我国东部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雨带推移、降水集中在夏季)。 3.季风气候的优势(雨热同期)与挑战(旱涝灾害)。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夏季风进退与东部雨带推移的动态关系,及对降水时间分配的影响。 2.分析夏季风强弱变化与旱涝灾害的关联(如“北涝南旱”“南涝北旱”的形成机制)。
教学 准备 1.教具: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夏季风进退与雨带推移动画视频、冬夏季风示意图(标注源地、风向、性质)、我国东部四城市(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降水量柱状图、“模拟夏季风影响”实验器材(塑料盒、喷水壶、隔板、海绵块模拟陆地)。 2.学具:空白中国东部轮廓图(标注主要城市)、彩色铅笔、季风特征对比表(学生任务单)、雨带推移与旱涝灾害关联表。 3.素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新闻视频、华北春旱农田干裂照片、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使稻田丰收的景观视频。
教学过程(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活动设计及意图、教法学法、预设生成等) 个性化 复备
一、教学导入 播放两段视频素材:①2023年夏季长江流域因持续暴雨引发洪涝,农田被淹;②同年春季华北地区因降水稀少,小麦田干裂,农民进行人工灌溉。提问:为什么我国同一时期会出现南方洪涝、北方干旱的现象?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的降水特征,与什么气候因素密切相关?设计意图:以真实的旱涝灾害案例引发认知冲突,快速聚焦“降水时空不均”核心议题,结合学生生活中对季节降水的体验,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引出本课主题——“季风气候显著”。 二、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究 第一学程:探究季风区与冬夏季风特征 学习任务一 结合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描述季风区界线,分析冬夏季风的源地、性质及影响,理解季风对我国气候的主导作用。 主问题1: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什么?冬夏季风在源地、风向、性质上有何差异?它们对我国气候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季风气候显著”部分,在空白中国轮廓图上,描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标注冬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风向:偏北风)和夏季风(源地:太平洋、印度洋,风向:偏南风)的源地与大致影响范围; ②完成“冬夏季风特征对比表”,填写源地、风向、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湿润)、影响时间; ③思考:为什么非季风区(如塔里木盆地)全年降水稀少? 第二步:互学交流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核对地图标注与表格填写结果,修正错误;②讨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的地理意义”(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重合,界线以东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以西不受夏季风影响,降水稀少);③进行“模拟夏季风影响”实验:用塑料盒模拟我国陆地,隔板模拟大兴安岭-阴山山脉,喷水壶从东南方向(模拟太平洋夏季风)喷水,观察“季风区”(隔板东侧)与“非季风区”(隔板西侧)的“降水”差异(海绵块吸水多少),理解地形对夏季风的阻挡作用。 第三步:展学: ①各组派代表上台,在大挂图上讲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及冬夏季风特征,如“冬季风从蒙古-西伯利亚吹来,寒冷干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风从海洋吹来,温暖湿润,主要影响东部季风区”; ②演示“模拟夏季风影响”实验,说明“非季风区因山脉阻挡,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③全班共同总结:“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冬季风加剧北方严寒,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差异造就了东西部降水的巨大差距”。 评价计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1设计意图: 通过“绘图—填表—实验”的递进式学习,引导学生从空间与属性双维度掌握季风区与冬夏季风特征,结合实验理解地形对季风的影响,培养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 预设答案: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 冬夏季风特征对比: 季风类型源地风向性质影响时间主要影响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偏北风(西北、东北风)寒冷干燥秋末-次年初春加剧北方严寒,使南北温差增大;带来大风、降温天气夏季风太平洋(东南季风)、印度洋(西南季风)偏南风(东南、西南风)温暖湿润4-9月带来丰沛降水,形成我国东部雨季;影响农业生产(雨热同期)
非季风区降水稀少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且受山脉阻挡,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主要依赖少量冬季降雪,全年干旱少雨。 承转:夏季风不仅决定了我国东部与西部的降水差异,其在夏季的“进退”还会导致东部雨带的“移动”,直接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时间分配。接下来,我们看看夏季风如何‘指挥’雨带的推移。 第二学程:分析夏季风进退与雨带推移及旱涝灾害 学习任务二 结合夏季风进退动画与降水量柱状图,描述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分析其对降水时间分配的影响,理解夏季风失常与旱涝灾害的关系。 主问题2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的大致规律是什么?夏季风进退失常会对我国降水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季风气候区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观看“夏季风进退与雨带推移”动画视频,在空白中国东部轮廓图(标注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上,绘制雨带推移示意图,标注各月雨带位置(4月华南、6月江淮、7-8月华北东北、9月南撤); ②分析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的降水量柱状图,说出各城市雨季起止时间(南方长、北方短)及降水集中月份(5-9月); ③阅读教材“季风与旱涝灾害”部分,思考:为什么夏季风强的年份,北方容易出现涝灾,南方容易出现旱灾。 第二步:互学提高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核对雨带推移示意图,讨论“江淮地区6月‘梅雨’和7-8月‘伏旱’的形成原因”(6月雨带停留江淮,形成梅雨;7-8月雨带北移,江淮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②结合动画分析“夏季风进退与雨季长短的关系”(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雨季长,降水多;来得晚、退得早→雨季短,降水少);③模拟“夏季风强弱对雨带的影响”:用不同强度的喷水(强喷水模拟夏季风强,弱喷水模拟夏季风弱),观察“雨带”在北方与南方的停留时间,分析“北涝南旱”“南涝北旱”的形成机制。 