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第3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第3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学科(2024年版)课时备课
课题 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黄河 课型 新授 课时序号
主备人 集体备课与审核团队 八年级地理备课组 时间
课标要求与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运用黄河水系图,描述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级行政区、注入海洋(渤海)、长度(5464千米)及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说出上中下游的划分(河口、桃花峪)及各河段主要特征。 2.结合地图和资料,分析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理解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泥沙淤积、人工筑堤),探讨黄河水患的治理措施。 3.通过案例分析(如小浪底水利枢纽)、模拟实验等活动,提升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认识黄河对我国北方地区发展的意义,树立“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生态观念。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的河流”章节的重点内容,与长江形成对比,凸显我国河流的区域差异。教材以“中国第二长河”为定位,围绕“黄河水系”“各河段特征”“水患与治理”展开,先呈现黄河的基本概况,再聚焦中游水土流失与下游“地上河”两大核心问题,既体现地理学“人地关系”的核心逻辑,又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同时结合小浪底水利枢纽等治理工程,衔接“水土保持”“防灾减灾”等现实议题。 2.学情分析:初中生对黄河有“含沙量高”“多水患”的初步认知,但对其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上中下游划分等细节掌握模糊;能理解“水土流失”与“植被破坏”的关联,但难以综合土质、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分析中游水土流失的成因;对“地上河”的危害(易决口泛滥)有零散认知,可通过“模型演示”直观理解其形成过程。学生对实验模拟、案例辩论类学习活动兴趣较高,可通过动手操作突破抽象难点。
教学 目标 1.区域认知:能在黄河水系图上准确标注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海洋(渤海)、上中下游分界点(河口、桃花峪),描述黄河流经的主要省级行政区(青海、甘肃等9个)及地形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 2.综合思维:结合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气候(夏季多暴雨)、人类活动(过度开垦)等因素,分析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理解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中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人工筑堤→河床更高)。 3.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水土流失”实验(不同植被覆盖下的泥沙冲刷),理解植被对保持水土的作用;结合“地上河”模型,分析加固大堤、调水调沙等治理措施的原理。 4.家国情怀:从黄河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中感受我国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认识黄河在北方地区供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方面的重要性,树立“保护黄土高原、治理黄河”的责任意识。
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河的基本概况(发源地、流经区域、注入海洋、上中下游划分)。 2.黄河各河段特征:上游(水能丰富、灌溉作用突出)、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上河”、水患频繁)。 3.黄河的治理措施(中游水土保持、下游加固大堤、小浪底调水调沙)。 (二)教学难点 1.分析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多因素成因(自然:土质、气候;人为:植被破坏)。 2.理解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水患的关联,以及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的原理。
教学 准备 1.教具:黄河水系图(分层设色挂图)、黄河干流纵剖面图、黄河各河段景观图(龙羊峡、壶口瀑布、“地上河”)、“地上河”形成过程动画视频、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视频。 2.学具:空白黄河水系图、彩色铅笔、黄河各河段特征分析表(学生任务单)、“模拟水土流失”实验器材(塑料盒、不同植被覆盖的土壤样本、喷水壶)、“地上河”模型(透明水槽、泥沙、小塑料板模拟大堤)。 3.素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卫星影像、黄河决口泛滥历史资料、宁夏平原“塞上江南”景观图。
教学过程(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活动设计及意图、教法学法、预设生成等) 个性化 复备
