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11.1法不可违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法不可违》,是 “远离违法犯罪” 主题的开篇内容。主要阐述违法行为的类型,引导学生明确违反法律要受惩罚,树立法不可违的观念。全面认识违法行为,首先要知道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方向指引,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其次要知道违法行为的内涵,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型,初步树立法不可违的意识;最后要知道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增强守法自律、依法办事的意识,为后续学习 “预防犯罪”“依法维权” 奠定基础。
2.学习者分析
已知点:七年级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法治意识薄弱,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之前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以及民法典的内容有初步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基础 困惑点:这些知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但是大部分学生难以区分违法行为的类别,对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缺乏具体认知,易低估行为的严重性。有的学生认为违法犯罪离生活很远、很少发生,自己跟违法犯罪没有关系等错误观念。学生需要建立更加全面的法律知识体系,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发展点:青少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维和行为习惯,形成敬畏法律、认同我国法律体系优越性的法律情感,是青少年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素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是现实的必然要求,需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法律知识框架。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
3.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法律红绿灯和热点观察活动,认识法律的规范、指引作用,能说出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认同 “法不可违”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保障,树立对法治社会的认同和信仰。 2.通过侦探游戏和以案说法,能准确区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理解不同违法行为对应的法律责任,形成 “违法必担责” 的法治思维,增强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法律的作用,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及其危害。 难点:如何准确辨别不同类型的违法行为,并理解其法律后果。
5.学习评价设计
本课注重过程性评价。 学习评价1:学以致用:辨析何种违法行为 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区分民事、行政、刑事违法行为。能够准确区分优秀不能准确区分一般运用"法律类别+危害程度+处罚结果"三步分析法。能够准确分析优秀不能准确分析一般形成"违法必担责"的法治观念。能够形成优秀不能形成一般
学习评价2:书写“法伴我行 共筑守法长城”的倡议书,并与同学们分享。 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体现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观念。能够体现优秀不能体现一般提出的行动倡议具体可行,体现青少年特色。具体可行优秀没有可行性一般语言是否符合倡议文体。符合优秀不符合一般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 教师出示“法律红绿灯”,红灯是违法,绿灯是不违法,左手代表红灯,右手代表绿灯, 根据事例判断是否违法。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你认为很正常的事情,其实已经违法了,由此引出本课课题《法不可违》,学会用法律的尺子丈量行为的边界。 学生活动1 学生以抢答形式展开,并尝试说出对应法律名称,初步体会到法律不是束之高阁的条文,而是我们生活中的红绿灯学会用法律的尺子丈量行为的边界。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创设认知冲突,打破经验误区,将抽象法律原则转化为直观行为准则,通过反差案例传递核心观念,自然引出课题,搭建学习支架,为学生学习本课做铺垫。 环节二:知·为何法不可违教师活动2 1.热点观察——“校园身边事” 教师出示情境“校园身边事”:“满洲里市某中学,几名学生在微信群内辱骂同学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2.教师结合《民法典》具体法律条文,解释法院作出判决的法律依据,并提出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法律是如何保护我们的?它又像什么一样指引着我们的行为呢” 通过以上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法律的行为规范、方向指引作用。 学生活动2 1.学生结合情境,体会真实案例,理解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如名誉权)。 2.结合《民法典》条文,分析法律如何为行为提供指引。联系生活实际,探讨法律与日常行为的关系。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案例分析、法律检索、思考讨论等多维互动,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行为规则,强化法律的行为规范、方向指引作用, 推动法治观念内化,完成学习目标1认识法律的规范、指引作用,能说出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环节三:明·何为违法行为?教师活动3 侦探游戏 教师出示三个案件: 案件一小明发现自己的照片被制作成表情包上传到网络上; 案件二小张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无证驾驶电动车不会被处罚; 案件三小李和朋友一起去小区某户盗窃财物,价值约2000元。 出示问题:①这三起案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②结合教材94页说说这三起案件分别属于何种违法行为? 通过以上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违法行为的内涵和类型。 学以致用:辨析何种违法行为 教师出示判断何种违法行为的小技巧,结合具体事例,辨析是何违法行为。 学生活动3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总结出三个案件相同点是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不同点是社会危害性不同、违反的法律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分别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2.学生阅读事例,判断其违法行为,并说明理由。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侦探游戏、学以致用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求新知的能力。在探究、交流、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完成学习目标2中能准确区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理解不同违法行为对应的法律责任,形成 “违法必担责” 的法治思维。 环节四:行·如何尊法守法教师活动4 1.以案说法 教师播放视频,并出示问题:视频中讲到了哪些行为?最终的后果是怎样的?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以上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和要求。 2.倡议书 教师出示主题“法伴我行 共筑守法长城” 学生活动4 1.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讨论,认识到法不可违,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2.学生书写以“法伴我行 共筑守法长城”的倡议书,认识到守法从点滴做起。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观看视频,书写倡议书等活动,深化法治认知,实现知行合一,培养社会责任与参与能力,让本课的教学评一体化落地,完成学习目标1和2中认同 “法不可违”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保障,树立对法治社会的认同和信仰,增强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实践作业:法律就在身边—做生活中的“法治观察员” ①观察记录: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家庭、学校或社区中的行为,记录可能涉及违法的现象(如闯红灯、高空抛物、噪音扰民、破坏公共设施等)和相关的法律条文,标注具体条款。 ②解决方案:针对观察到的案例设计解决方案 (如制作普法海报、拟定文明公约等)。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真实生活中的行为,让学生意识到法律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从具体现象关联法律条文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衔接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打破课堂与社会的界限,促进知识迁移,渗透法治价值观与公民素养。
9.教学反思与改进
1.教学亮点 情境创设有效:通过“法律红绿灯”和“校园身边事”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直观理解法律的作用和违法行为的后果。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氛围活跃。 互动性强:采用侦探游戏、小组合作和倡议书等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与分析能力。学生在辨析违法行为时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和思维深度。 知行合一:通过“法治观察员”的实践作业,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强化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理念。 2. 不足之处 时间分配需优化:在“违法行为分类”环节,部分小组讨论时间过长,导致后续倡议书环节略显仓促,部分学生的分享未能充分展开。 案例深度不足:部分学生对民事、行政和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分仍存在模糊点,尤其是对“社会危害性程度”的理解不够透彻,需补充更多阶梯性案例辅助辨析。 3. 改进措施 调整环节节奏:压缩案件分析的讨论时间,预留更多时间用于总结和倡议书分享,确保核心目标达成。 丰富案例资源:增加“同一行为不同后果”的对比案例(如偷窃金额差异导致的处罚差异),帮助学生更清晰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标准。 分层任务设计:针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违法行为分类流程图”等学习支架,降低学习难度。 本节课基本实现了“知法—守法—用法”的目标,学生初步树立了“法不可违”的法治观念。后续教学中需进一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优化案例与活动的设计,让法治教育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