第三步:展学交互 ①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雨带推移示意图,讲解“东部雨带随夏季风进退而移动,导致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②分享“梅雨”“伏旱”的形成分析,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其对农业的影响(如梅雨利于水稻生长,伏旱需灌溉); ③演示“夏季风强弱模拟”实验,说明“夏季风强→雨带快速北移,北方降水多(涝),南方降水少(旱);夏季风弱→雨带长期停留南方,南方降水多(涝),北方降水少(旱)”; ④全班共同总结:“夏季风进退失常是我国东部旱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2设计意图: 通过“动画观察—绘图—模拟实验”的活动链,引导学生理解夏季风进退与雨带推移的动态关系,结合实验分析季风失常与灾害的关联,培养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预设答案: 雨带推移规律:①4月:夏季风开始影响华南地区,雨带位于珠江流域;②6月:夏季风增强,雨带北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梅雨);③7-8月:夏季风鼎盛,雨带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流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④9月:夏季风减弱南撤,雨带随之南移;⑤10月:夏季风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降水时间分配特点:东部地区降水集中在5-9月(夏秋),占全年80%左右;南方雨季长(4-9月),北方雨季短(7-8月)。 旱涝灾害成因:夏季风进退不稳定,强弱变化大。①夏季风强:来得早、退得晚,雨带快速北移,北方降水过多→北涝,南方降水不足→南旱;②夏季风弱:来得晚、退得早,雨带长期停留南方,南方降水过多→南涝,北方降水不足→北旱。 承转:季风气候给我国带来了‘雨热同期’的农业优势,也带来了旱涝灾害的挑战。面对季风气候的双重影响,我们该如何趋利避害,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三学程:辩证看待季风气候的影响与防灾减灾 学习任务三 结合案例,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优势与挑战,探讨防灾减灾的合理措施。 主问题3 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有哪些优势?面对旱涝灾害,我们可以采取哪些防灾减灾措施?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季风气候的影响”部分,列举季风气候的优势(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好,利于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生长)与挑战(旱涝灾害频繁,影响农业收成); ②收集生活中常见的防灾减灾措施(如水库、人工降雨、防洪堤坝),思考其对缓解旱涝灾害的作用。 第二步:互学提高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讨论“雨热同期对我国农业的具体好处”(如水稻生长需高温多雨,夏季风带来的水热条件恰好满足);②结合“长江流域洪涝”“华北春旱”案例,分析“工程措施”(水库调蓄、堤坝防洪)与“非工程措施”(灾害预警、节水农业)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③针对家乡可能面临的旱涝问题,提出1-2条具体的应对建议(如南方地区加固河堤,北方地区推广喷灌技术)。第三步:展学交互 ①各组派代表分享“季风气候对农业的优势”,如“我国成为世界上水稻种植最北的国家,得益于季风气候的雨热同期”; ②展示“防灾减灾措施分析”,如“三峡水库既能在汛期防洪,又能在枯水期补水,缓解旱涝灾害”; ③结合家乡案例,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建议,如“家乡位于华北平原,春季易旱,可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减少水分蒸发”。 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3设计意图: 通过“案例分析—措施探讨—家乡应用”的递进式学习,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季风气候的影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培养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预设答案: 季风气候优势: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协调,使我国东部地区成为重要的农业区,适合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喜温喜湿作物,是我国农业发达的重要原因。 防灾减灾措施:①工程措施:修建水库(调蓄降水,缓解旱涝)、加固防洪堤坝(抵御洪水)、建设人工运河(跨区域调水,缓解干旱);②非工程措施:建立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前发布旱涝预警)、推广节水农业(喷灌、滴灌,应对干旱)、培育耐旱耐涝作物品种;③个人应对:关注灾害预警,学习防洪抗旱知识,参与社区防灾演练。 承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季风气候是塑造我国气候的主导因素,既带来了‘雨热同期’的发展优势,也带来了旱涝灾害的挑战。只有尊重季风活动规律,科学防灾减灾,才能更好地利用气候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框架:①季风核心: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冬夏季风特征;②降水影响:夏季风进退推动雨带推移,决定东部降水时空分布;③双重影响:雨热同期(优势)与旱涝灾害(挑战);④应对策略: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防灾减灾。 达标检测:
作业 设计 ①完善课堂绘制的“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标注旱涝灾害易发区域; ②撰写“季风气候与我的家乡”短文(100字左右),分析季风对家乡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当地的防灾措施; ③收集近5年我国某地区旱涝灾害案例,分析其与夏季风活动的关系,下节课分享。
板书 设计 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季风气候显著) 一、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差异: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非季风区反之 二、冬夏季风特征 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偏北风,寒冷干燥 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偏南风,温暖湿润 三、夏季风与雨带推移 规律:4月华南→6月江淮→7-8月华北东北→9月南撤 影响: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降水集中夏秋 四、季风与旱涝灾害 成因:夏季风进退失常(强→北涝南旱;弱→南涝北旱) 五、季风气候的影响 优势:雨热同期,利于农业 挑战:旱涝频繁 应对:工程(水库)+非工程(预警)措施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