一、教学导入 播放两段视频素材:①壶口瀑布水流湍急、裹挟大量泥沙的壮观场景;②黄河下游“地上河”河床高于两岸地面的航拍画面。提问:“黄河为何被称为‘一碗水,半碗沙’?下游河床比两岸地面还高,形成‘地上悬河’,这会带来什么隐患?我们该如何治理这条‘忧患之河’?” 设计意图:以黄河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壶口瀑布、“地上河”)引发认知冲突,聚焦“含沙量高”“水患隐患”两大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自然引出本课主题——黄河的特征与治理。 二、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究 第一学程:认识黄河的基本概况 学习任务一 结合黄河水系图,描述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区域、注入海洋及上中下游划分,理解其“中国第二长河”的地位(长度、流域面积)。 主问题1: 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其发源地、流经区域及注入海洋分别是什么?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分界点在哪里?与长江相比,黄河的水文特征(如水量、含沙量)有何主要差异?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中国第二长河——黄河”部分,在空白黄河水系图上,标注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海洋(渤海)、上中下游分界点(河口、桃花峪); ②填写“黄河流经区域表”,列出流经的主要省级行政区(至少5个)和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③查找数据:黄河长度(5464千米)、年径流量(约580亿立方米)、含沙量(年均35千克/立方米),与长江对比,归纳其水文特征差异(水量小、含沙量极高)。 第二步:互学交流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核对地图标注与表格填写结果,修正错误;②合作完成“黄河与长江水文特征对比表”,重点对比含沙量、水量、汛期等;③结合中国气候分布图,分析“黄河水量比长江小的原因”(黄河流域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④模拟“黄河寻源”游戏:小组派代表从入海口出发,反向描述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地形区及景观变化(如入海口“地上河”→中游壶口瀑布→上游龙羊峡水电站)。 第三步:展学: ①各组派代表上台,在大挂图上讲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如“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9个省级行政区,最终注入渤海”; ②展示“黄河与长江水文特征对比表”,分享“黄河含沙量高的初步原因”(流经黄土高原); ③演示“黄河寻源”游戏成果,说明“上游流经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泥沙增多;下游流经平原,泥沙淤积”; ④全班共同总结:“黄河与长江的水文差异主要源于气候(降水)与流经地形区(是否经过黄土高原)的不同”。 评价计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1设计意图: 通过“绘图—对比—游戏”的活动链,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黄河的基本概况,结合与长江的对比凸显其特征,培养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 预设答案: 基本概况:①发源地:巴颜喀拉山北麓;②流经省级行政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③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④注入海洋:渤海;⑤上中下游划分:上游(源头—内蒙古河口)、中游(河口—河南桃花峪)、下游(桃花峪—入海口)。 与长江水文特征对比: 河流长度(千米)年径流量(亿立方米)年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汛期长江约6300约100000.5夏秋(长)黄河5464约58035夏秋(短)
差异原因:黄河流域降水少(年均降水量400-800mm),且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高;长江流域降水多(年均降水量800-1600mm),流经区域植被较好,含沙量低。 承转:黄河最显著的特征是‘高含沙量’,这一特征从中游开始形成,并深刻影响了下游的河道形态与人类活动。接下来我们就分河段探究黄河的‘沙从何来’‘患在何处’及‘如何治理’。” 第二学程:分析黄河各河段问题与治理措施 学习任务二 结合黄河各河段景观图、实验模拟,分析中游水土流失、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理解小浪底水利枢纽的综合效益。 主问题2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与人为原因是什么?下游‘地上河’是如何形成的?针对黄河水患,我国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治理措施?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黄河上游”“中游”“下游”及“黄河的治理”部分,完成“黄河各河段问题与治理表”,填写各河段的主要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 ②观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示意图,圈出导致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和人为因素(植被破坏、过度开垦); ③结合“地上河”示意图,描述其形成过程(中游泥沙进入下游→水流减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人工筑堤→河床更高于地面)。 第二步:互学提高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进行“模拟水土流失”实验:在两个塑料盒中分别放入裸土和有草皮覆盖的土壤,倾斜相同角度,用喷水壶模拟暴雨,观察两个盒子中冲刷下来的泥沙量差异,得出“植被能有效保持水土”的结论;②讨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修建梯田、打坝淤地;人为措施:退耕还林还草);③模拟“地上河”治理:在“地上河”模型中,分别演示“加固大堤”(加高塑料板)、“调水调沙”(加大水流冲刷泥沙)对缓解水患的作用;④结合小浪底水利枢纽视频,归纳其“调水调沙”的原理(汛期集中放水,冲刷下游河床泥沙,降低河床高度)。 第三步:展学交互 ①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黄河各河段问题与治理表”,讲解中游水土流失的成因,如“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遇夏季暴雨易被冲刷;人类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 ②演示“模拟水土流失”实验,说明“植树种草是治理中游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③展示“地上河”治理模拟成果,分享“小浪底调水调沙的作用”(每年汛期放水冲沙,可减少下游泥沙淤积,降低‘地上河’风险); ④全班共同总结:“黄河治理需‘标本兼治’,中游水土保持是根本,下游加固大堤与调水调沙是关键”。 