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短文二篇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短文二篇 课件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短文二篇
1. 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 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4. 感悟作者的胸怀,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课时目标
学情
诊断
情境导入
学情
诊断
情境导入
陶弘景(456─536)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世称陶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学情
诊断
作者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慰勉。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作者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志趣。
学情
诊断
背景介绍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全、都。
歇:消散。
夕日:夕阳。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鳞,指代鱼。
奇:指奇山异水。
谈:赞叹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自主探究
感知文本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自主探究
感知文本
译文: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原文: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主探究
感知文本
译文: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原文: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主探究
疏通文意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古义:坠落 今义:萎靡
自主探究
疏通文意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望,与“界”合用,“欲界”指人间)
(将要)
自主探究
疏通文意
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
(自从)
自主探究
疏通文意
五色交辉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自主探究
感受文本
第一部分(第1句):总领全文,点明从古至今山水美景人人喜爱。
短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第二部分(第2~5句):具体描写山川秀美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6、7句):写作者的感慨。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通过分析景物描写,你能感受到什么?
通过分析景物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置身于山水的快乐,这些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言语中带有自豪之感,其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结尾的议论表达出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夕日欲颓( ) 能与( )其奇者
检测小结
生字注音
tuí

检测小结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
四季
消散
坠落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检测小结
按要求填空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 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
流露于笔端。
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
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课时小结
月下至寺
月下游寺
赏月抒怀
静谧之美
动态之美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学情
诊断
作者简介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豁达洒脱,乐观积极,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学情
诊断
背景介绍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解衣:脱。
月色入户:门。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就。
亦未寝:也。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大概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自主探究
感知文本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自主探究
感知文本
原文: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译文: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自主探究
感知文本
原文: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自主探究
疏通文意
古今异义
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表推测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自主探究
疏通文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入户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古义:门
今义:窗户;人家
自主探究
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相与步于中庭
自主探究
疏通文意
一词多义
音yǔ,和,跟。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音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而豁达。张怀民在黄州建有“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这一点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合作探究
品味语言
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合作探究
品味语言
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合作探究
品味语言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什么感情?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的感慨,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了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与其奇者
但少闲人
月色入户
检测小结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只,只是

(1)实 是 欲 界 之 仙 都
(2)念 无 与 为 乐 者
(3)相 与 步 于 中 庭
检测小结
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
/
/
课时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