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2设计意图: 通过“填表—实验—模拟”的活动链,引导学生从成因到措施系统分析黄河各河段问题,结合实验理解治理措施的科学原理,培养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预设答案: 各河段问题与治理: 河段主要问题成因治理措施上游水量减少(宁夏、内蒙古引黄灌溉)、凌汛气候干旱,灌溉用水量大;冬春季河流结冰与解冻时间差异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库防凌汛中游水土流失严重自然: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人为:植被破坏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梯田、坝地)、退耕还林下游“地上河”、水患频繁中游泥沙淤积,人工筑堤抬高河床加固大堤,小浪底调水调沙,中游水土保持(根本)
“地上河”形成过程: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下游进入华北平原,地势低平,水流减缓→泥沙不断淤积,河床逐渐抬高→为防止洪水泛滥,人工筑堤约束河水→河床进一步抬高,形成“地上河”(河床高于两岸地面5-10米)。 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河南洛阳附近),核心功能为调水调沙(冲刷下游泥沙)、防洪、发电,是黄河下游治理的关键工程。 承转:黄河不仅是一条‘忧患之河’,也是一条‘母亲河’,它为北方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黄河的‘贡献’,以及如何在开发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学程:认识黄河的贡献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任务三结合案例,分析黄河在灌溉、水能、文化等方面的贡献,探讨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主问题3 黄河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有哪些重要贡献?在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时,应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黄河的贡献”相关内容,列举黄河的主要贡献(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塞上江南”;水能:龙羊峡、刘家峡水电站;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②思考“黄河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上游过度灌溉导致下游水量减少,中游水土流失影响水质)。 第二步:互学提高 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①讨论“宁夏平原引黄灌溉的利与弊”(利:形成“塞上江南”,发展种植业;弊:减少下游水量,加剧水资源紧张);②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可持续利用建议(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第三步:展学交互 ①各组派代表分享“黄河的贡献与可持续利用建议”,如“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浪费;建立全流域水资源协调机制”; ②全班共同倡议:“传承黄河文化,保护黄河生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3设计意图: 通过“案例—建议”的快速研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黄河的价值,将开发与保护结合,培养家国情怀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预设答案: 主要贡献:①灌溉:上游流经宁夏、内蒙古,引黄灌溉形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成为我国西北重要的农业区;②水能:上游流经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等水电站,为西北、华北提供电力;③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可持续发展建议:①水资源利用:推广节水技术(喷灌、滴灌),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充水源;②生态保护:继续推进中游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下游治理水污染;③文化传承:保护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遗产(如西安兵马俑、洛阳龙门石窟),发展文化旅游。 承转: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黄河的地理特征,更体会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未来能为保护黄河、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框架:①基本概况:发源地、流经区域、注入海洋、上中下游划分;②核心问题:中游水土流失、下游“地上河”;③治理措施:中游水土保持、下游加固大堤与调水调沙;④主要贡献:灌溉、水能、文化。 达标检测:
作业 设计 ①完善课堂绘制的“黄河水系图”,标注所有关键地理事物; ②撰写“我为黄河治理献一策”短文(100字左右),针对某一河段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③对比长江与黄河的开发与治理,完成“长江与黄河对比表”(从水文特征、问题、治理措施三方面)。
板书 设计 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黄河) 一、基本概况(中国第二长河) 发源地:巴颜喀拉山北麓 流经:9个省级行政区,4大地形区(青藏→内蒙古→黄土→华北) 注入:渤海;长度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km 分界:河口(上中)、桃花峪(中下) 二、核心问题与治理 中游:水土流失(土质+暴雨+植被破坏)→植树种草、梯田、退耕 下游:“地上河”(泥沙淤积→筑堤→更高)→加固大堤、小浪底调沙 三、主要贡献 灌溉:宁夏、河套平原(塞上江南) 水能:龙羊峡、刘家峡水电站 文化:中华文明发源地 四、可持续发展 节水灌溉,跨流域调水 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